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瞿弦和
拜访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顾问瞿弦和时,他正在为中央电视台录制几首关于秋天的古诗与现代诗。作为活跃在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许多人因为声音熟悉了瞿弦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瞿弦和的名字总与诗歌朗诵紧密联系在一起。退休后,瞿弦和将传承经典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事业。最初,老中青三代演员一同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诗歌当中的经典片段汇集在一场演出当中,奔赴各地巡演。演出的过程中,瞿弦和萌生了拍摄“世纪诗人”系列艺术片的想法,关注“五四”运动之后活跃在中国文学界的著名诗人,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艾青、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他们的作品如夜空中的星斗一般影响了几代人。拍摄的过程异常艰辛,但“世纪诗人”作品音像工程让这些渐渐远去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让熟悉的诗句和背后的故事以新的形式继续流传。
瞿弦和曾七次作为代表出席全国文代会,在1982年至2012年的30年间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在工作期间,瞿弦和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我当了30年团长,从上任那天起到退休,工作日记摞起来比桌面还高。”这些日记也成为他退休后出版书籍的灵感与素材来源。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是瞿弦和与夫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筠英多年实践经历与思考的 *** ,也是二人心血的结晶。书中选取了瞿弦和与张筠英曾经朗诵过的100篇作品,从作品为什么值得朗诵、该如何朗诵这些作品等角度梳理心得体会。瞿弦和与张筠英十分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年轻的朗诵者们提供经验与参考,成为一本能够影响更多人的教材。
《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 瞿弦和 张筠英 著
近年来,朗诵艺术地位与影响的提升让瞿弦和十分欣慰。朗诵是话剧演员在进行台词训练时的基本功课之一,却又在各种庄严肃穆、紧急动员、经典传承的场合不可或缺。由瞿弦和、张筠英组织编写,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中国朗诵艺术史话》 *** 了全国各地朗诵家的回忆,是一本反映全国各地朗诵历史的书籍。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尚且是空白。
瞿弦和、张筠英在“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上演唱歌曲《最浪漫的事》
“作为一个老文艺工作者,我对中国文联有着特殊的情感。”瞿弦和如是说。
“煤啊 我的情人 我的黑姑娘”
在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的30年时间里,瞿弦和一直将“扎根于人民”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就是一个接地气的文艺工作者”。在《抱黑守白——我与黑哥们儿》一书中,瞿弦和回忆了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艺经历,以及与煤矿工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到2012年退休,瞿弦和一直坚守“扎根于人民”的理念。
《抱黑守白——我与黑哥们儿》 瞿弦和 著
“扎根于人民,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做样子。我们就是矿工们的一分子”。在瞿弦和看来,下矿井实践是对于人的一种净化。从地面下到煤矿工作面的时间,并不计算在八小时工作制之内,这样的经历让许多年轻演员印象深刻,曾经为上班换乘几次公交车苦恼的年轻人,在经历了下井实践后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与更加鲜活的榜样。
在煤矿工人交接班时,演员们会抓紧时间组织一场小的演出。无论在任何矿区演出,瞿弦和都会选择朗诵诗人屈金星的作品《啊,我的黑姑娘》,作者屈金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曾经在北京房山地方矿工作,在矿井下工作的经历与体验让他写成了这首饱含着深厚情感的诗:“平日特别寂寞,苦闷时动摇过,但对煤炭的爱战胜了自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一挥而就写了这首诗。”
其中让瞿弦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诗的第三段:“不管与你定情的夜晚 是风骤还是雨狂 既然走向地心深处 彼此捧出的都是滚烫 是你诱惑我下地狱 是你超度我升天堂 正是因为你我的黑姑娘 那柄犹豫的油纸伞 最终消失在相约的雨巷 在八百米深处 只有你用乌黑的嘴唇 吻我 *** 的肩膀 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这首诗是对矿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八百多米深的井下有时十分燥热,工人们会干脆光着膀子干活。矿工们都熟悉这首诗,尤其是每一段的结尾句“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每次朗诵至“煤啊,我的情人”,所有在场的矿工干部都会一起喊出“我的黑姑娘”。
2006年,山西杜尔坪煤矿建矿50年,该矿党委书记谢新民用小提琴演奏《沉思》为朗诵伴奏,每个段落的最后一句都成了“齐诵”,全体矿工齐声读出“我的黑姑娘”。这种演员与一线职工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彼此之间共同的感受让瞿弦和十分触动,“黑哥们儿”也成为了演员们深深的牵挂。
“不拿风镐的采煤队”
在矿井下的工作面,“割煤机的齿轮一转,煤就哗哗哗地,像瀑布一样下来”。演员们带着手风琴来到井下,在矿工们工作间隙,见缝插针为他们表演几个节目。井下煤尘很大,有时矿工们的脸也被染成了黑色,只露出白色的牙齿。矿工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在瞿弦和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演员们的演出深深鼓舞了煤矿工人们,“那些矿工们都会跟我们说,看这割煤机带劲吧,威力大吧,产煤高兴吧,我们看你们来到井下给我们表演节目,我们也觉得带劲。”
瞿弦和曾多次讲述“不拿风镐的采煤队”这一称号的由来,曾经在演出时,河北峰峰矿务局的一位老矿工对瞿弦和说:“你们来了,产量也上去了,安全也好了。你们没有直接拿着工具、风镐去挖煤,但是你们起的作用,比真正生产的作用还要大,所以我们说你们就是一支‘不拿风锹的采煤队’。”
相比于“风锹”,“风镐”一词更加形象易懂,于是,后来人们便将煤矿文工团称为“一支不拿风镐的采煤队”。
煤矿文工团演出的足迹,不仅深入到八百多米深的矿井下,也涉及多所矿区医院。煤矿工作的危险性很高,矿工们的工伤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受伤的工友,也同样是煤矿文工团演员们的牵挂,“我们的演员,就会到病房里,单独为这一个人唱歌”。
曾经,瞿弦和与歌唱家满艳一同到病房慰问受伤的工友,在走入病房,告诉工友自己是专程来为他表演后,受伤的工友扶着把手挣扎着、拼命地想要坐起来。满艳见状,立刻坐到工友的床边,激动地演唱了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后面的几天,满艳因为身体不适也住进了煤炭医院,医生与护士们为她带来在家里煮的汤面,这让满艳十分感动。身体痊愈后,满艳又为医院的职工们演唱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演唱时满艳激动到落泪,因为矿区的人让她感到了家的温暖与亲切。
瞿弦和坦言:“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很难忘。”在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矿区,是职工们之间的相互关爱,构成了细微处的点滴感动,也让瞿弦和与煤矿文工团的演员们更加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与能够产生的影响。
当中国煤矿文工团代表矿工们到国外演出,国外的艺术家与观众在知晓这是一支专门为矿工服务的文艺团体时,都十分感动。“那时你会感受到职业的骄傲、岗位的光荣。”瞿弦和如是说。在摩洛哥演出时,几位中资磷矿企业的工人前来观看,工人们十分惊讶中国还有这样一支专门为矿工们服务的文工团,便极力邀请他们到磷矿来演出。在日本与艺术家们联欢时,手风琴演奏家杨铁刚向著名演员中野良子介绍了瞿弦和,在得知文工团的演员们也要下到矿井深处演出时,中野良子十分激动,并竖起了大拇指。
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的时间,瞿弦和与演员们登上过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的舞台,还无数次下到地下八百多米深的煤矿作业层,足迹也遍布了世界各地。回忆演艺生涯,瞿弦和表示最重要的信条,一直是“扎根于生活,来源于人民”。
复演《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大合唱》被列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在国内外都具有突出的影响力。瞿弦和是其中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者,这段 *** 澎湃的朗诵曾经感染过无数人。在《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当中,瞿弦和谈道,一位海外华人观众在演出后激动地说:“第三段我以前没听过,这次听了特别激动,我流泪了,因为每一位华人不论身居何处,我们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黄河的水。”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演出,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重要的鼓舞作用。最初的《黄河大合唱》是八段体,创作者将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定义为“朗诵歌曲”的形式。此前,“朗诵歌曲”的形式在交响乐作品当中应用很少。延安时期,没有成熟的交响乐队,只有二胡、三弦、琵琶、笛子等民乐,那时,词作者光未然站在麦垛与场院间,亲自朗诵作品的第三段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一般的交响乐团与合唱团,都没有话剧演员,此后上演的《黄河大合唱》多为七段体,唯独缺少第三段。
1986年,宝丽金唱片公司筹划录制全版的《黄河大合唱》,指挥家严良堃希望瞿弦和来担任作品第三段中朗诵者的角色。此前,瞿弦和多次参与七段体《黄河大合唱》的演出。瞿弦和与张筠英反复琢磨,却发现语言与音乐合不上。严良堃建议先录制语言版的内容,再由作曲家施万春根据语言内容的长短,重新进行编配。“我们做好准备之后,和交响乐团合作,一遍就过了,特别高兴。”也就是从1986年之后,《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又重新恢复到“八段体”。
瞿弦和与中央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黄河大合唱》
“所以,我就是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和首演者。”如今,在《黄河大合唱》首演周年纪念时,瞿弦和都会讲述这段创作与演出的经过。并且,指挥也将这版《黄河大合唱》视为“原版”,许多年轻演员也将其作为学习与参考的范本。
“这段历史是我艺术生涯里难忘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经历。”瞿弦和表示。
“业精于勤荒于嬉”
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速。生活节奏的改变也在影响着观众们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与偏好,具有“短平快”特点的节目愈发受到欢迎,那种大家在食堂吃饭时一起听小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也让瞿弦和时常感慨。“年轻人想要早成名、早成才,想要这个过程变短,这是缺陷,但也是优点。”
在瞿弦和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朗诵艺术也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大家以朗诵《我是湖北人》《若我归来》等短篇作品的形式为武汉加油,“它有短平快的效果,能够起到号角、鼓舞人心的效果,我就觉得很好。”
在短视频的时代,朗诵艺术也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去年,为了迎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0位话剧演员以接龙的方式朗诵了长诗《我心中的戏剧》,内容播出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今年国庆,演员们朗诵的是《假如让我再次选择》,优秀的作品与朗诵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也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感受到了朗诵艺术的魅力。
瞿弦和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家。新加入煤矿文工团的刘昊然就曾对瞿弦和说,自己来自平顶山矿区,对于煤矿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加入煤矿文工团,成为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力军。
在瞿弦和看来,年轻人成长于完全不同的年代,充满着活力与朝气,也取得了许多成就。瞿弦和依旧希望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沉淀自己,毕竟学海无涯,而人的知识都有些许的片面性,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我想说,这些孩子不要想得太简单、太容易、太神速,要静下心来,把一些浮躁的东西消除掉,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同时,瞿弦和想要提醒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要把心态放平,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同时要足够刻苦,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而这句古文,也是瞿弦和从小学到大学,写在每一个笔记本上的座右铭。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 李博,中国艺术报实习记者 陈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