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以上为现代人饮茶常式。
我是闽人,在闽中北、闽西南都呆过,从小喝茶,凭着厚重的饮茶经验来写这一篇关于茶的博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玄学盛行时代,酒、五石散与茶成为这一时代仕族生活必需品。
同时茶文化也已与佛教紧密联系,产生了禅茶文化并传入日本。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宋代起,闽茶便是中国茶文化里的佼佼者。其中尤以闽南为最,在闽南每到一处先以奉茶为先。
闽北建州一带是皇室茶园。
茶园生产的龙凤团茶,将古代贡茶的制作推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贡茶。
人生如茶,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君子之交淡如水,身居深山陋室,亦能心境自如,待明月升起,静静地品味清茶带来的恬淡与清香。
以上为陆羽(733 -804),被尊为茶圣。
他编纂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有歌曰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代〕皮日休替陆羽《茶经》撰写的《茶经序》。
到了唐代,茶禅结合更为深入。与陆羽同时的僧皎然(713 - 785)就曾写下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篇。
著名诗僧皎然像片。俗姓谢,南朝谢灵运十世孙。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以上为僧皎然所作《饮茶歌》。
六大茶类,有一半源头在福建。福建人不仅会喝茶,而且擅长制茶。
以上为闽北御茶园旧址。
福建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山地、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其环境极适宜种植茶树。
以上为闽南人常喝的铁观音。
我工作的洛阳矿区附近福前茶场出铁观音茶。所以那时起就养成喝茶习惯。闽南人的功夫茶,从饭后一直喝到下半夜。
以上为闽南功夫茶茶具。
我曾经工作过的漳平,经台湾茶农经营,在漳平水仙茶传统工艺基础上,又推出漳平双喜茶。茶饼两面呈现双色,将创新茶融入福建茶乡,寓意有喜有旺。
以上为古人在烹茶。
茶在古代也称作"茗"。学名Camellia sinensis 。山茶科,常绿灌木。叶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秋末开花,花1-3朵腋生,白色,有花梗。蒴果扁球形,有三纯棱。产于我国中部至东南部和西南部,广泛栽培。
以上为古人在烹茶图。
据《华阳国志》记载,在周武王联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讨伐商纣时,巴蜀所产之茶已被列为贡品。并有"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
〔晋代〕常璩(291 - 361)所著《华阳国志》,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文化经济的重要著作 。
不晚于周代,巴蜀地区就已经开始了种茶树的人工培植历史。茶树栽培在唐代开始变得愈发普遍。
这是一本〔五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笔记。
《四时纂要》中记载有茶树栽培的技术。即用种子、扦插或压条繁植。
图中左下角有一酒瓮,故此图应为古人饮酒图。酒后必饮茶,故将此图附此。
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执杯共谈日月,却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千言万语尽在茶中。
以上为古代仕人在品茗叙旧。
人与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连。“茶”字拆合,其奥妙不尽,一是字面的巧合,二是茶道人文的深刻慧悟。
以上为茶肆。
在宋代,即便乡村凡五里便设五里亭,兼营茶肆。供过往行人歇息喝茶。
以上为古代榷票,作为经营的凭据。
在古代边贸时盐茶属于国家专卖。与盐一样,茶叶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专卖,称为“茶榷”。
大学问家不但对酒有研究,对茶也深谙此道。
人生如茶,悠闲自在,一切自然,淡名淡利,一功脱俗,与世无争。
2001年去张家界旅游时,多次品茗了土家族的擂茶。与闽赣粤的客家擂茶大同小异。
在福建的客家人眼里,吃茶还意味着是真正的吃。这就是擂茶。擂茶除了茶叶,还有花生、芝麻、绿豆等配料,食用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历史悠久的客家擂茶,被认为是传承了最古老的中式饮茶方式 。
以上为交通不发达时的“茶马古道”。
对福建人而言,茶如同“离乡不离腔”的乡音一般。是他们淌在骨子里的血液。是走过千山万水也无法割舍的乡愁 。有福建人的地方就有茶。
以上为西南地区千年不变的“茶马古道”。
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点独特情怀。正如有人所比喻的,品茶人生,浓有浓情,淡有淡意。只要水温合适,茶都会由每个角落发出淡淡的幽香。
以上为宋代茶马古道。
高调也罢,平凡也罢。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人生留于世间。如茶叶在茶水中起起落落、叶舒叶展,阵阵茶香、慢慢散发、升 腾一样。
以上为当时经营外销茶的厦门张源美茶庄。
茶的外文名,分两类读音。从厦门出港走海路到欧洲各国市场的,统称为tea,系由闽南话"de"转音而成。
以上为西欧上流社会在聚会。
中国茶传入欧洲后,成了洋人饮茶的习惯。欧洲各国每年要花大量白银从中国厦门港输入茶叶。
英国上流社会仕女在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 )
如今茶叶与咖啡成为世界重要的饮枓。并由茶叶加牛奶衍生出奶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涵。
以上为闽北武夷山至莫斯科茶路。
俄罗斯民斯生活于北寒带,以肉食为主。需要饮茶助消化。所以茶叶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缺的必需品。
以上为从闽北武夷山下梅村至恰克图的“北路茶道”。由闽商、晋商与俄商进行接力完成交易。
由武夷山北上通过外蒙古恰克图()输往俄罗斯的,用汉语北方cha 转音写作чай(读如查以)。中亚各国读音如俄语。
以上为俄罗斯殷实之家在喝午茶。桌上为茶炊(САМОВАР),为俄国特有的煮茶具。
俄式饮茶,最具俄罗斯风格的俄罗斯茶炊一萨姆特瓦。这种独特的茶具自18世纪上半叶启用,延用至今。
以上为古代韩国仕人与僧人在品茗。
最近有一位名叫金英祖(김 영 조 /Gim yeong jo)的韩国学者竟吹嘘说茶是由韩国传到日本的。最后甚至推测韩国可能是茶的宗祖国。遭到日本民众的普遍嘲笑。
以上为古代韩国仕人在饮茶。
茶道是日本人在饮茶过程中制定的规矩。并没听说过韩国人对茶的传播有什么贡献。如今韩国人又想在茶上面打主意,只能说明他们的虚荣心与贪婪。
以上为着和服的日本妇女在烹茶。
唐代种茶技术传到朝鲜日本。近代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以上为茶种被引植印度时情景。
有位西方学者认为 : 英国派人“把中国的茶种引种到印度后,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
以上为位于藏南的茶园。
英国人将茶种引到中印边境藏南地区,并雇佣数百名茶农到那里传授种茶农艺。有些人落籍那里,成为第一代中国移民。
人的这一生会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景亦会饮过许多茶。
茶有千滋百味,亦有万种风情。千万种茶香里总有一种,成为你心中所喜爱。
以上为明代的边贸茶叶交易。
宋代成都僧人圆悟克勤(1063-1135)对日本禅宗影响极大。古代日本禅宗有二十四派,除三派为曹洞宗,一派为荣西所继承的临济宗黄龙系外,其它二十派均源自临济宗杨歧系的圆悟克勤。
茶道最初称为“茶の汤”,经千利休完善为茶道。
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sennoryu),因天皇敕赐“利休居士”而得名。
以上为日本茶圣千利休钟爱的井户茶碗。
所谓日本的“井户茶碗”(いどちゃわん/idotyawan)又称“高丽茶碗”。即朝鲜渔民吃饭用的粗饭碗。这种茶碗实属下等物品,本不受重视。但是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认为它更接近自然,是一种无心的艺术。也与禅的精神是一致的。如今是茶道界的珍品。
千利休为日本茶道形式的完成者。
千利休(1522 - 1591),大阪堺市人。出生商人家庭,热衷茶道。十八岁时拜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启后茶师武野绍鸥为师。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的茶头。
以上为日本传统的茶道场所。
日本人的茶道场所十分注重环境,要选择幽静的地方。以体现“茶禅一体”的效果。
以上为日本仍在流行的茶道。
茶叶及喝茶习惯传入日本后,发展成日本茶道(さどう/sadou)。
克勤(1063 - 1135),彭州崇宁(今成都郫县唐昌)人氏。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宋高宗赵构驾临扬州,召见克勤入宫讲禅。赐法号为"圆悟禅师" 。所以后人多以"圆悟克勤"四字来称谓。
印可状指禅宗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凭证。日本茶道至尊之物为圆悟禅师留下的印可状。
以上为日本僧人留下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墨宝印可状(いんかじょう/inkajyou)。内容述及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至宋代分为各派的经过。书风虽不依定式,但具有经过严格修行而达到的淡泊意趣。自古被茶道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深受重视 。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2022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