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东北秧歌乔梁老师是什么出身(东北秧歌乔梁老师男的女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东北秧歌乔梁老师是什么出身(东北秧歌乔梁老师男的女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东北秧歌乔梁老师是什么出身(东北秧歌乔梁老师男的女的)

乔梁

乔梁,女,1939年7月29日出生,达斡尔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家。1953——1960年间,她于黑龙江省歌舞团和哈尔滨市歌舞团任舞蹈演员,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她将黑龙江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及人民热情、泼辣、落落大方、豪爽的性格特征融入东北秧歌舞蹈教学中,使其独具地域风格。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舞蹈艺术人才为目标,在注重教学阶段性训练的同时追求课堂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形成一套独具特色而又相对完整的黑龙江东北秧歌教学风格及体系,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205期,内容有删改。

江南的女人如水,北方的女人如山。乔梁,是黑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女人,强韧、果敢、火热、大义,巾帼不让须眉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作为“黑龙江东北秧歌第一人”,她将黑龙江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及人物性格特点融入到东北秧歌舞蹈的教学中,形成其独成一派的风格。同样地踢步、手巾花、稳相、叫鼓,她通过音乐节奏处理、空间方位转化、动作衔接改变、舞蹈审美确认等方式,让你一看就知是乔梁风格,她身上的“范儿”别人无法替代——脚上的艮劲儿、腰上的扭劲儿、手上的活劲儿。为舞蹈投入一生而不知疲倦,为学生倾尽全部而无怨无悔,乔梁一生坚持以身作则,书写着黑土地的风采。

乔梁

为舞者

乔梁出生在齐齐哈尔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原名乔玉璞。小时候家中贫寒,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乔梁在11岁时被家里送进了艺校文工团,从此离家学艺。

1952年,13岁的乔梁进了文工团,再也没回家睡过一宿觉。在文工团里,乔梁接触了戏剧、美术和舞蹈等课程。她聪明机灵,天赋好,悟性强,入学不到半年就主演了团里的话剧《桃子熟了的时候》。

1952年,参加文工团时的乔梁

1953年初,文工团开始细分专业,成立省话剧团和黑河专区民族歌舞团。乔梁左右权衡,选择了舞蹈,去了黑河。

1955年,乔梁与秧歌结缘。当时黑龙江歌舞团请来著名的秧歌民间艺人夏春阁、单鼓艺人范景田教学,乔梁跟随他们学习了东北秧歌和单鼓腰铃,大量吸收东北秧歌中的动作元素,掌握了典型的秧歌舞蹈风格特点。乔梁对东北秧歌的所有依据、理解、体味都源于她是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东北人粗犷、直爽、热情、奔放、泼辣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9年,范景田老师(左)把使用多年的单鼓赠与乔梁

确立黑龙江秧歌风格是乔梁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乔梁秧歌”的特点可概括为“脚上的艮劲儿、腰上的扭劲儿、手上的活劲儿”,丰富多变的节奏、脚下的快踢快回慢落、上半身的韵律动态,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演员初进乔梁的课堂也很难跟上。看久了你才会恍然大悟——她不是在跳秧歌,而是在塑造人物!她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立体、有血有肉、毫不刻板、张弛有度的东北女人形象。

道具手绢无疑是塑造东北秧歌人物形象的利器,也是乔梁秧歌的亮点所在。1985 年,乔梁编创作品《小院》,首次借鉴东北二人转中的技术手绢,将其进行改良后加入环状布圈、附着很多亮片。新手绢能实现顶挂出手、立挂出手、吊挂出手等诸多技术技巧,用以表现东北农村大嫂喂鸡等生活劳动细节。她的作品好评如潮,并先后在黑龙江省舞蹈比赛和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

乔梁自20世纪70年代起对手绢的改良与创新

舞剧《永远的秧歌》中的乔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乔梁在手绢的设计和色彩上又进一步创新,手绢由单层改良为多层,从单一颜色改良为渐变色彩,使一些手绢高难动作和不可想象的技巧成为可能,在手绢的绕花、片花、缠花和舞动中不经意地出手抛绢,结合舞者身体的韵律,快速的变化中,看不到道具与身体的分割,只能感受手臂的延展与变化。2020年上半年,乔梁利用疫情居家的时间为新作品《花季》创作道具手绢,为了确保新手绢打版不出差错,她在手工师傅身边整整站了一天。这位早已退休20多年、83岁高龄的老人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工作劲头,这份热爱缘于东北秧歌的魅力,更缘于老师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执着与奉献。

为人师

1962年,乔梁从演员转为教员。她白天上课,晚上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班里的学生一毕业就被各院团抢光了。乔梁享受做老师进课堂的每一天,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她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教室。

乔梁对课堂和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一直保持到现在,只要学生需要,她就奉献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计报酬地给学生上课排练,只为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她们在毕业后都能找到合适的出路。

乔梁在课堂上

1999年,乔梁退休后,受邀去此前的合作伙伴王举创办的北方舞蹈学校任教,参与了《关东女人》等多部舞剧的创作,视野也从课堂教学转向舞剧创作,教学和创作的理念在不断升华。2004年4月,在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锦政的诚邀下,65岁的乔梁重返学校。

在创作方面,乔梁有着独一无二的“素材库”。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结合黑龙江地区独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对东北地区的东北秧歌素材,尤其是单鼓腰铃素材进行挖掘、收集,并融入了自己对东北独歌独特风格的理解,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无论早期创作的《小院》《嬉雪》《绢花迎春》《暖冬》,还是后期的《情醉女儿鼓》《冰凌仙梦》等作品,乔梁追求的都是课堂到舞台的衔接,正如她所言:“我自己就是个民间舞教员,不是舞蹈编导。”因此,她创作舞蹈教学剧目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沉淀教材。

舞剧《永远的秧歌》中的乔梁

2012年乔梁主持编写了《东北秧歌教材》,2016年又出版《东北腰铃鼓》传承教材,填补了黑龙江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并在全国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2016年12月,乔梁舞蹈艺术中心在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舞剧《原风》是中心推出的首个作品。舞剧中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在开场和结尾时,80岁高龄的乔梁老师与她的学生同台共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乔梁仍在编写教材。从2019年年底至今,乔梁先后录制了小鼓架子视频教材,编写了男班东北秧歌教材和教学法、小鼓架子教学法、腰铃鼓教学法,出版了女班东北秧歌教学法,参与排演的舞蹈《花季》入选第13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这种对教育事业超出常人的责任心和极尽勤勉忘我的工作状态令人敬佩不已。

2019年,乔梁(前中)指导学生排练民族舞剧《原风》

2019年,民族舞剧《原风》首演

弹指一挥间,那个13岁离家求学的孩童,如今已变成耄耋老人。乔梁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巨变,虽没有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也没读过大学,但她所经历的风浪把她的一生变成不可复制的传奇。

70年只做一件事,这是怎样的情怀与挚爱。为舞蹈投入一生而不知疲倦,为学生倾尽全部而无怨无悔,回顾乔梁的艺术人生,正是有这样一位不为名利、一心一意为艺术事业无私奉献大半辈子的老一代艺术家,才有了中国今天的艺术成就,她散发的工匠精神,亦是新一代青年舞者、教育工作者需要领悟和学习的。任时代更迭,站在舞蹈教育行业一线的我们更需要“乔梁精神”的鞭策,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而发奋图强。

更多东北秧歌乔梁老师是什么出身(东北秧歌乔梁老师男的女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