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莆田的文化遗产作文(莆田的文化要怎么形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莆田的文化遗产作文(莆田的文化要怎么形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莆田的文化遗产作文(莆田的文化要怎么形容)

由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

大型系列人文微纪录片

《莆田》第八期

于11月5日晚上9点25分

在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一频道

《千年兴化 风流莆阳》栏目播出啦!

本集主题为——

传统曲艺——梆鼓咚

左手敲着两片竹板,腋下夹着竹筒鼓

和着节奏,摇头晃脑地以莆仙话唱“乞丐歌”

上了年纪的老莆田人都知道

这是旧时莆仙民间的独特曲艺

——梆鼓咚

梆鼓咚的起源

无文字可考

但民间传说甚多

其中主要是为了纪念钱四娘建陂的功绩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钱四娘为建成木兰陂变卖家产

离家来莆,发起筑陂壮举

然而木兰陂建成不久被洪水冲垮

钱四娘悲愤交集,投溪自尽

民工们为纪念钱四娘截溪建陂的功绩

和继承她的遗志

遂以钱四娘装铜钱的竹筒鞔皮作鼓

将钱四娘的事迹编成叙事诗

到处传唱进行募捐

终于把木兰陂建成

梆鼓咚的主奏乐器渔鼓

是一节一尺二寸长的竹筒

蒙上水鸡(青蛙)皮或猪油皮

以圆竹箍紧为鼓

(现以缠绕丝布的铁丝箍紧为鼓)

演唱者腋下挟梆鼓,右手击鼓

左手握长约三寸

阔约一寸二分的竹片两相击作为伴奏

梆鼓咚是用莆田方言演唱

在开唱前往往有一段技巧性很强的

击鼓演奏

结束时亦有一段收场

四种敲击法发出不同的音乐节奏

“响鼓”以食指或中指敲击鼓心

发出响亮的咚咚声

“边鼓”以食指或中指敲击鼓边

发出清脆之当当声

“点鼓”以食指和中指

弹打鼓面发出嘟嘟声

“闷鼓”以中、食指压打鼓面

发出郁闷之低沉朴朴声

在演唱中

唱腔随着唱词的音韵、声调

语气、情感的变化与转换

可以唱出多种不同的曲调

最初演唱分为“文唱”和“俗唱”

文唱,文字深奥含蓄

出自文人笔下

难以在百姓中流传而逐渐消亡

俗唱,就是“乞丐歌”

属民间口头创作

通俗贴近生活

板式也丰富多样

谁都能哼上一段

因此,“乞丐歌”的梆鼓咚形式藩衍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

梆鼓咚在“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

原荔城区文化馆馆长

文化馆音乐干部黄文栋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对梆鼓咚的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整理

改革创新,将其搬上舞台

原来的“乞丐歌”也变成了

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歌”

梆鼓咚曲目现存百余种

在保持渔鼓、简板击节为主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管弦乐伴奏

演奏梆鼓咚的渔鼓看似简单

所用原材料也很普通

但要真正做出好的这种乐器并不容易

需要花不少心思

纯手工量身制作

在市场上买不到

人们担心随着时间推移

制作渔鼓的手艺也会失传

乐器制作之外

传承的老艺人也屈指可数

老艺人们对梆鼓咚的传承仍然很担忧

福建省“梆鼓咚”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代主要传承人

音乐学院教学老师黄璟

开始带学生编排梆鼓咚曲目并参加比赛

对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了

《梆鼓咚节目排练》专业选修课

今后这堂课会保留并培养一批学生

不局限于本地人

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充满特色莆仙味的百姓舞台上

“喜闻乐见”才能恒久

而莆仙戏、梆鼓咚等非遗项目

在莆田地区持续生根发芽

也会让更多的孩子记住乡音、传承乡音

如果不小心错过首播

查看精彩点播

或者下载莆田TV APP

也可以查看回看视频呦!

(识别二维码 下载莆田TV APP)

让我们一起

看《莆田》,知莆田,爱莆田!

更多莆田的文化遗产作文(莆田的文化要怎么形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