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公文写作可以说是机关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但是往往我们都会被它吓倒。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为文如造屋。”造房子有五个基本步骤:一是选址;二是设计;三是备料;四是施工;五是装修。其实,公文拟写也是这样的步骤。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分享一套写作“七步法”,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步:找准定位
写作定位就如同建房子时的选址,关键是定好站位、方位和靶位。
定站位:确定写作的立足点
建房子要先确定楼高,买房子要先选定楼层。写公文必须先考虑清楚自身的工作站位,这是谋划工作的关键,也是写作立意的关键。
拟写公文,理应与发文机关或代笔对象所处的管理层级相匹配。级别越高,站位就要越高。提升写作站位就像爬山爬楼爬梯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步步登高的过程。你的知识积累越厚、理论功底越深,写作站位才会越高。
写公文站位要高,这是从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的角度讲的。在为领导做好服务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眼睛向下,从基层和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谋工作。站在领导的高度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把群众诉求束之高阁,而是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自觉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心所望,行文所向”。
定方位:确定思路的出发点
写公文要把准方向,先得把时间空间的坐标定准来。从发文机关看,起草者在哪一级机关工作,就应该放眼所辖的区域去谋划工作。从代笔对象看,起草者服务的是哪一级领导,就应该在行文中体现出与领导身份相匹配的视野、思路和胸襟。再以时间为经,把写多长时期、哪个阶段的事情定下来,这决定了写作的纵深。一项决策,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一项工作,在动员部署阶段、推进实施阶段、总结推广阶段,着力点也明显不同。一份文件,是解决当前的问题还是管用今后一个时期,考虑问题的深度、广度大不一样。
要把公文写好,很重要的一点是全面掌握各方面情况,这就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相关情况都摸清楚。上,就是上情,主要是上级的文件精神、会议部署、工作指示;下,就是下情,主要是基层的实际情况、群众的愿望呼声。前,指的是前因、过去的情况;后,指的是预判的趋势和结果。左右,指的是横向单位、平行机构的相关情况。内外,指的是国家、地方、系统、单位内外的相关情况。把这些情况都摸清楚了,写文章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视野开阔、笔力纵横。
定靶位:确定目光的聚焦点
射箭要瞄准靶子,谋事要聚焦问题。
无论对上行文还是对下行文,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对上,要及时反映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报告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对下,要提醒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良方。所以,我们应该把问题导向贯穿于公文写作的全过程,聚焦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本职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先把问题找准,进而了解症状、摸清症结、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管用办法。
除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重点、特点、亮点也可以作为目光的聚焦点。目光聚焦,笔力也会随之集中,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散。
定站位,定方位,定靶位,这三条要紧密结合、灵活运用。用好了,写文章就不仅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还有精度、有力度。
第二步:理清思路
许多人写文章,都经历过这样的煎熬——接到任务,拿到题目,呆呆地瞪着稿纸、盯着电脑,脑子里要么一片空白,要么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里下笔。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运用先拉条子、再理条子的方法来打开思路、理清思路。
所谓理清思路,就是围绕行文目的或写作主题,把想到的有关信息以关键词或短句的形式,一条一条列出来。
首先,剔除多余的、错误的、关联度不大的;
接着,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把剩下的条子合并同类项;
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大小、主次、轻重、因果、并列、递进等,对每一个、每一类进行排序。
第三步:搜集素材
写文章有料没料也不一样。如果平时有备无患,一篇文章构思好了,就可以直接施工;如果准备不足、库存不够,还得临阵磨枪、急用现找。
准备材料不仅仅是材料的收集和储备,还包括对材料的认真检验、精心选择和适当加工。比如,对引文进行核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改造,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把事实材料、事理材料、佐证材料等备齐备好,这样才能转入施工阶段。
第四步:打好框架
设计房子,重在设计结构;建造房子,必须搭好架子,首先要把四梁八柱立起来。文章的框架就是写作的提纲。有两个具体环节非常关键:
一个是穿绳子。经过整理的条子,往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排列组合的时候,有的要直放,有的需横摆。这些散在的条子要形成统一整体、完整结构,关键是用一条足够长的绳子,把它们有序串接起来。这根绳子,就是文章的主线。
常用的写作主线,有思想线、感情线、工作线、问题线等。有的文章,还可以设置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无论写什么文章,都要有主线,主线越鲜明,结构越紧凑。
比如:按思想线写文章,基本的认识路线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三方面可以分别作为文章的一个版块,每一块都可以根据需要,拉出若干条,这就叫“块中有条”。
又如:按工作线写文章,基本的思路是“确立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思路措施——提出工作要求”,也可以采用条块结合的写法。
再如:按问题线写文章,可以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作一块;也可以拉出若干个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前一种写法,是块状结构;后一种写法,则是条式结构。
另一个环节是做套子。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说话有水平,道理一套套的。”一套套,意味着成系统,就像建房子的时候,梁和柱、门和窗要配套,厅堂厨卫要配套。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文章的零件进行有序组装、合理包装,使散件变成套件。
做套子的方法,运用起来十分灵活。就公文写作来说,工作目标、思路、措施、要求,都可以做成套子。根据文章内容,套子可大可小、可多可少,甚至可以做成“连环套”。
比如:某地报送的一篇信息文稿,题目是《以“五心”打通社区党群服务联系线》,提纲如下:
整合资源投入,让党群办事更“省心”;
规范中心管理,让党群服务更“贴心”;
发动群众参与,让党群安全更“安心”;
引入社会力量,让党群互助更“温心”;
搭建文娱平台,让党群业余更“欢心”。
乍一看,这“五心”很是惹眼。但仔细琢磨起来,有的观点立得不够稳,经不起推敲。我在审稿的时候,修改为:
整合资源、集中办事,让居民更“省心”;
改进方式、量体裁衣,让服务更“贴心”;
群防群治、合力维稳,让大家更“安心”;
守望相助、扶弱济困,让群众更“暖心”;
文艺搭台、科教唱戏,让生活更“开心”。
这样一改,“套子”更精准了,“里子”也更丰富了。
第五步:分类装筐
写作素材就像是一堆水果,我们可以先定筐子再找果,也可以先分水果再装筐,这两种方式在写作中都是有的。
那么,哪一种方式更科学呢?显然是后者。如果先定好筐子,再根据筐子的大小、多少,去找水果来装,可能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水果,也可能找来的水果放得进筐子却不是最需要、最可口的,所以我们要把备料子放在前面,等到把文章的架子搭好了,再把准备好的水果分门别类装进去。
如果说,做套子旨在解决观点离散不系统、不醒目的问题,那么装筐子就旨在解决材料零散不配套、不合用的问题。这两步都需要着眼全篇,对观点和材料作出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合理摆布。把这两步走好了,就可以做到用主旨来统帅观点,用观点来统帅材料,使将帅士卒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第六步:填写句子
写文章走到这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遣词填句,把观点和材料连缀成篇。
怎样才能辞达?对文字驾驭能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又可以分为五步走:
第一步:“写准确”。所谓准确,基本标准就是合情合理。公文写作,“准确”二字的标准应该更高,观点必须符合工作实际、符合政策法规、符合客观规律,不能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出问题。
第二步:“写清楚”。就是尽可能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来表达,不掉书袋子,不用生僻字,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公文写作宜用直笔,不要故意兜圈子、绕弯子。
第三步:“写通顺”。读起来要“顺”,不拗口,不别扭;琢磨起来还要“通”,既合逻辑,又合语法。
第四步:“写生动”。就是语言要鲜活,多用一些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语言,“用活的语言反映活的实践”,不能把文章写得冷冰冰、硬邦邦、文绉绉的。
第五步:“写干净”。所谓“干净”,就是除去不必要的修饰、枝蔓,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浪费的字。
辞达,主要体现的是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长期训练、强化语感,把基本功练好;另一方面需要认真琢磨、反复推敲,把最合适的字和词选出来。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做到辞达,他们说话写文章往往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第七步:修改坯子
修改文章,就如同毛胚房进行精装修一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提亮观点,升华主题;二是完善结构,优化布局;三是推敲内容,补缺纠偏;四是琢磨文字,订正润色。
写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品”和“次品”往往只差那么一小步。如果标准高点儿再高点儿,要求严点儿再严点儿,就会把“次品”做成“精品”;反之,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写文章到了最后一步,一定要精益求精,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精准精到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