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33⅓ 唱片架 | 莫扎特安魂曲 | 切利比达克(Celibidache)录音:1995,慕尼黑爱乐厅现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33⅓ 唱片架 | 莫扎特安魂曲 | 切利比达克(Celibidache)录音:1995,慕尼黑爱乐厅现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33⅓ 唱片架 | 莫扎特安魂曲 | 切利比达克(Celibidache)录音:1995,慕尼黑爱乐厅现场

原创 黑色雷克斯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为自己安魂

1985年,米洛斯·福尔曼指导的莫扎特传记片《阿玛德斯》,一举夺得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大奖。电影里设计了一场阴谋:宫廷乐师萨耶里,因嫉妒莫扎特的天赋而预谋毒死他。于是萨耶里化身黑衣人匿名委托莫扎特写安魂曲,并向当时已经拮据的莫扎特许诺高额酬金。他计划让这位天才活到作品的完成。只要莫扎特一死,便对外宣称安魂曲为自己所作......

就史实而言,吃瓜群众如以电影为事实,则无论对于音乐史还是莫扎特本人,无疑都是一个杯具。影片杜撰了那个阴谋。真实的萨耶里,非但从未加害过莫扎特,还在莫扎特病倒后,经常来看望他。莫扎特的孩子最后还交由这位维也纳同行来照顾。事实上,整个影片对史实的随意歪曲,遭到评论家和音乐学家的普遍愤怒。

不过,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到莫扎特的《安魂曲》,还真是拜这部电影之赐。影片最后的场景当然是《安魂曲》,也只有《安魂曲》。

病床上的莫扎特俨然奄奄一息,然而,音乐创作点燃了天才最后的 *** ,他哼唱着安魂曲的部分旋律,并通过口述将它们分配给特定的声部和乐器(这一段,倒能让观众对音乐结构建立起一些初步的概念),而“阴险”的萨耶里则坐在床头,记录莫扎特的口述。

最后,当呈现出完成形态的乐曲时,我们听到定音鼓发出持续的强音,仿佛死神在追打着莫扎特脆弱的生命……此时,你或许会和屏幕中的萨耶里一样,本能地被音乐所撼动!音乐之美,在这一刻,超越了仇恨。

Dies irae - QQ音乐​i.y.qq.com/n2/m/playsong/index.html?referFrom=music.qq.com&songid=2245597&songmid=002b52xz1ZoSMd&ADTAG=weixin_gzh#wechat_redirect

安魂曲,震怒之日 | 切利比达克指挥

Dies iraePeter Straka -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最后,最后的最后,仅完成了八小节的“落泪之日”从天而降。莫扎特在这里停下了笔,再也没举起来。在音乐中曾经一如既往地明媚而清澈的莫扎特,到了最后,却让黑暗和忧郁笼罩了整部《安魂曲》,并以这支悲伤的合唱作为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哀伤的音符如同一张飘缈的轻纱,裹着这个无意间落入凡间的天使,归于尘土。

Lacrimosa dies illa​y.qq.com/n/yqq/song/003qYYxC0FHEHi.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安魂曲,落泪之日 | 切利比达克指挥

Lacrimosa dies illaPeter Straka -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说到这部人类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安魂曲,的确充满了传奇色彩。神秘的黑衣人送来匿名雇主的委托。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呕心沥血,都没能完成全部谱曲,最后宿命般地死在《落泪之日》的第八小节乐句中。这本身就很奇怪,要知道,天才的莫扎特,创作任何作品,往往是一挥而就。

随着后人不断地研究,神秘的历史,也算有了一些初步的眉目。比如匿名雇主,只不过是一个附庸风雅的贵族,他经常购买音乐家的创作,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他向莫扎特订此曲,只是为了把莫扎特当 *** 。

在一开始,莫扎特对《安魂曲》的创作并不感冒。他的天才可不是为人当 *** 而生的。

但1791年莫扎特,的确很需要这笔贵族提供的不小钱财。他真正开始认真地投入《安魂曲》的创作,是在他意识到自己生命将尽时,所以的确如他书信中所说,他其实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然而,糟糕的身体状况,让他有心无力,最后还是留下了一部未完成。

也因为未完成,黑衣人自然也不会来索要乐谱。

在死前,他一共完成了全曲14个段落中的7个(大部分旋律和配器),以及第8段的开头8小节。第9、10段的声乐部分,而且,他还把全曲的构思、配器原则,仔细交待给了自己听话的学生居斯迈尔。在莫扎特死后,他的妻子成为乐神作品的唯一继承人。她一生都在努力整理先夫的作品。这部《安魂曲》的续写,正是她主导的。他先是请音乐家艾伯勒补完了已经完成的部分遗漏。然后,又请莫扎特的学生居斯迈尔,续写剩下的章节。

录音推荐 | 切利比达克指挥

肖邦渴望能在这支安魂曲的抚慰下走上自己的黄泉之路。同样,中国作家木心,也将这支曲子列在自己葬礼音乐的清单上。莫扎特于225年前留下的这支未完成的遗作,正因其深刻的抚慰性和普世的美学价值,跨越了时代、种族和信仰。成为浩瀚的西方古典音乐世界中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发行:EMI唱片

指挥:切利比达克(Celibidache)

乐队:慕尼黑爱乐(Munich Philharmonic)

录音:1995,慕尼黑爱乐厅现场

安魂曲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作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安魂曲》之一,莫扎特的《安魂曲》留下了无数经典录音。然而,与我而言,切利比达克的演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个罗马尼亚人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气质,在他的指挥美学中,你几乎找不到任何过往大师的痕迹。

慢,非常的慢。整部作品演绎下来近70分钟。比通常的版本要多出15至20分钟(我听过最快的版本仅43分钟)。但这种慢,绝无空洞和拖沓,而是类似东方的太极推手,在缓慢推进中暗藏深厚的张力,这种力量将时间和空间延展。

开篇.垂怜经

Requiem aeternam​y.qq.com/n/yqq/song/000QscAs1DMHcy.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Requiem aeternamPeter Straka -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当开篇第一个音响起,一种深沉的情感弥漫开来。切氏独有的节奏,拉伸出的宽广时空,女高音如同在空中打开一扇窗户,让抚慰的阳光投射进来。

第五.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

Requiem aeternam​y.qq.com/n/yqq/song/000QscAs1DMHcy.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Requiem aeternamPeter Straka -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代表 *** 的宏大气势,绝不会毫无征兆地到来。第五段开头的人声一字一顿,这种处理你很难在别的录音中发现。力量的不断累积,直到强大的情感排山倒海而来。这个过程没有电光火石,每一个音符都被置于强大的控制之下。音乐表达是属于过渡和渐进式的,不是对比式的,所以听众绝无突兀之感,浑然天成。

切利的桀骜让他失去了柏林爱乐首席的位置,而卡拉扬则通过各种手段取而代之。如不是这样,战后古典音乐世界的版图必将改写。

而这位将卡拉扬称为“可口可乐”的罗马尼亚人的做派,正好和极度热衷于在录音室里制造音响的卡拉扬不同,他对录音强烈的反感,并称,“听唱片就如躺在床上看碧姬.芭铎的照片”。

但嘲讽的是,大师刚一仙去,他儿子便违背了父亲绝不发行录音唱片的意愿。将大师现场指挥的实况录音,高价卖给了EMI和DG两大唱片公司。儿子的做法我们很难去评价,因为获益者显然不仅仅是他儿子,我们每一个爱乐者都成了幸运儿。

更多33⅓ 唱片架 | 莫扎特安魂曲 | 切利比达克(Celibidache)录音:1995,慕尼黑爱乐厅现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