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改变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改变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改变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

完美思维:永远不要说“做得够好了”。

优良品与次品,相差的也许就是一个小小的缺陷。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对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

决定谁将在起步阶段领先,是宏大的战略构想和超凡的创意;决定最后胜出的,是谁把每一处细节做到最好。

华为把完美思维、优势思维、整合思维、细节思维演绎到了极致,用“浆糊”哲学,粘接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也粘接了成千上万的外部优秀人才。构建华为人具有吸引力和向心力的利益目标,达到相依相存、共生共荣的目的。

孟晚舟说:“在华为,我们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才是当前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孟晚舟还说:二十多年前,华为曾经高薪聘请一位从事算法研究的俄罗斯“天才少年”。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华为特地在俄罗斯当地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看上去似乎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天才,在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 RAN方案,逐步超越华为的竞争对手。

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完美思维。《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孔子既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重艺术的内容的善。

孔子非常崇尚文以载道,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是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是孔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君子志道,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完美思维并不是束之高阁,强调要用现实的方式方法去实现理想,彰显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创造精神,即面向社会现实创造美好未来,所以,它反对逃避现实的躺平式思维倾向。

孔子的“志于道”、孟子的“浩然之气”、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等,将君子志道变成了活生生的生命承担与创造,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与美学理想。

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种“半称心”的中庸思想,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皆喜欢它,是尽心尽力后的知足常乐,是一种身心的调适。

古人说:“凡夫易被名利牵,贡高只因权势显;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谦和好礼心有爱,富贵学道也不难。”这是身心调适的最佳感言。

但“半称心”并非一半的理想、一半的决心、一半的智慧、一半的精力,而是胸怀青云之志,不忘初心,并为之全力以赴、尽心竭力。

胡适先生写有一杂文《差不多先生》,文章一开头就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这里的差不多先生就是旧中国的懒人代表。

胡适用温和的风格描绘了这位差不多先生,摘抄几句:

“凡是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差不多得一急病,差人去请汪大夫,结果误把王兽医请来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差不多在咽气前还总结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是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故事还没有结束。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时间、地点、人物、事项,都是差不多,还是一篇作文吗?“差不多”与完美思维是对立的,胡适批评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在倡导“精益求精”的精神。

与完美思维遥相呼应的是细节思维,细节思维要求是:

重视工作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关注自己的工作中流程——小细节也要追求最佳效果;

差距往往从细节开始——糊弄小事就等于糊弄自己。

你重视细节吗?

在应聘500强企业时,你如何回答主考官提出的这个问题。

错误的思路是:当细节能影响某种结果时,它就是重要的。有时候,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关注细节,会使他们的速度减慢,还会妨碍完成目标任务,这是不应该的,而是应该前进。

正确的思路是:关注细节能够将一般性成果转变成优秀成果,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项目开始实施,质量控制的背后就是一种管理方式,以确保项目实施预期的最佳效果,而且保证项目后续阶段不会出现问题。

完美思维中,还要注意动态思维。它的特点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

“我们有我们的职业理想,我们想去实现它。”这是《玫瑰之战》剧中的金句,也是是顾念一帮人干事业的决心,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前仆后继的打拼一族。他们不再墨守成规,不再同质化思维,独辟蹊径,笑傲江湖,结果专业能力喷薄而出,最后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一些人为什么事业与爱情就不能双赢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不善于用完美思维以及动态思维去处理事业与爱情,当然还有更多的美好。

我们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生活。要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的动态地结合起来,用现实的方法去实现理想,善于欣赏到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就能尽善尽美。

人若抛弃理想,只有现实,人就会走进死胡同,因为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需求,人类的欲望的沟壑永远难以填平。

人若为了理想,却抛弃现实,就会变成虚拟的英雄,不是很快挂了,就是变成了愤世嫉俗之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若以此构建人生观,就会有“尽善尽美”的智慧,就会有“坐拥已有,不必占有”的满足,就会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更多改变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