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
作为一名拥有数千万粉丝以及央视媒体点名表扬的头部网红,李子柒的名号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17年6月,获得第二届超级红人节十大美食红人奖。
2018年,李子柒的原创短视频走出国门,相继获得了YouTube平台白银和烁金创作者奖牌。
2019年,李子柒成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并获得了当年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奖、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
2020年,李子柒入选《中国妇女报》“2019十大女性人物”,受聘担任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
2021年,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其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2年,获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一个1990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的姑娘,是如何有这样大的魔力,收到无数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并且成为无数官方盖章认证的青年榜样,新农村的农民标杆,新时代的女性典范。
1
李子柒,原名李佳佳,一个来自四川绵阳的姑娘,幼年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也在她六岁的时候去世,爷爷奶奶不忍见她一个小女孩独自跟着继母受苦,便将她接回了村里。
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厨子,哪家摆酒都会叫爷爷过去掌勺,而年幼的子柒总是跟在爷爷身边打下手,耳濡目染之下,也学得一手好厨艺。平日里,爷爷奶奶不是上山就是下地,总是忙着农活,小子柒也会有样学样,拔一株野草,编一只竹筐。
城里小孩的童年或许是游乐场、电动玩具,而李子柒的童年却是慈祥勤劳的爷爷奶奶,雾气弥漫的山野,铺满棉花的大晒坝,叮叮当当的麦芽糖,清香四溢的笋壳粽子。
只是好景不长,五年级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只留下奶奶和小子柒相依为命,生活就愈发艰难。
2004年,14岁的李子柒开始了进城谋生的日子,一无所有的她只能风餐露宿,在餐厅做服务员,在酒吧做DJ,在大城市的缝隙中勉强维系着生存。直到2012年,奶奶突然生病了,生活起居无人照料,李子柒只好背起所有行囊返乡,开起了网店以维持生计。
2016年,微博红人节第一次举办,网红还不那么盛行,视频博主还是个新兴词汇,哔哩哔哩也还在野蛮生长,没有人知道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这又是资本开辟的一个怎样的战场,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
李子柒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着手拍视频,经营社交平台。起初,她也只是漫无目的地发布着,后来渐渐的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记录农村的美景、美食、趣事,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分享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前期还没有团队的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只由她一个人完成,扛着相机和三脚架上山下地,学取景,学构图,仔细研究每一个镜头,常常是布景一小时,拍摄两小时,只为了拍两三秒的特写。
夏天,在烈日的直射下,她为了拍视频拍到中暑。冬天,在漫天飘雪的山间,她独自在寒风中摆弄着镜头,手指冻得发僵。除了拍视频,平日里的农活也丝毫不能怠慢,她忙得过头的时候经常会忘了吃饭,甚至有好几次因为肠胃炎疼得爬不起来。
朋友都埋怨她总是拿命在拍视频,不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不过好在后来的拍摄过程中,她也逐步摸索着方向,学会用镜头语言表达,视频质量也是肉眼可见的提升,也结交了许多摄影和剪辑相关的朋友,不管是平台运营还是拍摄设备,都走上了专业化的路线。
在这六年间,资本和流量造就了无数的网红,又在顷刻间覆灭,一批又一批新人,来了又去,红了又凉,而李子柒,稳稳地立住了。
她乘着新媒体的浪潮,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条视频,慢慢的从一个粗放的视频作者成为一个制作精良的头部网红IP,她的作品也从美拍走向了海内外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受到了千万粉丝朋友的喜爱。
2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996似乎成了常态,外卖承包了我们的日常饮食,手机和网络贯穿了我们的社交生活,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发条,不停地运转,永不停歇,贪恋着城市的便利和高效,也感叹于无处安放的灵魂和狭窄逼仄的空间。
而李子柒的视频刚好抚慰了这些都市生活中疲惫的心。
乌黑秀丽的长发,精致姣好的面容,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孩儿,却背着竹筐上山捡菌子,扛起锄头下田种白菜。
春天炖一锅梅花鸽子汤,
夏天抓一把沁凉的百香果,
秋天熬一盒润肺的秋梨膏,
冬天织一件蓬松的羊毛斗篷。
她永远都是那样明亮,永远都是那样轻快。
她有一间自己的小院子,里面种满了蔬菜瓜果,栽满了花草树木,有从小疼爱她的奶奶,有活泼可爱的小狗。清晨的露珠冒出脑袋,林间的鸟儿开着晨会,花丛中蝴蝶在翩翩飞舞,远山静默着,任云雾穿梭,任雨露亲吻,任阳光洒遍,任落叶飘零。
视频里的画面始终是那样美好,那样闲适,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她的作品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村,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美梦。
3
若只是山野乡村的造梦女孩,她或许只是受到一部分观众的青睐,但李子柒的名声能够走进央媒,走出国门,必然不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
她的作品中还传达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山西刀削面到 *** 牛肉面,从川味腊肉到苏式月饼,从腊八粥到佛跳墙,她的作品不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般阳春白雪,也不像华农兄弟那般下里巴人。她就像每一个热爱美食的姑娘,认真地准备每一种材料,仔细地完成每一道工序,斟酌每一幅画面,构思每一处场景,让每一道菜家常却不日常,平凡但不平庸。
她的镜头下从来都不仅仅是美食,而是美食背后的故事,是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对于土地的思考,而后凝结成餐桌上的智慧。
网上曾有一句戏言,“娶妻当如李子柒。”
正是因为李子柒实在是太全能了,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到的。
伐竹造亭,果皮染色,漂洗造纸,纳鞋底,烧泥窑,做木工,削竹器,织披风,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农村的常用生活技能,那么活字印刷,笔墨纸砚,华美蜀绣,蓝染花布就完全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了。
当然,李子柒也不是从来就会的。
为了做一碗 *** 牛肉面,她可以专门去找甘肃师傅拜师学艺,苦练了一个多月的拉面,每天都拿着面团,练到胳膊酸痛都舍不得停歇。
而当时她刚刚拿到微博十大美食红人奖,拥有两百万微博粉丝,小有名气,初具规模,完全可以接广告赚钱,但她并不,她始终坚持拿出最大的诚意、全身心的投入来拍视频。
拿新鲜的牛肉、牛大骨和土鸡,再加上装满十几种香料的料包,小火慢煮五个小时,才熬成满满一锅高汤。
调制蓬灰比例,反复揉面撑面,用算盘珠子的手法挤压面团,抹油,醒面,才得到一块柔软又筋道的面团。
再将香料和辣椒分别炒熟,舂成粉末,淋上热油,香气扑鼻,这就得到一碗飘香辣椒油。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拉面的功夫,没点岁月的积淀,很难拉出粗细均匀的面条。我们或许只看到视频中,拉、扯之间,面团就变成了一锅面条,背后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不小心面条太细又拉断了,或者是面条太粗了,面粉太多了,面粉太少了,面粉对不上焦,面团发酵过头了,面团的筋道不够,翻车的原因千千万,反反复复好多次,也废了不少面团,拍完视频,她只能笑着吐槽说,“失败的面团有20斤,揉成饼子吃了半个月。”
而这,只是一条不到五分钟的视频。
掌握一门技术本就不易,了解技术背后的文化已是诚心,而李子柒,始终坚持用最诗意的画面展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经验智慧,真心实意地推广和传承这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手艺,道出了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4
或许是城市化进程太快,我们早已分不清五谷,辨不明杂粮,忘了盘中佳肴从何而来,身着衣裳如何制得,家中桌椅怎样构成。
吃一袋薯片,就从种土豆开始,做一个面包,就从种小麦开始,榨一桶油,就从种油菜开始,与其说是美食博主的内卷,倒不如说是李子柒带着我们走近了土地,带着我们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转头思源。
别人的视频周期往往都是按天,或者按月计算,而她的视频常常都是按年计算,视频的开头还是春分时节,结尾却是大雪纷飞,耕种不同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从来都不是一件快速见效的事。
将一颗种子播散在泥土里,也将春天的希望播撒进了泥土里,它会在春风中抽出新芽,沐浴着春雨,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连连拔高,在夏天的阳光里枝繁叶茂,在农人悉心的照料下结出一个个红红的小果子,摘下来,捣碎,沉淀,就成了番茄酱,切开,打蛋,就成了番茄炒蛋。
可是,种子或许会发芽,或许也不会发芽,
春雨或许不下,或许会淹没农田,
幼苗或许会被虫子咬坏,或许会被其他作物抢了营养,或许得不到阳光的青睐,总也长不大,
枝叶之间或许冒不出花苞,绽放的花蕊或许或错失蜜蜂的授粉,
年幼的果实或许还等不到长大就被野兽叼走,
或许土壤中的水分太少,不足以长成圆润饱满的果实。
就像每一条视频的制作,不是每一次拍摄都能圆满,
可能光线忽然暗了,曝光不足,
可能阳光太过刺眼,曝光过度,
可能镜头不稳,画面歪斜,
可能内存不足,没有拍下刚才完美的一幕,
可能500多个镜头大部分都要作废,
可能呕心沥血肝出来的视频要被怀疑造假,替身,
可能和善友好的解释会换来无数的谩骂和抹黑,
她可能会在每一次失败中放弃,也可能在每一次跌倒后站得更高。
一颗小小的种子要多幸运才能长出一颗红润多汁的番茄,又要经过多少道人工和机械工序才能盛装在精美的盘子里,滋润我们的味蕾,充实我们的胃肠。
一束小小的微光要多幸运才能长成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又要经过多少番资本和流量的筛选才能稳稳地做上头部网红,照亮农村的未来,指引青年的前路。
结语
乡村的土壤孕育着城市的果实,广袤的土地哺育着众多的儿女,子柒只是其中一个。
她热爱着脚下的土地,也践行着土地的智慧,刮过一阵风,掀起千层浪,风总会过去,浪总会平息,没有人会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她只是选择把眼中最美好的画面记录了下来,给全世界讲了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
原文链接:【李子柒】她只是讲了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
相关推荐:【石悦】从默默无闻的基层公务员到名声大噪的富豪作家
【陈晓旭】她从来都不仅仅是那个伤春悲秋的林妹妹
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内容共享、传递价值、共同进步的大道。知识、成长、思维、认知、价值,这里满足你对阅读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