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颂明:巧舌如簧,攀高接贵的莫言,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颂明:巧舌如簧,攀高接贵的莫言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颂明:巧舌如簧,攀高接贵的莫言

  莫言有很多鼓吹者,可是他们都没有给出为什么鼓吹莫言的令人信服的理由。

  关于莫言所揭露的“黑暗”,我已经有多篇文章予以澄清。不再赘述。本文就谈谈莫言其人吧。

莫言其人,打小就很有能说会道的天赋,以至长辈担心“他将来总不能靠说话吃饭啊”,因此希望他少说话而“莫言”。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天赋在沽名钓誉、攀高接贵的驱使下不但没有“莫言”,反而发展成了巧舌如簧。仅举几例证明我所言不虚: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新中国的历史极尽污蔑。为了迎合颁奖词,莫言不止一次地强调,他整个童年的记忆就是“饥饿”。为了证明他的饥饿,莫言编了很多故事,比如吃煤的故事、母亲拾麦穗被打耳光的故事,就连打了个暖瓶也是因为饿得走不稳路所致等等。后来有好事者专门去他的家乡访问,得知他是“大队会计”之家,还有个叔叔在供销社工作。但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大队会计”意味着什么。家乡的人说他家是当地首富,他并没有挨过饿,也并没人打过他的母亲。他有一张儿时与表姐的合照,足以证明他并非饿得走不动路以至于打碎了暖瓶。

2013年9月莫言访问台湾,极尽溢美之词把台湾描绘得人间天堂一般,说乱只在立法院乱,现实社会到处都是活雷锋,是可以寄托精神的地方。他还煞有介事地说“没来之前我还以为台湾人民都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呢”。显然莫言又在“编故事”了。“水深火热”是指台湾“ *** ”期间的“白色恐怖”。莫言是2013年访问台湾的,他玩了一个“时空转移”之法,把小说手法用到了现实。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内地某些人早已经把台湾的富裕、发达鼓吹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莫言为了证明自己“诺贝尔文学奖”的血统纯正,前不久他说自己是“受了10个诺奖大师”的影响。还一一列举了名字以证确凿。可他却忘记了之前所说的,2008年以前他并没有读完《百年孤独》,为了见马尔克斯他才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百年孤独》,并酝酿一句意味深长的会面时的开场白:“先生,我在梦中曾经和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耐人寻味的是,国内把莫言和马尔克斯做比较的评论铺天盖地,可是你却找不到马尔克斯对莫言评价的只言片语!

莫言一会儿讲读了马尔克斯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然而到了日本之后,他又说以前不知道小说怎么写,看了《雪国》之后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还说出了关于秋田犬的一段肉麻的话。他好意思说别人都不好意思复制了。

关于文学成就,莫言一会儿比蒲松龄,一会儿比马尔克斯,甚至还要攀上鲁迅,有鼓吹者把他说成是“5000年来最伟大的作家”。可是有哪个作家会像莫言那样搞“两块砖墨讯”,他借别人的书法抬高自己的作品,别人借他的名声抬举自己的书法。如此登峰造极的“沽名钓誉”之举也只有莫言能创造出来。他一面办文化公司当大老板,一面又不予余力地在家乡建“莫言文学馆”。体制内体制外,好处都让莫言占尽了。

占体制内的好处对莫言来说也是有传统的。且不说他是如何入伍的。到了部队之后,他“学雷锋做好事”比谁都积极,终于崭露头角,得以入党提干。他手抄《讲话》,感人至深。风头一变,他又表现得比谁都激进,不但破口开骂,还说以前到农村、工厂体验生活还是不知道小说该怎么写,直到看到《雪国》中的秋田犬,才醍醐灌顶了。如此善变真让人叹为观止了。

  根据莫言的特点,我写过小说《究竟谁是冒牌》和《管磨子》。现将《管磨子》附录于后,供参阅

  【附录】

【小说】管磨子

  俺老家有句口头禅:“你讲故事哟!”意思就是你在胡说八道骗人。

  要说这句话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管磨子。

管磨子姓管,祖籍颍上。常常自吹是管子的68代嫡孙。长得肥头大耳,却有着一副伶牙俐齿的巧嘴。身肥人懒,生在农村却很少干农活,就靠着一张巧嘴吃巧食。久而久之乡人都知道他的秉性了,送了他一句顺口溜:“管磨子接着磨,十句话打八折,还有两句听不得”。从此他就有了外号“管磨子”。

在淮河流域,‘磨’成了‘扯’的同义词,你要说谁“真会磨”那就是“真会扯”的意思。这话就是打管磨子这儿起源的。

管磨子爷爷是大队会计。那个时代大队会计在乡里可是赫拉拉的人物,社员的分配、吃返销粮、救济款,包括青年当兵、上学盖章,全归会计管。生产队交公粮要送到粮站,联系人也是大队会计。因此大队会计和粮站关系密切。粮站时不时地会处理一些地脚粮、米糠什么的,别人弄不着大队会计却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东西弄来家人不能吃,就用来喂猪。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管磨子家的猪圈还养了好几条大肥猪。他家杀猪从不敢在白天总是在夜里偷偷地杀。

  有一次管磨子问爷爷:“为啥要在夜里杀猪呢?是猪血见不得光吗?”

爷爷拎着他的耳朵说:“你不知道,过去穷鬼饿极了就会吃大户。”

  “啥叫吃大户?”

  “就是跑到大户人家抢饭吃。”

  “哦,你是怕社员来俺家抢猪肉?”

  “对了。你们在外面千万不能说俺家天天吃猪肉。”

杀了猪以后,管磨子爷爷总会给大队干部,粮站站长送些好肉过去,他的人脉自然越来越广。

管磨子平时不大干活,读书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写得好。他会编故事啊。有一天老师拿了他的作文在班里 当范文读。然后质问学生:“你们都说作文难写,为啥管同学的作文就能写这么好呢?”

  同学们都很惭愧,下课后就围到管磨子身边问:“你作文这么好,有啥诀窍吗?”

  管磨子眼珠一转,就说:“俺家天天吃不饱,人一挨饿就爱想象。想象力丰富作文自然就写得好啦。”

“俺们也吃不饱,天天挨饿,俺们咋就不会想象呢?”

  “要说想象嘛,我还真有一个诀窍,但是不能随随便便和别人说。”

  “就告诉俺们吧,求你了。哥。”为了求得想象力的诀窍,小伙伴们都管他叫“哥”了。

管磨子犹豫了一下,说:“好吧,看着都是好朋友的份上,我就和你们几个说,你们得发誓决不说出去。”

  “谁对外说谁烂嘴。”

  “谁告诉别人天打五雷轰。”

  “养孩子没 *** 。”

  小伙伴们纷纷发起誓来。

管磨子这才故作神秘地招了招手,小伙伴们都把耳朵伸了过来:“你们见过公社院里的那堆煤了吗?”

  “见过。那是公社食堂的。”

  “有一天,我饿极了,偷偷拿了一块煤块吃,没想到煤块太美味了。就跟巧克力一个味。”

“巧克力是啥?”小伙伴们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

  “哦,就是一种糖果。糖果你们总该知道吧?”

  “哇,煤块的味道跟糖果一个样?你咋不早告诉俺们?”

  “早告诉了你们都会想象了,那作文还能显得着俺吗?”管磨子狡黠地嘿嘿一笑。

星期六,小伙伴都跑到公社来了,瞅着四周没人,抓起煤块就跑。食堂大师傅拿着煤铲追了出来:“哪来的野孩子偷煤?”

  小伙伴拿着煤块就往嘴里塞:“啊呸,呸呸呸!”又都纷纷吐了出来。

大师傅追上了孩子,把他们带到院子里“审问”:“谁让你们来偷煤的?”

  “是管磨子,他说煤块跟糖果一个味。”孩子们一下子全“招供”了。

  看着孩子们个个黑乎乎的嘴巴,大师傅笑了起来:“你们怎么能相信他的话,不知道他叫管磨子吗?”

大师傅用水瓢端来了水让孩子们都漱了口,然后一人给了一个窝窝头:“都回去吧,以后可不敢偷东西了。咱们这也是圣贤之乡。没听说过男人‘三不吃’吗?”

【注】据说 “男人三不吃:不吃白食,不吃软饭,不吃剩饭(即嗟来之食,带侮辱性的施舍)”起源于隐贤集。此话在淮河流域广泛流传。

  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更多颂明:巧舌如簧,攀高接贵的莫言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