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向智能汽车的过渡不仅仅是自动驾驶,还有舱内的体验。基于集中式、高性能计算和开放式、可扩展的软件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人机交互功能(比如,DMS、OMS)以及体验式的服务(AR/VR/互动娱乐)。
同时,座舱也正在从传统的大屏娱乐,进 *** 网智能交互时代。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联网智能交互座舱交付上险71.24万辆,同比增长76.82%,前装搭载率为8.01%。
数据显示,在舱内视觉交互功能方面,上半年DMS(驾驶员疲劳预警,基于摄像头感知)上险交付42.56万辆,同比增长108.63%;手势交互上险交付11.73万辆,同比增长268.87%。
一方面,多模态交互赛道会成为主流,传统单一功能方案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驾舱集成方案,以及高阶智能驾驶(更加强调人机交互的安全可靠)的规模化落地,舱内交互的需求会更加多元化。
比如,已经亮相的阿维塔品牌首款新车,在人机交互部分就标配了智能语音交互、情绪识别、手势控制、疲劳监测、离车座舱感知多项智能座舱感应功能。
与此同时,车载AR/VR应用或许也将打开新的局面。Unity公司甚至预测,接下来在汽车上开发实时3D应用的人才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增加,其中游戏和试驾体验都是切入点。
比如,奔驰正在开发的MB.OS,也将对目前的信息娱乐系统(MBUX)的人机交互进行彻底变革,其中,游戏化的体验是奔驰主打的亮点。有消息称,马斯克也正在筹划在特斯拉车上加入更多游戏种类,包括增强现实游戏。“在保证车辆安全驾驶的情况下,与现实互动的游戏或许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有消息称,从2022年6月起,搭载最新升级的信息娱乐系统(MIB3)的奥迪部分车型将能够体验来自holoride的XR全息娱乐内容和体验,通过与车辆运动和位置感知数据实时连接,创造超沉浸式车载游戏体验。
而在理想L9的官宣视频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头戴AR/VR设备的场景。此前,奥迪多款车型也将在整个欧洲市场以及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市场上投放holoride相关设备和游戏内容。
在前装量产方面,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搭载舱内视觉AI应用上险量(单车搭载多个功能不重复计算)为45.05万辆,同比增长117.42%,继续保持高增速,主要应用为Face ID、DMS、OMS及娱乐 *** 互功能。
其中,在第三方软件算法供应商(不含硬件及车企自研)市场份额方面,商汤绝影以15.76%的市场份额继续排名首位(2021年度份额为15.73%)。东软则是首次进入前十榜单,虹软则是凭借在长城、岚图、上汽、长安等部分车型实现量产出货,跻身前三。
2022年上半年,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商用化进展持续加速,收入加速增长。具体从数字来看,商汤智能汽车板块上半年收入大幅增长71%,服务客户数20家,同比上升54%,单客户收入提高11%。上半年,该公司陆续推出「自动泊车辅助系统」、「自动驾驶清扫车」、「车城网系统」等新产品,同时新增300万台量产车的定点函。
目前,商汤绝影的智能车舱产品量产交付规模排名行业第一,量产车品牌包括上汽、广汽、东风、比亚迪、蔚来、奇瑞、长城、高合等(代表车型包括蔚来ET7、高合HiPhiX等)。同时,公司也与广汽集团签署了加速智能汽车研发与量产落地的战略协议。
在具体产品方面,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绝影带来了全新融合视觉、听觉的智能车舱展示舱,打造未来的出行智能体验。展示舱从以驾驶员为中心转向为乘客打造舒适的沉浸式交互,超过18个功能包含手势、视线、语音、唇语等完整的多模交互方式,带来AR场景、虚拟助手、AR拍照、智能屏保等全面的元宇宙体验。
比如,从车外到车内的过程,通过视觉检测用户的健康状态,包括用户的身高、心跳、呼吸、HRV等数据。在用户离开后还能温馨提醒是否有儿童遗留或物品遗留。
此外,协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全栈式多模交互方案可以提供完整的多模交互体验,通过手势、语音、唇语等方式可以实现便捷的隔空操作游戏、问答和拍照等功能,这些都将或已经明确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发展的核心趋势。
在行业标准方面,商汤绝影与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牵头,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汽车传输视频及图像脱敏技术要求与方法》。目前,该团体标准已于8月18日正式发布。
针对《汽车传输视频及图像脱敏技术要求与方法》提出的脱敏要求,商汤基于SenseAuto Empower商汤绝影赋能引擎,为车企提供了一站式的脱敏解决方案,满足座舱域、智驾域等不同SoC平台的脱敏需求,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所涉及到的环境数据,以及云端存储的路测数据。
排名第二位的东软则是主推智能座舱平台等系列产品,能满足车载市场对座舱系统的不同需求,覆盖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座舱系统,依靠在虚拟化技术、自主整体座舱软件平台的积累,以智能车载软件为核心,支持集成AR导航、AI导航等高算力算法,提供多维解耦升级的全栈智能化交互解决方案,打造汽车座舱智慧交互中心。
目前,在智能汽车互联领域,东软持续获得头部车厂订单, 2022 年上半年新签比亚迪、一汽、长城等众多车厂的多个平台型订单,覆盖多款量产车型。尽管仍然面临汽车芯片短缺等产业共性问题,公司新增定点订单仍实现快速增长,智能座舱搭载量位居行业前列。
第三位的虹软,则是主推VisDrive®一站式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截至目前, 公司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吉利、一汽、上汽、合众、理想、东风岚图、奇瑞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
不过,公司仍处于从后装向前装市场转移的阶段,2022 年上半年,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整体收入2640.97万元,其中前装收入仅为707.56 万元(含一次性工程费用)。
接下来,整个座舱交互赛道会出现激烈的格局争夺战。
一方面,多模态交互赛道会成为主流,传统单一功能方案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驾舱集成方案,以及高阶智能驾驶(更加强调人机交互的安全可靠)的规模化落地,舱内交互的玩家类型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智能座舱Tier1以及跨域方案供应商会占据优势。
与此同时,伴随着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往集中式演进,软硬件解耦成为了必然趋势,由此也带动了软件与服务所占比重的不断攀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少软件公司纷纷推出了座舱软件平台以及域控制器软件开发平台,实现整车跨域融合、全域SOA服务化,从而大幅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和成本。
不过,尽管汽车座舱系统正在加速升级,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座舱应该是包含感知、思考、行动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预计到未来1-2年才会出现。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智能座舱正处于由电子座舱向智能助理演进的初级阶段,中控屏与仪表盘一体化设计方案、HUD、流媒体后视镜等越来越多智能化功能以及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始逐步上车。
而支持这些功能体验升级的背后,首先在硬件端已经基本成熟,包括更大算力的芯片以及集中式域控制器。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舱内硬件丰富度和性能快速提升,「软件+人工智能」定义座舱交互的新时代也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