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不朽的·THE ART》:阿云嘎探试边界,寻求突破
文/赵南坊
险些就因为刻板印象错过一张值得精听的专辑。
实话讲,此前对于阿云嘎的了解完全是标签化的,“音乐剧演员”以及“《声入人心》首席”,这足以让我认定他的作品必然是走学院路线,讲求严肃艺术性。尤其此番全新专辑还是定名为《不朽的·THE ART》,这就更加强化了我的预判。但当我按下播放键,开场曲《不朽的(Immortal)》的Intro开启时,我就意识到错了。
这强烈节奏,分明就是在制造标准的“舞池能量”,随后人声进入再听阿云嘎的演唱方式,先是“话筒”音效传达出的隐隐律动,然后衔接的是真声一字一顿鲜明的“卡点”。这丝毫不音乐剧,一点也不学院派,分明就是今时大众最为熟悉的EDM风味。
我想,阿云嘎是要跳脱标签局限,尝试一番破壁出圈。如果真是如此,他已经成功了。一首《不朽的(Immortal)》就足够实现他的诉求,这首歌完全符合常规定义里流行音乐的要义,律动性强,带动感足,入耳度高。更加巧妙的在于,它并不是盲目地贴合市场套路,而是立足于阿云嘎自身优势,试探基于多样化音乐形态的实验。
那么,他的优势是什么?
最容易想到的是Vocal能力。但这只是表象,本质上其实是长久经由古典音乐熏陶养成的艺术气质以及音乐人格。这些促使他自然散发Art的韵味。由此来看《不朽的(Immortal)》这首歌曲,即便整体创作框架是源自EDM逻辑,最终也并没有落入俗套的“跳舞音乐”程式里。它强化的亮点还有古典音乐的雅致跟阵仗:一方面,阿云嘎的演唱实时保持着严肃艺术的精髓,即便是适配舞曲的快速咬字他同样也有着字正腔圆的饱满,此外,他的业务能力也总能在细节处完成加分,类似充足的支撑感以及压缩感这样的基本操作全程都清晰,而在部分唱句尾字收韵时的尾音处理则是体现出十足的绵长隽永。
另一方面,编曲层面同样在强化艺术感,提一处关键,间奏部分当咏叹调花腔跟舞曲鼓点形成Call and Response的动态精准呼应时,宏大美感达到满格。EDM类歌曲里,提振的Build-up以及缓冲Pop-drop样式繁多,但像这样将古典跟电音结合的方式实属精妙,既产出了强烈的舞动感觉又触发了充盈的艺术体验。可以这么说,《不朽的(Immortal)》让电音瞬刻就完成升维。
将这首歌曲定位为整张专辑的“概念曲”是有道理的。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整体的创作思路,音乐上以Fusion为内核,将古典、流行、电子、摇滚等等多样化元素熔炼再造出全新形态。而同时,音乐实验绝对不是终极诉求,另外的核心就是思想传达,正如《不朽的(Immortal)》这首歌曲讲述了“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不朽的”以及“艺术就是探索未知解答”的重点,另外9首歌曲(目前解锁3首)则是分别从《基督山伯爵》、《樱桃园》、《小王子》等9部西方文学名著中汲取灵感,以阿云嘎的主视角借助其中剧情、人物来抒发个体化的思考,这颇有一种以经典名著投射现实生活的意味。
这个概念立得很稳,也非常适合阿云嘎。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专辑的企划流水纪老师。这位已经拥有诸多知名代表作的企划人此番跟阿云嘎合作,共同完成了概念的设定,并且,通过具体歌曲将概念最终实现到位。
有想法且有执行力,虽然目前只发布了4首歌曲,但我敢肯定整张专辑10首歌曲都会达到高水准。现在各位能听到的《不朽的(Immortal)》、《心岛(Love Island)》、《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 Tree)》、《娜米达(Namida)》已经做出了明确示范。
它们的好在于,在执行层面这些歌曲完美解答了两个基本问题,“怎么听”以及“听什么”。
关于“怎么听”。那个难题还要重提一遍,艺术如何普世化?我想很多人也都会这样的疑问,像阿云嘎这样的音乐剧演员,他的专辑是否会有欣赏门槛?现在可以给出确切答案,完全没有。正是依遵Fusion手法,每首歌曲都找到了触及大众审美共鸣的要点。《不朽的(Immortal)》率先采用EDM模式让古典也能“跳舞”。《心岛(Love Island)》或许是最为接近音乐剧的作品,不过它很好借用流行跟摇滚的元素,让这首灵感掘自《基督山伯爵》的歌曲有了Power Ballad的叙事感觉。《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 Tree)》则更直接,将电子音乐跟Piano Ballad的方式引入,制造出了目前最具时代感的歌曲。你是否听到,连阿云嘎为音乐剧为备的人声都变得流行质感,并且在细节处还尝试了“电音化”音效,看得出,在“实验”这件事上他做得很彻底。而完全由他自己独立完成词曲创作的《娜米达(Namida)》则有着将音乐剧跟流行乐相互联的意识,再第一段主副歌的音乐剧铺陈后接下里就紧凑进入流行摇滚的场域。这是在用最简单有效的段落化设置完成他的个人音乐属性跟更丰富元素之间的对接。
对于听者,无需做任何调整,就能润顺进入到歌曲音乐架构中,它们都存在通常所讲的良好可听性。
所以“怎么听”不是问题,按照各位平常的听歌习惯即可,总会找到习惯的切入口。
至于“听什么”,惯常的流行专辑都会强调感受律动,欣赏旋律,或是领略编曲花样。此番阿云嘎的作品当然也有同样目的,特别是展示给我们他如何实现音乐剧贯通各样风格的开放效果。但,又会诉求更进一步,他通过歌曲是要传达有意义的内容。这或许跟他音乐剧演员的身份有关,毕竟他的职业习惯就是要保证表演最终要产生意义,而非单纯的技术汇报。
如此一来,《不朽的·THE ART》里的歌曲必然会在内容层面积极输出。从创作立意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尤其这三首歌曲,《心岛(Love Island)》根据《基督山伯爵》创作,《樱桃树下(Under The Cherry Tree)》的素材来自《樱桃园》,《娜米达(Namida)》的根基是《小王子》……这直接决定了歌曲的思想性跟文学性。不过,歌曲并没有因此而落入到学究或者刻意深刻的窠臼,而是睿智地选择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具体的点来进行发挥。这就保障了歌曲释放出独立的生命力,就拿《娜米达(Namida)》来举例。这首歌曲完全是阿云嘎借由“我”的口吻在讲述“我”自己的故事,“小王子”只是遥远的意象或者说是平行的参照物。这时候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还是音乐剧演员的经历,都在为他的创作以及表达强化真实感,这首歌曲是“活生生”的。
也就是脱离具体文学作品,歌曲的语境跟意境依然成立。它们所讲的故事并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实实在在对应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娜米达(Namida)》在讲的朴素道理,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希望,在任何时刻,对于任何人这样的信条都可以产生影响,引起触动。
所以“听什么”的答案也很明显,听阿云嘎的日常思考和经历的故事,也是在听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故事。
或许音乐上还显得高级有距离,但内容上紧紧跟听者相联,这就是《不朽的·THE ART》最突出的特点。这保证了专辑在开创性“实验”的同时牢牢落地扎根不至于悬浮。它很艺术,也很生活。
在这过程里阿云嘎所完成的就是个人音乐型格的立体化,经由目前4首歌曲的塑造,他彰显出涉及演唱、创作、制作等多维度的能力。并且已然是兼具先进的音乐意识跟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技术有感情,无比生动。我个人理解,“不朽的”并不是一个宏大愿景,这表达的是他对于艺术的珍视,以及,对于艺术创作的倾力。
所谓“不朽的”就是探试边界,寻求突破的信念。后面还有6首歌曲待发布,经过这4首歌曲的大开眼界,我现在无法预测他到底还能达成怎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