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
谈到《东方红》歌词的创作,不能不提及两个人:李有源和李增正。李有源、李增正是叔侄关系,当时都是陕北佳县唱民歌的好手。查看解放初期出版的一些音乐杂志和民歌选集,《东方红》词作者的署名大都是李增正。1952年,陕西省委与绥德专区召开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李增正的三叔李有源在会上作了“我是怎样编写《东方红》的”发言。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为《东方红》的当然词作者。
关于李有源创作歌词的过程,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版本是:1942年初春,邻村屈家庄有支秧歌队进城,秧歌中有两句唱词引起了李有源的注意:“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他觉得这词很好,但又感到像是少了点什么。晚上回到窑洞里,他又想了想,认为一盏灯只能照一家一户,毛主席可是要照全中国哪!他下决心要编个更好的歌词。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挑着粪担进城。此时,他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想起前几天到县里办事,县委秘书兰川升的本子上写着“东方红”三个字,现在自己眼前不就是“东方红”么,毛主席不就是红太阳吗?顿时,4句秧歌词脱口而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歌词想好后,李有源又想:秧歌词再好,一年才能唱一次,因为只有过年才闹秧歌啊。如果配上民歌调子,能随时都唱才好。于是,他就把这4句词套在当地流行的民歌《白马调》上,《东方红》就这样诞生了。他的侄子李增正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是秧歌队的“伞头”(即打伞领唱的人),李有源把自己写的《东方红》歌词交给了他。第二年春节闹秧歌时,这首歌就在李增正的带领下,在佳县县城唱响了。
1943年底,边区 *** 组织了一批农民向南移民开发荒山,陕北人把这叫“走南路”。李增正是副队长,路上有的人想家,平时擅编秧歌的李增正说:“咱们在路上红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毛主席领导穷人翻了身,咱就编个毛主席领导穷人闹翻身的《移民歌》来唱吧。”于是他就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白马调)的曲调编写了一首《移民歌》,第一段就借用了他三大(“三大”是陕北方言,指三叔,即李有源)《东方红》中的歌词,第二段后的内容是唱移民的好处。
不久,李有源叔侄俩在给移民们教唱《移民歌》时,歌声吸引了来此采风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公木、马可和刘炽等人。他们一听内容是歌唱领袖的,便如获至宝地进行抄录。因为当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刚刚发表,而在此以前,根据地几乎还没有一支像样的歌颂领袖的歌曲。
从这些考证中,可以确认,李有源是《东方红》第一段歌词的创作者,创作时间是在1942年春天;李增正是《东方红》的最早演唱者,广大群众首先是从李增正的演唱中听到了《东方红》,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是从他的演唱中记录了《东方红》等歌曲。
(二)
李锦旗的名字闯入读者的视野,源自作曲家刘炽的一番回忆。1943年秋天,刘炽还是延安“鲁艺”的一名学员,在演出途中巧遇移民模范李有源叔侄俩。当时,刘炽等人正在赶排一部移民题材的秧歌剧《下南路》。在与李有源叔侄攀谈中,刘炽得知,他们为宣传移民也编了个歌,说着李增正还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因为此歌与移民有关,刘炽便把这首歌用在了《下南路》的剧里。不久,刘炽去县立中学为学生辅导歌曲时曾唱起这首歌。县立中学的音乐老师告诉刘炽,这首歌他们早就会唱了,歌词是他家附近一个小学的李老师写的。李老师一共写了4段,县委宣传部嫌长,去掉了一段,第一段歌词和刘炽唱的词一样。刘炽听闻愣住了,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个李老师叫李锦旗。
李锦旗是佳县黑水坑村人,自幼生长在革命家庭。他是 *** 员,思想活跃,嗓音也好,在学校给学生教了不少抗日歌曲,在佳县很有名气。他创作《东方红》的想法始于1943年上半年。他说,当时就想写一首歌颂党和领袖的歌曲。构想中,他想起了 *** 在延安时讲过的一句话“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大意是指革命的火种已经在各地点燃。那时延安的革命闹得很红火,他认为,这就像从东方升起的红太阳一样,很快也会红遍全中国。从这个角度开掘,《东方红》的题目就有了。接下来,他写了4段歌词:“东方红,大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 *** ,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 *** ,呼儿嗨呀!哪里人民得解放。八路军,在前方,辛辛苦苦打东洋,和那友军比较来,呼儿嗨呀!还是咱们辛苦得大。毛主席,像太阳,马列主义放光明,他的思想照四方,呼儿嗨呀!照得人民亮堂堂。”词写完后,校方和县委宣传部领导都认为很好,提出最好能配个曲子教给学生们唱。但是他们选了好多陕北民歌小调,唱后不是不好听就是不相配,最后选了《骑白马》的调子,把词往曲调里一套,唱起来不但合适,情绪也吻合。就这样,这首新歌在佳县城内慢慢地传唱开来。
李锦旗生前曾任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局局长。李锦旗被作为《东方红》词作者之一首次对外公开,是在1992年前后。1992年,《火花》杂志第7期发表了谷威撰写的《东方红词曲“原籍”新考》一文。该文称:据刘炽同志考证,“移民模范李有源和他的侄儿李增正唱的《移民歌》是佳县一语文老师(指李锦旗)所作……”从此,《东方红》歌词作者便出现了李锦旗的名字。
(三)
《东方红》的曲调源自陕北民歌,《移民歌》真正被改编为《东方红》并登台首唱,却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沈阳。
1945年9月,由60多位鲁艺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向东北进发,10月底来到沈阳后,准备组织一场文艺晚会。在筹备过程中,大家认为《移民歌》中有歌颂伟大领袖的内容,决定由公木对歌词进行整理和修改,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对曲调进行调整,重新编曲。1945年11月初的一个晚上,文艺晚会举行。在演唱这首歌时,报幕词就是“《东方红》——陕北民歌”。在此之前,无论在延安还是在其他解放区,都还没有以“东方红”三字命名的歌曲。公木这次在沈阳重新改编填词的《东方红》歌词当时共有4段。第一段即《移民歌》中的第一段歌词,只不过将“谋生存”改为“谋幸福”。第二段歌词是“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呀!领导我们向前进”。第三段是“ *** ,像太阳,照到哪达儿哪达儿亮,哪达儿有了 *** ,呼儿嗨呀!哪达儿人民得解放”。其中的“哪达儿”是为了突出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后来,为便于在群众中传唱,又将“哪达儿”恢复为“哪里”。第四段歌词是“ *** ,老百姓,民主联军子弟兵,军民合作心连心,呼儿嗨呀!保卫国家享太平”。这第四段歌词仅仅在沈阳唱过,因为“东北民主联军”的 *** 不久被取消,这段歌词就逐渐消失了。
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节节胜利,《东方红》迅速传遍祖国各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东方红》留给了几代人不同的思绪与反响。无论是李有源、李增正,还是李锦旗、公木,他们都为《东方红》歌词的创作、普及与传唱倾注了大量心血。正如诗人公木生前所说:“谁写的歌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是否真正喜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