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扇子(中国特色扇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传统的扇子(中国特色扇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传统的扇子(中国特色扇子)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像无根之木,注定会走得很曲折。

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饱经历史变迁和战乱摧残依旧能够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在长达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国古人们创造出了许多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通过历史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并延续至今。

扇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扇子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扇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一把扇子的前世今生

扇子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先祖们在炽热的夏季,通过采摘的大片枝叶或者禽类的羽毛,将其简单加工后,就制作成了遮日生风的工具,根据考古资料推测,中国的扇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早的扇子被称为翣,翣,会意字。羽指羽扇,妾指侍妾,组合起来就是侍妾手持羽毛扇站在主人两旁。在《小雅·广服》中就有“杖笠翣,大扇谓之翣。”的记载;《周礼·巾车》中也有翣羽盖”的记载。

夏商时期,扇子被用来指意吸纳贤才。晋代官员崔豹在《古今注·舆服》中有五明扇,舜所作也的记载。相传,舜帝为了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制造了五明扇,五是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五明即象征广达圣明,五明扇表明自己吸纳贤才、广开言路的主张。

周朝时期,先民们用野鸡尾和羽毛制成了翟扇,在《拾遗记》中记载:周昭王时涂休国献青凤、丹鹊,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飘”、“条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为帝王的日常需要,先民们又在翟扇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长柄雉扇,宫廷侍者们手持长柄雉扇,为帝王挡尘蔽日。此时的扇子也逐渐演变成了帝王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两汉之际,扇子发展日趋成熟,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又创造出了团扇。团扇,又被称为宫扇或者合欢扇。汉代才女班婕妤曾做《团扇诗》,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文中,扇子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物品,也被用来喻指情感。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在团扇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契合时代需要的 “纨扇”。由于纨扇做精量,颜色和形状多样,深受宫女喜爱,而且纨扇还逐渐被赋予了情感寄托,处于热恋中的痴男怨女互赠纨扇表达爱慕之情。

宋元时期,扇子得到进步一发展,品类更繁多。最出名的就是折扇了,折扇的出现甚至带动了当时社会上产业的发展,有以专门画扇面、卖扇的商铺;有专门以画扇、卖扇为生的人。

明清之后,扇子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生产折扇的场地遍布全国各地,以地名、人名命名的折扇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苏州的檀香扇、杭扇、曹扇、川扇、青阳扇等,堪称扇文化大观园。

扇子,起于而兴于明清,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已经不单单是纳凉生风的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甚至成为文人墨客交往的通讯工具。

扇文化大观园,文人墨客交往的媒介

扇子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充当了一种社交媒介,在无形中向外界传递着个人身份。生活在古代的青年才俊们,初次见面,也会根据对方手中折扇判断对方的身份,就像现代人加微信一样,成为好友后,先翻阅对方的朋友圈,了解对方。

扇子的出现,也催生了一大批和扇子有关的诗句和故事。诸葛亮一把鹅毛扇摇得蜀国从羸弱转向强盛,和魏吴三分天下;摇着鹅毛扇笑看天下时局变化,摇着鹅毛扇去吴国舌战群儒。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就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周瑜手持羽扇摇得曹操兵败赤壁,大诗人苏轼以豪情万丈文章描绘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次读来,都能感受到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在纳兰性德笔下,扇子摇身一变又成清冷之物。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成了失意者抒发苦闷之情的绝佳诗词,就连不懂愁滋味的少年人儿也会在笔记本的某个角落写下偷偷写下这句词表达一下自己的哀愁。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一把三尺扇,同样在文人墨客手中开屏散叶,碰撞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篇章。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常常扇不离手,还常以扇喻物,创造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

祝枝山看见一农夫在车水,触景生情来一句:“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连忙补上一句“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读来妙趣横生。

有人想要刁难他,重金要他在三尺扇面上画100只骆驼,他先画一片沙漠,沙漠中间画一座孤山,山下树林茂密,道路弯弯,对方看到几乎要画满的扇面还未见到一只骆驼,以为唐伯虎黔驴技穷。

谁知他落笔如风,不多时便在山的左侧画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在山的右侧又画上一只骆驼的前半身,然后把笔一扔不画了。对方急了,说道:“不够一百只呀!”

唐伯虎笑而不语,提笔在画旁写道:“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对方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

文化大咖老舍先生也有收集名伶扇面的喜好,年过5旬的他,收藏扇子全凭眼缘,只要顺眼就一个原则:买买买。

经过十几年的收集,老舍先生收藏了100多位名伶的扇子,梅兰芳及其师父王瑶卿的扇面、出身梨园世家的汪桂芬、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昆曲演员韩世昌等名伶的扇面他都有收藏。

扇形备受追捧,遍地开花万象生

文人雅士对扇子的赞颂从未停止。然而,扇子不仅仅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作中,聪明智慧的国人还将扇子运用到各类领域,五光十色的扇文化符号让人眼花缭乱,却又熠熠生辉。

几何图形中有扇形;建筑园林中有扇形漏窗;在类目繁多的著作以及艺术表演中,都有扇子的印记。

清代散文《口技》篇便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者仅用四种道具就为众人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影视剧《戏说乾隆》中,乾隆扇子不离手;楚留香以折扇做武器;相声大咖郭德纲经常手持一把扇,开合之间丰富了表演形式;文化大咖高晓松无论是主持节目还是做客节目,手中都少不了一把折扇。

雅至国家级表演,俗至民间秧歌表演,一把扇子穿梭在妇孺老幼之间,在雅俗中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表演艺术,也为表演增添了不少魅力。

一把扇子,在开合之间,发出耀眼的民族文化之光,透过扇子,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扇子背后的文化动态,它可以象征帝王的权力和身份;可以成为寄托相思的物件;可以成为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还可以是各类表演艺术的道具,可以是各类建筑园林设计的图纸;

一把扇,就是一串历史观照着中华大地,正如蔡元培先生在其著作《石头记索隐》中写道:“扇者,史也。”

扇文化在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为后世界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透过扇子,我们可以窥探到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更多中国传统的扇子(中国特色扇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