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8-03-10 14:5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卜姝洁
《平潭映象》,这部世界级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导演的第八部大型舞台剧、首部海洋题材作品,以及继《云南映象》《黄山映象》之后的第三部映象系列作品,今年1月9日在福州举行全球首演引发轰动,目前已在云南红河、福建福州、浙江湖州、长兴、金华、宁波、江苏张家港等地进行了首轮试演,反响之强烈令人难忘,票房与口碑获得了双赢。
其中在红河、福州、湖州、金华等地的演出票房早早售罄,面对一票难求的状况,很多剧院更是实行了加座。剧院外的人山人海、演出后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演员们不得不的二次谢幕成为《平潭映象》全国巡演的常态。
春节后该剧巡演将主打北上广等一线城市,5月10、11、12日将在杭州剧院演出,并计划6月份左右回到福建演出。从3月7日起,杭州站演出在大麦网开票。
《平潭映象》虽取材于福建平潭,出品方却是老牌文化浙商——浙江鸿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记者专访了鸿艺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蔡爽,以及音乐创作者祁岩峰、服装设计师崔晓东、道具师王艺等《平潭映象》主创,揭开了这部台海文化大剧幕后那些点点滴滴的精彩故事。
营造最具中国海洋文化的氛围
传统元素、现代科技和艺术灵感,一个都不能少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平潭映象》讲述了海坛的先民“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相识相恋、情感交织,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10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平潭映象》演绎了千年海洋文化,构筑了一场宏大而瑰丽的神话意境,令人震撼。现场演出分为四幕,共14个篇章,每一幕,每一段戏,每一个舞蹈都有独特看点,经过近7个月的密集彩排,演员们与各角色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每一个角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该剧以平潭独特的海岛风光为基底,融合了南岛语族、壳丘头文化、藤牌操、舞龙舞狮、妈祖信仰等特色民俗文化,从形意式全方面展现“新东方美学”。
杨丽萍这样评价《平潭映象》:“不敢说是呕心沥血,但绝对诚意满满。”
对于来自云南的杨丽萍来说,操刀海洋题材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岛屿住民生活场景。“舞蹈怎么跳得出‘鱼在网里’的状态?”杨丽萍说,她在平潭“每个角落”寻找元素,“那些海鸭、海鸟、石头厝、台风天,甚至于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可它们怎么来到舞台上?”
历时一年,最终观众们看到,多重视频叠加出裸眼3D效果,令方寸舞台演绎出了触手可及的海景:一层层海水在恋人身下逐浪,一尾尾海鱼拍浪入网,一阵阵惊涛骇浪翻腾涌动。而舞者们更手执海鸟长杆,翻飞出成群蔽日的鸭阵;手推鸭子独轮车,也做出快活俏皮的海鸭群。
蔡爽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场前时的灯光音响营造出来的“海浪”反复冲刷整个剧场内部的恢弘场景,原来是没有的,是源于一次意外。
当时在云南红河的排练间歇休息时,一批群演把身上沉重的石头衣服脱下,扔在舞台上就去吃饭了。杨丽萍看到了刚想质问,突然来了灵感:“这不就是海边的礁石堆吗?”“当舞台变成了海滩,能不能把观众席变成大海?”
杨丽萍马上与舞台团队沟通,用现代技术,实现了她的设想,并且开场时在这个场景下增加了多面人与花仙子的对话。
“平潭这方土地有太多好的东西深埋深处,我们尊重这方水土,深入挖掘平潭的海洋海丝等元素。”杨丽萍说,通过塑造王子、龙还有“平潭蓝”等形象,用舞蹈、肢体和人物的形象,把平潭文化生动地表现出来。
男一号“君王山”大朱
一个动作扭伤三次脚,还得带伤上阵
在《平潭映象》中,英勇、伟岸的“君山王”是耀眼的男一号,他与龙共舞,在云雾中跌宕腾挪,如画中的仙人侠士,他与“平潭蓝”相恋知心,保卫海岛的和平安乐。
“君山王”的扮演者是朱凤伟,艺名“大朱”。出身于1994年的大朱,拥有1米86的身高,身体协调性却能与个头不高的黄豆豆等舞蹈名家媲美,这让杨丽萍惊叹不已:“他的舞蹈基本功是童子功,身材那么高,跳跃飞腾却十分灵活,他的身高在这部剧中占了很大的优势,能一跨就‘飞’到‘龙’的背上,这是需要技巧与功底,否则难以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动作。”
蔡爽告诉记者,大朱是安徽人,艺校毕业后直接进了北京现代舞团。杨丽萍看中了大朱,把大朱请来演自己的东方版《春之祭》,随后,又力挺大朱出演《平潭映象》。
“其实,大朱一开始并不太想来跳《平潭映象》,因为这个剧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通俗的秀,他是那种特别有艺术梦想、对自己定位很高的年轻人。”蔡爽透露,当时杨丽萍告诉大朱,《平潭映象》把故事性、逻辑性和艺术性集于一体,与大众所熟知的旅游秀远远不是一回事,说服了大朱。
加盟《平潭映象》,大朱付出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汗水甚至伤痛。因为暂时还没有B角,所以在之前的演出中全部是他挑大梁,每场2个半小时他加起来只能休息15分钟,每演一场都累得够呛。受伤了也没人替换,一个踩人桩的动作让他扭伤了3次脚,只得缠上绷带,带伤上阵。
可是他说,自己来对了。“就像剧中的台词,有一位王子骑着一条龙,来到了平潭岛上,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了。”
一号“平潭蓝”水月
一头及腰长发散发原始野性
天蓝蓝,海蓝蓝,平潭的碧海蓝天,曾征服过多少旅行者的心。如今,“平潭蓝”化身为女主角,她的演绎者是水月,真名叫肖涵。
据蔡爽介绍,她是云南大理人,与杨丽萍一样是白族。她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到杨丽萍的现代舞团才两年。
“杨丽萍对女一号的要求,除了基本功扎实一下,还要长发及腰,要飘逸,浑身上下要散发着原始的野性。”蔡爽介绍说,很多女演员的舞蹈功底没问题,就是头发不够长。就因为这个硬杠杠,选女一号B角之难,让蔡爽感到“头都要炸了”。
有着一头瀑布般的秀发的白族姑娘水月,很快入了杨丽萍的法眼。“能加入杨丽萍老师的团队,并且与大朱搭档,感觉好幸运,同时感到压力山大。”水月说,剧中“平潭蓝”与“君山王”不期而遇,相识、相恋、相别,完全是通过舞蹈来表现,特别是有好几段独舞,要跳出“海的女儿”的性格,阳刚中有柔情,温柔中有担当,这是需要情感与肢体语言相融合的表演。
谈到《平潭映象》难度最大的地方,她感觉是“平潭蓝”遇到妈祖复活前,大朱把她的身体托起来那段。“我要表现出柔弱无骨的感觉,在倒下去的瞬间,一个往后下腰,又需要大朱的托举,这些肢体动作的连贯性需要两个人无数次的排练磨合才能达到默契。”
复活华夏神兽
为了演好龙,杨丽萍让演员去看动画片
在《平潭映象》中,龙和麒麟这两头华夏神兽分别与男女主角的舞蹈非常抢眼。蔡爽说,这在之前的舞台剧中是几乎没有过的。
“杨丽萍非常喜欢舞台剧《战马》,她曾说:老外能够把动物在舞台上表现得活灵活现,凭什么中国人就做不到呢?”她下决心,要让龙与麒麟这些世间不存在的中国神兽在舞台上活起来。
君山王与龙的舞蹈,本来只有2分钟多,杨丽萍非常喜欢,认为形式感特别强,把这段以及平潭蓝与麒麟共舞的片段都加长了很多。
实现舞台上的动物拟人化绝非易事。《平潭映象》里的龙,可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一群人举着杆子的“舞龙”,而是把龙“穿在身上”,也就是演员们的躯干组成了一节一节的龙身,把传统舞龙的柔性连接变成了刚性连接,舞台效果更为逼真传神的同时,对动作配合的要求必然是高度严丝合缝,难度呈几何级倍数暴涨。
杨丽萍想出来的办法是——让演员去看动画片!扮演大龙的15个演员,扮演小龙的6个演员,似乎回到了孩提时代,反复观摩动物主题的动画片,反复揣摩、推敲。
开始排练后,光一个龙身的道具就让舞美组想破了脑袋。“8个月排练时间里,我们做了几十种的道具,从PVC水管,到油烟机的管子,稍加改动就拿来穿了。”
因为刚性连接对协调性要求太高,开始时管子经常被拉断。“只有苦练,没有捷径。”蔡爽介绍说,从直线跑路开始,到跑圆场,再到自由游走,一点一点增加难度。到后来,做到运动中龙身盘起来后,大朱奋力跳到“龙脖子”上,龙身立起来,定格,摆一个超炫的POSE。
剧中的麒麟源于舞狮,但比舞狮更难的是,麒麟要和“平潭蓝”共舞,密切互动,要舞出温柔、舞出人性。蔡爽说,“是麒麟养大了平潭蓝,他们之间的舞蹈有人的情感在里面。”
由于扮演麒麟的都是舞蹈专业刚毕业的年轻演员,没有杂技基础,所以剧组先把杂技团老师请来,教他们杂技舞狮的基础动作,然后杨丽萍再来教他们与女主角如何跳舞。
“这些扮演神兽的年轻人,演出时观众看不清他们的脸,但他们真的很不容易。”蔡爽说,剧中有好几个角色骑到龙身上的动作,都是由龙脖子处的一个最强壮的男生来扮演“肉垫”。
“别看这动作简单,连扮演九尾狐的女生骑到他的背上都让他很吃力,更别说高大、沉重的大朱了。有一次排练时,因为大朱跳上去的动作稍微猛了一些,让他当场脖子脱臼。”后来,大朱注意把动作改得轻柔一些,这才固定下来。
配角也疯狂
让演员“快跳死了”的多面人,最受小观众欢迎
在《平潭映象》里,一个浑身挂满了面具的多面人戏份很重,扮演着旁白或曰说书人的角色,独具个性。
“其实,本来是没有这个多面人的,而是一个弄臣或者说是师爷的反面角色。”蔡爽说,杨丽萍认为,如果在这个角色身上能呈现更复杂的人性会更好,于是弄臣就变成了多面人,身上每个面具代表一种性格情绪,有懦弱、有愤怒、有快乐、有胆怯、有无奈、有喜悦、有悲哀……“在平潭蓝死时,多面人把身上的面具都扯掉了,于是,涅槃发生了,人格升华成为神格。”
蔡爽告诉记者,扮演多面人的演员以前当过舞蹈演员,当时是军区的艺术编导,已经7年没有跳舞了。多面人的动作极其扭曲,有很多反关节的动作,这让他直呼“我快跳死了”。但是杨丽萍却很喜欢,不断给他所谓“反人类”的动作加码。
在首演时,多面人一出场,便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此后每一场,多面人都是最受小观众欢迎的角色,演出结束后总是被孩子们围着合影,成为《平潭映象》舞台上的保留节目。
道具令人叹为观止
5米高70斤重的“三太子”,一个人怎么扛?
高大威武的人偶和道具,是《平潭映象》舞台上令人惊叹不已的一大奇观。为了呈现这些奇观,剧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出现于全剧结尾的站偶“三太子”,源于台湾庙会,最高可达4.5米到5米高,这是一个人扛起来的!蔡爽告诉记者,三个巨大的“三太子”站偶,都是从台湾买来的,保留纯木的头部,然后在身上加工,高度从本来的3米增加到4米多,一个站偶重达六七十公斤,必须要两个人把站偶抬起来,扮演者再从下面钻进去,才能“穿”得上。
如此庞大沉重的道具只有一人背,重心那么高,在舞台稍微有点磕碰就容易栽倒,正式表演时如果发生这种事,后果不堪设想。蔡爽说,大家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走位练习,几十遍、上百遍,极其枯燥,这些观众看不见的功夫,就是为了保证每一场演出的万无一失。
“《平潭映象》里我们还用到了云台车,来呈现海神妈祖出场,还有开场的傀儡乐队,采用了木偶戏元素。”蔡爽说,“虽然前期演出反响非常好,但杨丽萍和主创们都还不满意,未来我们可能请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让舞台惊艳值再来一个飙升。”
服装细节接地气
他花了四个月手绘上百张设计图
《平潭映象》的系列服饰既要体现福建本土的海洋元素,也需探索两岸文化的共性,求同存异,一脉相承,把传统的文化进行升华再包装。这是看点,也是难点。
从《平潭映象》实际呈现的视觉上,可以看出崔晓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点,厚重夸张的设计融合了本土元素,极具东方美感;大面积深色调的运用与个别突出颜色的结合,尽显舞台张力。
“这是带着杨丽萍艺术风格的烙印,为舞台剧提供独特的视觉语言的呈现。”谈起《平潭映象》的服装设计理念,崔晓东说,这是杨老师的第一部海洋大剧,为避免晚会服装的同质化,就需要服装设计理念中既有民间性,又兼具艺术性;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从采风到设计,崔晓东单单设计打稿就耗费了四个月,图纸是手绘的,画了几百张,到定稿只用了四分之一。“我和杨老师都有完美主义情结,为诠释好舞台剧每一个角色,不断打翻之前的设计重新来过,直至满意为止。”他说。
《平潭映象》是如何体现平潭本土元素的呢?崔晓东表示,他想让一块布料变成一件立体衣服,并赋予衣服角色的内涵,“平潭蓝”的服装就是为女主角量身定制的,在舞台上呈现出星星点点的蓝光,观众可以想象成平潭的“蓝眼泪”;而女主角头上的珊瑚造型,则是“海的女儿”的象征。
为展现平潭文化特色,遵循杨丽萍独特的艺术演绎方式,崔晓东还提取了闽越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舞台剧造型风格。他举例道:“像渔民穿的蓑衣,戴的红色的斗笠,这是海边常态的装束,还有个细节就是裤角一定卷起来,方便劳作。”
音乐效果十足震撼
为感受海上遭遇台风的无助与恐惧,他将自己关进小黑屋
作为《平潭映象》的音乐制作人,祁岩峰似乎有点“嫩”,但他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乐,像《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北平往事》《烽火佳人》等影视作品中都能听到他的音乐。他也涉及音乐剧创作,其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不过,祁岩峰坦言,与杨丽萍合作《平潭映象》有很大压力,“这部舞台剧人物众多,故事起伏变化极大,而音乐是一直贯穿其中。像男主角‘君山王’面对女主角‘平潭蓝’受伤时,这里表达的音乐除了伤感与不舍,还要为下一场戏转场做好铺垫。”
祁岩峰介绍,此次创作的音乐和以往的风格完全不同,加入了很多台湾与福建的民间音乐元素,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为搜集台湾民间音乐,寻找福建闽剧音乐资料,前后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他说。
为创作系列曲目,祁岩峰全身心投入,还到平潭采风两次。“一次是在夏天,感受到了大海的恬静与美丽;一次是在冬天,感受到了大海的咆哮与豪迈。这两种感受,让我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受。”他说,为体验在茫茫大海遇到台风的情景,他甚至将自己关进黑乎乎的屋子,感受那种无助与恐惧,以寻找音乐的灵感。
《平潭映象》,这是一场舞蹈盛宴,也是一支民族乐器的协奏曲,古筝、二胡、琵琶、丝竹、鼓等纷纷亮相。
祁岩峰说,“我在创作这部剧的音乐时,利用西洋乐的架构,运用福建闽剧音乐,还融入平潭渔民歌谣的音乐元素,呈现出清新、大气、优美、空灵的特点,让整部舞台剧的音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震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