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主题曲《青春》创作手记
沿袭千年的古城,倾听发生于百年前的故事,一群以理想与希望为追求的年轻人,带着超越时代的文化与思想,想要改变饱受苦难与伤痛的故乡。当我了解到这首歌曲的主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忐忑的,想要创作出既保证内容的严肃性与悲壮性,又饱含着动荡与 *** 的歌曲,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直到我拿到了歌词,了解到了纪录片《惊涛》的时代背景,以及导演对歌曲的具体要求,才确定下来创作的主方向与主旋律:希望与青春。二十多岁的年纪,是人生中最绚烂、最多彩、最梦幻的时期,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他们追求梦想、追求革命,他们的生命刚刚绽放出火花,人生就已结束,他们短暂的生命,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短暂而灿烂,瞬间即永恒,这应该就是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二十世纪初年,红色苏维埃的红色曲风,应该最能表达片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那是中国的青年革命者最为向往的地方,而况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曾被党中央派往莫斯科大学学习。我决定将前苏联歌曲编配的特质,作为我的创作基准,写出专属于他们的赞歌。
也因此在旋律上,我不希望仅仅表达“怀念”的情绪,而是更具有新中国、新时代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青春的延续、希望的延续、理想的延续。在确定下来这个基准之后,主旋律我选择加入一定的流行元素,希望在不失激荡与崇高的苏俄风格下,也能有轻盈和欢快的表达,能够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与喜爱。
前苏联的音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手风琴的独特音色。在我们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中,一段适时的手风琴演奏,总能将我们的感受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岁月。某种意义上来说,手风琴与那个 *** 的年代、与那群 *** 的年轻人,是联系在一起的,至少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在创作《惊涛》主题曲的前期,我们就将手风琴确定为了主要配器之一。
之后便是在整体旋律上的改进,为了能够更加贴合歌词中呈现的空寂与悲壮感,我们将歌词中的“天空多么高远,风声那么呼啸,我曾静静地想,也曾深深的向往”作为重复性更强的副歌来进行写作,使得歌曲的副歌部分有一种“面朝深山,等待回响”的深邃与孤寂,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呼喊”,表达出年轻的革命者们上下求索、奋勇前行的勇气与热望。而主歌部分我受到歌词中“有一声低吟总是在耳旁”的启发,将整个主歌部分的旋律弱化,使这部分的内容听起来更像是有人在星光下吟哦,在流水边倾诉,对你讲述那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主歌与副歌的写作方向确定后,整个歌曲的情绪也愈发明朗起来。主歌部分的情绪更加舒缓,如同 *** *** 细流沁人心扉;副歌部分的情绪相对高亢,如同惊涛拍岸激起轰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情绪变化,表现出革命者为国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既悲壮又激昂的一面。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他们的青春寄托着理想,开启了希望,却没能等到老去的一天,也没能看到理想的实现。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拥有青春的时候,怀揣他们曾经的希望,继续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感谢纪录片《惊涛》给了我一个机会,希望能在百年之后,以自己对那一代人青春的回望,回馈他们为理想而燃烧的青春。
《惊涛》海报
纪录片《惊涛》主题曲作曲 胡婉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