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宝钗与女娲的五重关联
以下节录自郑无极《红楼神踪》第四章:
说到此处,宝钗的前世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她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具有领袖群芳的气度。又与顽石有着极深的渊源宿命,因此被癞头和尚选中,嫁给宝玉而成就金玉良姻,并最终承担了引导顽石贾宝玉悟道出家,并推动其复返大荒山的重任!而《红楼梦》中能够全部符合这些条件的女仙、女神,其实也就唯有女娲一人。换言之,在脂评本原著的神话框架系统中,宝钗正是女娲的后世!而事实上,作者的行文也确实是从五个方面出发,将宝钗与女娲关联了起来:
第一,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是民间传说中女娲“补地穿”的日子。第22回一开头,作者就通过琏、凤二人的对话,交代宝钗的生日乃是正月二十一日: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第22回)
第62回探春也提及宝钗的生日是在正月十五日的“灯节”以后: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第62回)
这也可以证实凤姐口中的“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乃是指正月二十一日。
而按照古代江东地区的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一日正是女娲“补地穿”的日子。按,古代江东地区一般以正月二十日为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日,又称为“补天穿”或“天穿节”。东晋·王嘉《拾遗记》载:
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
江南俗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
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
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可见,此节最迟从东晋起,就在江东一带流行。其主要的风俗就是妇女煎饼,用红丝线系挂于屋上,以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
而《淮南子·览冥训》上说“往古之时”的灾难,乃是“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既然有“补天”的节日,相应地,也就该有“补地”的节日。一般这一天被定在“天穿节”的后一日。宋•葛胜仲(字鲁卿)《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云:
春风野外,卵色天如水。鱼戏舞绡纹,似出听、新声北里。追风骏足,千骑卷高门,一箭过,万人呼,雁落寒空里。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谁怜老子,使得纵遨游,争捧手,共凭肩,夹路游人醉。
所谓“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已经等于是明言“天穿”的次日,也就是正月二十一日即名曰“穿地”。江南民谚亦有所谓“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的说法。可见,正月二十一日即是“地穿节”,亦名“穿地”。准此,宝钗的生日恰是女娲补地穿的日子!这里已经隐隐点出了宝钗作为女娲转世的身份。
第二,第8回的《嘲顽石幻相诗》再一次将女娲与宝钗联系到了一起: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对于“好知运败金无彩”一句,脂砚斋特意批云:
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甲戌本第8回侧批)
《嘲顽石幻相诗》以吟咏女娲炼石为题,却忽然“又夹入宝钗”,且“不是虚图对得工”。正说明宝钗实为女娲后身。假设不是如此,则不知宝钗与女娲炼石又有何相干?而承认宝钗正为女娲转世,此诗的寓意则非常明显:女娲与顽石双双投胎下凡,化作宝钗、宝玉二人。故此,女娲炼石是前世之因,二宝的金玉良姻是今生之果。女娲炼石多炼出一块顽石既然已是“荒唐”,当然也还得烦她到人世间走一趟,用自己的婚姻来度化顽石。事实上,全诗以女娲和顽石起首,到颈联忽然转入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如脂批所言,也只有承认女娲与宝钗、顽石与宝玉的转世关联,这样才不是虚图对仗工整,而是包蕴了实质性内容!
第三,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大结局,与女娲炼石、弃石也构成了因果回环。如前所述,脂评本中《山门·寄生草》、《邯郸梦·赏花时》等很多文字都提示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大结局乃是宝钗主动引导丈夫贾宝玉悟道出家,并推动其复返大荒山。而宝钗自己则甘愿沦为弃妇,即使不能不付出半生孤苦守节的沉重代价,也内心充满了安宁与幸福,正所谓“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吟成豆蔻才尤艳,睡足酴醿梦也香”是也!但宝钗何以甘愿为宝玉作出如此沉重的自我牺牲?从神话框架上说,根子就在女娲身上。当初是女娲炼制了顽石,却并未将其炼成补天栋梁之才,又未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只是简单地将其弃置于大荒山青埂峰,导致其“堕落情根”,陷入尘网之中。故此,女娲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拯救出来,这才化身为宝钗嫁给宝玉,用自己的婚姻来完成对顽石的点化。由于前世是女娲弃了顽石,对顽石有所亏欠,到了今生自然是宝钗为拯救丈夫,甘愿承受离别之苦、弃妇之辱。而女娲对于顽石,只因亏欠一时,便用至爱一世来补偿,把自己在人间的一切都舍弃了,所体现出的也恰是其神性的担当和佛性的境界!
由此,再回到《嘲顽石幻相诗》的首联上来: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上联讲的是女娲多炼出一块顽石是何等“荒唐”,下联说的其实就是女娲化身为宝钗,向贾宝玉这块“荒唐”的顽石演说回归大荒山的佛法真谛。上、下联的主语实际上都是女娲宝钗。以往的拥林派红学由于未能领悟这一点,多将下联曲解为“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不仅主语跟上联不一致,而且漏掉了“大荒”二字,属于严重的错译。但如果承认下联说的就是女娲化身为宝钗来引导顽石贾宝玉悟道出家一事,则整个《嘲顽石幻相诗》的前后关联则洞然可解。为什么此诗以女娲炼石起头,到后半截会忽然转入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之上?癞头和尚安排金玉良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又向荒唐演大荒”,通过女娲宝钗来引导和拯救顽石贾宝玉,使之复归于大荒山吗?
第四,女娲炼石的数量合于“周天之数”,本身也预示了她与补天遗石将有婚姻之缘。关于女娲炼石,《红楼梦》第1回的原文乃是: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女娲一共炼成的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补天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一块未用而堕入尘世,是为“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遗石贾宝玉。而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三万六千五百天就是“百年”。所以女娲与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明显有着“百年作合”之缘,也就是将在人间结为夫妻。这也就是癞头和尚之所以一再强调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的神话根源。女娲本来就是跟顽石有姻缘的,而且只有女娲宝钗能够担负其引导顽石贾宝玉悟道出家的重任。故此,癞头和尚作为出家人才会跑来管人姻缘,一定要安排宝钗嫁给宝玉。
第五,女娲的性格也跟宝钗完全一致。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是这样说的: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 。苍天补,四极正; ***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女娲补天、补地,在立下了盖世奇功以后,她却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而是“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这就跟《红楼梦》中对宝钗性格的描述高度吻合了: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甲戌本第8回,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略同,“藏愚”程甲本妄改为“装愚”,大谬)
“藏愚”的意思就是隐藏短处,不争名夺利夸耀自己而显露出各方面的短处。出处见唐·刘知几《史通·辨职》:“彼史曹者,崇扃峻宇,深附九重,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本来是指才力低下、不称职,却因为没有检验的机会,可以滥竽充数,不为人所知。后由于文人多以“藏愚”、“守拙”连用,来作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因此“藏愚”的含义逐渐演变为不争名夺利、不夸耀显摆,而清心寡欲、淡泊自处的意思。如唐·李梦符《答常学士》:“罢修儒业罢修真,养拙藏愚春复春。到老不疏林里鹿,平生难见日边人。洞桃深处千林锦,岩雪铺时万草新。深谢名贤远相访,求闻难博凤为邻。”唐·吕岩(吕洞宾)的《鄂渚悟道歌》之二:“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不求名与利,犹恐身心役……守道且藏愚,忘机要混迹。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此处人谓宝钗“藏愚”,也应该是取这种淡泊自持、不事夸耀的含义,有点老子所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见《道德经》第八章、第六十六章)的味道。而“守拙”二字,则语出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意思是: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宝钗自云“守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见《道德经》第十九章),即坚守本心、安于朴素、拙于应世、不争名利的意思。
前面说过,宝钗是“怜愍众生,故有法爱”,有着助湘云(第37、38回)、慰黛玉(第42、45回)、援岫烟(第57回)、怜尤二(第69回)、护香菱(第80回)等一系列善举。而宝钗也跟女娲一样,做了很多好事却不愿意张扬。比如,对于宝钗援岫烟一事,书中的原文便是:
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如今却出人意料之外奇缘作成这门亲事。岫烟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有时岫烟仍与宝钗闲话,宝钗仍以姊妹相呼。(第57回)
这也是宝钗的“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大母神,宝钗则是曹雪芹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作为女中魁首的她们皆以拯救苍生为念,却又同样秉持藏愚守拙之德。由女娲托生为宝钗,其思想性格上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来看,癞僧、跛道、警幻等天界人物,都支持金玉良姻,反对木石姻缘,这绝对不是神仙们一时间的心血来潮或者别有用心、有意破坏所谓的“宝黛爱情”,而是他们在通晓了《红楼梦》整个神话世界的前因后果之后,所必然作出的抉择。毕竟,贾宝玉作为补天遗石,他当初是由女娲所炼制而成,又遭到了女娲的遗弃。在堕落红尘之后,女娲自然有责任、有义务来到世间拯救于他。也只有女娲有这个大能力将他从“凡心已炽”的情痴情迷中拔离出来。若是换成柔弱的绛珠草林黛玉,或者是书中其他女性人物,她们无论如何也是搬不动这块“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巨型顽石的。唯有女娲宝钗才拥有对顽石内心最深刻的影响!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