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古筝曲渔舟唱晚简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古筝曲渔舟唱晚简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古筝曲渔舟唱晚简介)

图片不是很清楚,我把题主与网友的争论的内容,打成文字部分放在这里:

题主评论:渔舟唱晚是现代创作的,你百度一下这名字,弹出来的是原版。

网友回复:1980年,上海乐团独奏演员浦琦璋通过对王立平《潜海姑娘》和黎国荃改编创作的《渔舟唱晚》进行改编产生新的电子琴曲《渔舟唱晚》。1984年,中央电视台从浦琦璋改编演奏的《渔舟唱晚》中选取了其中1分33秒至2分42秒这一段做了编辑,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乐,至今已经使用了31年。

题主回复:娄树华1938-1939根据古曲改编的,自己脑补去。

网友回复:古曲就是叫渔舟唱晚

网友回复:1925年,娄树华在北京道德学社做工,结识学社成员魏子猷先生,并专诚求筝艺。此时,金灼南正客居北京,并经同乡金以坡的引荐,常到道德学社与魏子猷切磋筝艺。

网友回复:43岁的金灼南与18岁的娄树华由此相识,娄向金氏求教《渔舟唱晚》,金氏慨然开谱授之,但娄树华学完《渔舟唱晚》前两段时因故中止,自此二人终生再未谋面。娄树华将未学全的《渔舟唱晚》最后一段内容续编。

题主回复:百度百科自己看呗

网友回复:百度百科的东西看过之后最好自己再去做求证。

基本上来说,在截图中的这位热心网友,其回复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古曲就是叫《渔舟唱晚》”,这句话可能有些不太精准——但绝对不能是错误的——其它内容可以说是完全正确了。

甚至连最后一句也说得没错:

“百度百科的东西看过之后最好自己再去做求证”。

这位ID被打了码的网友,文字叙述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均来自姜宝海老师的两篇论文。姜宝海老师在民族音乐理论方面,做过许多整理与研究工作,发表过许多论文。

关于《渔舟唱晚》的研究上,他发表过两篇比较有名的论文:

《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齐鲁艺苑》,1981年第1期

《再论<渔舟唱晚>的由来——兼与他人商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年第4期

由于这两篇论文均可以在网上找到,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直接总结相关结论:

1、在《浅谈》一文中,姜宝海老师在对比了民间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之后,认为《渔舟唱晚》的演变过程如下:

此设计为《浅谈》一文原图,我重新做一张图。

2、在《浅谈》一文中,姜宝海老师明确地表示娄树华先生所改编的《渔舟唱晚》是由金灼南先生所传授;之后娄树华先生将继续将乐曲进行了改编和推广。

3、在《再论》一文中,姜宝海老师详细介绍了他的资料来源,如对金灼南先生访谈及交流,还有一些与友人的往来信件、金先生未出版的文字记录等资料。

4、在《再论》一文中,对于金灼南先生与魏子猷先生之间对筝曲的交流,做了一定的合理推测——但是没有文献史料作为佐证,因此只有推测。

除此之外,我又找到一篇对金灼南先生介绍非常详细的论文,作者赵彩琴。

《<渔舟唱晚>作者考辩——兼谈金灼南先生其人其事》——《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这篇论文同样可以在网上找到,所以同样不做过多介绍了,直接总结相关结论:

1、《考辩》一文中举出了明确有力的历史资料,证明《渔舟唱晚》最初是由金灼南先生作曲或编曲。

2、《考辩》一文中还兼介绍了金灼南先生的许多故事。尤其提到,在面对《渔舟唱晚》作者之争的问题上时,金先生大多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并不计较。

3、在《考辩》与姜宝海老师的《再论》一文中,均提到过金先生生前的一句话:“我的小小创作微不足道”——说出来大部分人可能都难以接受,这个“小小创作”,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渔舟唱晚》。

此外,还有一篇关于《渔舟唱晚》版本对比的论文也非常不错,作者王珣。

《<渔舟唱晚>两个版本辨析——“金灼南谱”与“娄树华谱”比较》——《音乐探索》2010年第3期

这篇论文依然是可以在网上找到的,所以同样不做过多介绍了,直接总结相关结论:

1、《辨析》一文整理叙述、并支持、肯定了以上所有的观点;另外,也介绍了一些其它老师的看法与观点。

2、《辨析》一文在最后总结:娄树华先生生前从未自署为《渔舟唱晚》的原作者;而金灼南先生在他生前也从未说过全曲是他个人的创作。

在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和我的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大约在2011年前后,翻了许多古筝论文查找相关资料,认为《渔舟唱晚》最早应该是由娄树华先生的老师魏子猷先生传谱,然后经过几代人(如金灼南先生、娄树华先生、曹正先生)的努力,逐渐演变、发展至成今天的版本。

我同意他后面一半的观点。毕竟我只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粗略找了一些资料。在其中,也确实是看到魏子猷先生是有一版《渔舟唱晚》的乐谱(尴尬的是,也可能是《渔洲唱晚》),甚至其中有许多曲调、旋律与金谱、娄谱有相似之处。然而,以我找到的这些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强有力的史料证据说明是最初的版本是魏子猷先生创编、传下的。

以我这么粗浅地看了一些资料以后,得出的结论是:

1、《渔舟唱晚》是一首典型的传统民间乐曲,它从诞生、演变,到成型,包括其本身的作品特点,处处都体现了民间音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所有特点。

所以,不要用“现代创作”,或是“古曲”,这么二分对立的简单态度来对待其发展过程。

2、《渔舟唱晚》的创作,是经历了几位老师,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集采众家所长,凝聚了各种传统筝乐的精华而成的。

所以,不要用“原创”、“原作者”这种看起来似乎很尊重版权的意识和做法,来对待这些老师对艺术创作热忱的追求与真诚的态度。

事实上,魏子猷先生与金灼南先生是同龄人,两人在北京时,经常在道德学社交流筝乐,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即使是姜宝海老师的《再论》一文中,也提到过两人一定是有交流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渔舟唱晚》这首筝曲,可能其中也包含有魏子猷先生的心血。

(个人观点,千万别当真,谢谢)

目前大多数的古筝乐谱曲集,都将《渔舟唱晚》注为“娄树华曲”、“曹正订谱”。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首筝曲近几十年的流传、演变、发展到后期,也确实是由这两位老师做了许多工作的。

如果非要乐谱上,密密麻麻把之前的每个老师的名字都写上去,我估计不仅学生看了莫名,连很多老师看了也会觉得很莫名。

而譬如这些早已作古的大师们,仅仅通过旁人引述的材料,记录的文字内容,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大多都谦虚温和、淡泊名利,往往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

以他们个人角度来说,虽然整理、保存了大量的筝乐,甚至辛辛苦苦将许多筝曲从工尺谱翻译出来,便于更多人学习、演奏(说真的,我非常敬佩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以及脚踏实际的工作态度),但这些老师对自己做的这些工作,并不在意所谓的版权、抄袭之类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大家似乎都想不到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不像今天,一个大红大热的作品,要么本身就是抄了某些小众作品,然后靠资本运作宣传炒作到令人作呕;要么就是被一些奇奇怪怪的同行来蹭热点,说自己的创意灵感被这个人气正旺的作品给抄袭了。

这瓜吃得也是累哦。

当然了,如果对所学、所听到的乐曲的来历,感到特别好奇,想要追根溯源的话,我觉得大家自己多找一些资料、加深了解一些也很好。

例如《渔舟唱晚》这样一首乐曲,金灼南先生曾经有过许多的想法,还写了许多文字资料。诸君查找资料之余,一定能在许多论文中有看到引述。

最后,再多说一句废话:

“百度百科的东西看过之后最好自己再去做求证”。

仅以此回答与诸君共勉。

PS:

最后,列举一下我花了今天下午,大概找到的相关论文:

1、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

发表:《齐鲁艺苑》,1981年第1期

作者:姜宝海

资料:网络可搜

2、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由来之争

发表:《音乐小杂志》1986年

作者:成公亮

资料:网络可搜

3、关于筝和筝曲《渔舟唱晚》

发表:《艺苑(音乐版)1986年第1期》

作者:程午加(嘉)

资料:无(在其他论文中有提及)

4、筝曲《渔舟唱晚》非娄树华改编

发表:《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2期

作者:池 华

资料:无(在其他论文中有提及)

5、《渔舟唱晚》简述

发表:《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1期

作者:蒋 萍

资料:无(在其他论文中有提及)

6、再论《渔舟唱晚》的由来——兼与他人商榷

发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年第4期

作者:姜宝海

资料:网络可搜

7、三种《渔舟唱晚》版本之比较研究

发表:《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9月

作者:张 艳

资料:网络可搜

8、《渔舟唱晚》作者考辩——兼谈金灼南先生其人其事

发表:《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作者:赵彩琴

资料:网络可搜

9、《渔舟唱晚》两个版本辨析——“金灼南谱”与“娄树华谱”比较

发表:《音乐探索》2010年第3期 、

作者:王 珣

资料:网络可搜

更多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古筝曲渔舟唱晚简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