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今年摘茶叶什么时候结束(9月份送什么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今年摘茶叶什么时候结束(9月份送什么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今年摘茶叶什么时候结束(9月份送什么茶)

2020.09.30,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期,两年前,没错,就是两年前的今天,旦增在荧屏上首唱了由李健老师精心改编的《九月》,在加入了民歌元素之后,这首歌取名为《九月》+《牧歌》,在好声音舞台上获得了一致好评,也成就了首个评委满分作品。

我基本是没有时间看直播的,那天我也是在很晚的时候开始刷了好声音的微博,还没有听歌,就先刷到了投票的视频,没错,就是下面这个。

歌曲《九月》+《牧歌》评委投票现场584 播放 · 2 赞同视频​

当场就惊呆了。于是,把投票的视频来来 *** 地看了无数遍(后来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差点都忘记往下翻歌曲了。是哪首歌呀,我心里一直以为能得满分的应该是一首比较大众的歌曲,然后改编得好又唱得好的样子。看到了报幕,“有请旦增尼玛演唱《九月》”。嗯?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歌名,当然也是第一次听歌。

看过了很多来到好声音舞台的学员,旦增无疑是为数不多的立志把自己的音乐成长融入到宣扬家乡文化中的一名有着特别格局的学员。旦增是家族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留任大学老师一职,在当地很有人气,很多人喜欢他的歌声,其实已经拥有很让人羡慕的生活。跋山涉水南下 来到好声音的舞台,或许也可以这么说,让更多人听到他家乡的小调成为他来到这个舞台更大的驱动力。也正是因为他的志向,加上导师的文化加持和指导有方,在舞台上贡献了一首首经典大气的民族与流行相结合的歌曲,让我们看到,除了抒情、写实、叙述之外;天空、草原、山川等自然景观也能通过流行歌曲的演唱而表达特别的意象。从《月牙泉》、《莫尼山》一路走来到巅峰之作《九月》,旦增的演唱,则能让更多的人们喜欢这样的歌曲。

李健老师评价《九月》是一代绝唱,今天重新演绎,旦增发挥得很好,超过了历次彩排!经历了前一期的“空前绝后”,在“绝处逢生”之后,“孤儿寡母”成就了这首“一代绝唱”!很惭愧,我真的不熟悉海子的这首诗,之前也不知道张慧生。我也很庆幸,因为旦增,让像我这样的一批人群开始关注《九月》,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和不同的演唱版本,这是比歌曲本身或者比赛本身,更具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从曾经“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的娇嫩野花的初现,到如今拥有神性的野花在舞台上的绽放,这一开场就让人满怀期待。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只有民族特有的唱腔才能把风唱出遥远的感觉,特别是第二段结尾唱出的回音,令人爱不释手,我的朋友就单独把这句录下来作手机 *** 的。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拥有学霸潜质的学员,在一名曾经是学霸的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别人练十遍自己练百遍的刻苦,终于驾轻就熟地演绎了什么叫作“层层递进,每一个字都不能浪费”的工匠精神。

接着的吟诵部分(狮子吼),是全曲的高度赋能环节,在能量释放之后的草原上,则是春风吹又生的一片希望之地。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在草原 映照千年的岁月”:

这是本首歌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转折部分,一改其他版本的悲凉,我非常喜欢这段拥有希望的月象。同时,我也特别喜欢听旦增演唱中对“in / ing”声的发音,非常的通透、清澈、嘹亮 -- 包括这里的“镜”字,和《沧海轻舟》中“信仰欲望”的“信”字。其实in /ing声在普通话中并不好发声,完全不如开口的 a 声来的响亮,这也许就是他特有的声带优势吧,撩人。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琴声呜咽……”:

整曲中,最震撼、最炫技、最加分、拥有抛物线质感的,如流星般华丽的超长尾音来了,点赞摄影师360度的旋转画面,给出了什么叫做“就像高三的学子,内心很狂野”的最佳镜头。

“只身打马阔草原”:

不知道是否因为配合他本人发声的特征,在这里旦增演唱的是“阔”,但我个人认为这里的“阔”字也很契合,给人无限想象。之后的演出中,他也曾唱“过”,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他的“阔”,这种气势也和他本人的气场十分吻合。

说实话,《九月》并不是我循环最多的一首歌。因为我认为只有专心听,才能对得起这首歌,而不是把它当作背景音乐那么随意地放。因为投入,听歌会耗费精力;不过,中间的吟诵部分,却是一种能量的补给 -- 这是一种双向的能量传递,总体保持能量守恒原理,佩服理工科的男生,无论是编曲风格,意境表达,还是演唱技巧,都遵循着内在平衡感,让人听后感到思路严谨。

我很羡慕当时在录制现场的人,亲身体会能唱醉导师和唱疯现场的好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这个心愿后来也终于在2020年的1月11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圆满了。 25秒的梅奔版呼麦震撼1.8万席观众,这就是真实力。

后来经葵园大咖的深度发现,将好声音版的《九月》的音效调成有环绕声的(我是在“华为音乐”中调成了“麒麟丽音”),旦增在经文吟诵时的背景音乐,就会浮现出梅奔版的呼麦。不知像这样暗藏的惊喜还有多少。老师不止一次的说过,来到这个舞台,是相互学习的,他从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相对于其他学员的年轻、活力、奔放之外,旦增身上特有的文化特质,也是李健(以及其他一些音乐人)乐于探索的元素。李健在 *** 写下了《水流众生》,并在之后的演唱中,进行了不同版本的藏腔的尝试和升级,这是李健版的流行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的实践。旦增的普通话不算流利,他特有的藏普也很可爱,他话不多,但我个人倒也很喜欢这样的状态(虽然老师说了要更打开自己,这应该主要指演唱本身吧),因为带着些许神秘感。

全曲的结尾是蒙古长调《牧歌》,几乎不添加伴奏。旦增的演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欣欣向荣的草原美景。他唱出的白云是有漂浮感的,羊群是有移动感的,羊毛是雪白的,天空是蔚蓝的。

曾经网上有一些评语,意思是26岁的旦增太年轻,没有太多阅历,不能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诚然,我比大好多岁,看了不同版本的《九月》的解说,也没感觉自己能体会到很多意境。 在我的工作领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比较基准”,任何的比较都需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比较基准(也属于经济学范畴的理论),这样才是有效的。如果把歌曲都对标一个版本,那是复刻,而不是翻唱的意义所在了。不同角度的作品,各自欣赏就好,不应做刻意比较。一个好的作品,传诵度很重要,同时老百姓的熟知度也很重要。柳永的词能够一直被传唱到元末,我不相信传唱了百年的词,只会有一个版本,而且当时也做不到,没有唱片,不能刻录,都是靠歌女演唱出来的。一个作品能打动普通人的心,能在不同的年代打动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是一个作品的幸运。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旦增26岁,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阅历只有26年,他从小身处于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中,大山大河、广袤草原都是他最熟悉的环境,这一点上,都市人们,即使年龄大,也许不能说自己阅历更多。 这是一个年轻版的《九月》,但又不全是,其中有悲悯,有挣扎,也有重生和希望。时间和空间在交换,“物转星移,人间换了春色”。

在21世纪即将迎来第21个年头,在支付宝家族已经有了“支小宝”、“盒马”也有了“盒小马”的新兴时代,年轻版的《九月》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属于那个26岁的旦增尼玛!

回顾两年间的《九月》717 播放 · 9 赞同视频​

(两年的时光,旦增在多个演出中献唱了《九月》,这首由李健老师为他量身定做的比赛曲。感谢旦增尼玛后援团,为我们共同喜欢的《九月》而整理的视频分享! )

更多今年摘茶叶什么时候结束(9月份送什么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