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刘样焕是谁(刘焕成哪里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样焕是谁(刘焕成哪里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刘样焕是谁(刘焕成哪里人)

1、项羽刘焕解读十大枭雄1——勇猛无双的霸王,为何难成帝业?

2、曹操刘焕解读十大枭雄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还是那个少年

3、高欢刘焕解读十大枭雄3——天命难违,那个最像曹操的枭雄也未能一统

4、宇文邕刘焕解读十大枭雄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李密刘焕解读十大枭雄5——曾比肩光武,成为一世枭雄,却终功败垂成

6、窦建德刘焕解读十大枭雄6——仁德比肩刘备,不该被遗忘的悲情枭雄

7、黄巢刘焕解读十大枭雄7——他时若遂凌云志,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霸气

8、柴荣刘焕解读十大枭雄8——给我十年时间,还你一个太平天下

9、陈友谅

一、乱世枭雄

陈友谅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家,故陈姓。陈友谅是“浪里白条”类似的人物,在江河湖泊打渔为生,一个苦哈哈的底层人物,只因算命先生的一句话:“这家要出贵人”,这样玄之又玄的话却让一个渔夫心中燃起希望。

陈友谅终于到 *** 基层作了一个小吏,“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元朝一个 *** 小吏,没有正式编制,工资是由县官的俸银中支取,多少随意,时值天下大乱,他怎么能安心本职工作呢?于是他投奔了徐寿辉。

说实话,陈友谅并没有朱元璋那样凄惨的人生,也不是随时受缉私队打击的私盐贩子张士诚,他可以一步步的走向小康生活,但是,他义无反顾的造反了,而且在所有义军将领中唯一一个坚持“反到底”的义军首领,比如张士诚就是在“鄱阳湖大战”的前夕,投降元朝。从这点来说,陈友谅有骨气。

陈友谅的顶头长官是徐寿辉,丞相倪文俊。而倪文俊可以说是陈友谅的恩人,他直接提拨陈友谅到领导阶层。可惜他没有看透陈友谅一颗卑鄙 *** 的小人心肠。

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梦想,哪个敢阻碍老子前进的步伐一一格杀无论!他借徐寿辉之手铲除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他和曹操一样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在群雄角逐权力的内斗中,他的坐右铭是:“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他决心自立为王,为此,设计铲除了徐寿辉手下的“四大全刚”,逼迫丁普郎和傅友徳投奔朱元璋,赵普被杀。徐寿辉的干将被除,徐寿辉的命运在刀光剑影中摇曳不定。不久,在江州陈友谅伏击消灭了徐寿辉的禁卫军,徐寿辉在软禁期间被人锤杀至死。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长江之水见证了陈友谅的自立为王一幕,于是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上面我讲述了陈友谅的称王过程,他既可称为乱世“枭雄”,也可以是一个下三滥的小人,他是卑鄙的,但也是被逼的。对于一个在乱世中想成为“贵人”的人,没有这些卑鄙手段是不行的。

二、鄱阳湖大战

称王之后,陈友谅不得不和朱元璋、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争起了地盘。陈友谅采取的战略非常正确,东征朱元璋。西方四川已经有徐寿辉时派出的明玉珍入川,南方两广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北方元 *** 和各路红巾军打成一团,都不好轻易进入,最好的战略就是向东打掉朱元璋,之后再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实力和元 *** 的残余势力,统一江淮间的膏腴之地,获得广泛的人力物力财力基地,南征北伐,直捣幽燕之地,重开大汉之天,称孤道寡,更进一步。

然而,陈友谅面对的恰恰是最不好对付的朱元璋集团。第一次进攻,陈友谅调动主力部队,试图一举吞灭朱元璋西吴政权。但人算不如天算,陈友谅大军一路顺流而下,连破西吴堡垒,但是在南京外围登陆后,于江东桥一带被朱元璋军诱进埋伏圈,大败而归。

后来,陈友谅重整旗鼓,再次率倾国之兵顺江而下进攻西吴,扑向了战略要地洪州,今天的江西南昌。此时,西吴军主力正在朱元璋亲自率领下北上安丰“迎接”韩林儿的战斗中,无暇南顾,假如陈友谅打下了洪州,自然抄了明军的后路,一举攻入空虚的南京也为可知。当时洪州在朱文正、邓愈等名将死守下坚持了八十余天,一直熬到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率领的大军赶到解围。洪州之战是一场非常惨烈的守城战,激烈程度甚至和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能够相提并论。

当时朱元璋北上营救韩林儿的时候,陈友谅曾经跟张士诚约定好,一起夹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贪图享乐、懦弱怕事,没有答应,白白浪费了机会。

直到朱元璋回师,带领大军也来到了洪州,和陈友谅狭路相逢。

大汉和西吴两支大军在鄱阳湖大战,互有胜败,西吴军在关键时刻组织火攻,大破汉军。陈友谅虽然吃亏不少,但仗着兵力雄厚,不断组织新的战斗,此时的朱元璋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刻。

命运在此时降临,陈友谅在作战换船时被流矢射中身亡,居然一下子死了,汉军彻底大败。陈败亡后部下纷纷投降朱元璋,只有老战友张定边保护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后西吴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张定边出降,大汉灭亡。

纵观陈友谅的一生,也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条好汉,其所作所为,确实符合乱世枭雄的标准,难称有甚大奸恶。对比朱元璋陈友谅,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颇为相似,只不过朱元璋成功了,陈友谅失败了。成王败寇,朱明一朝的宣传机器拼命诋毁陈友谅,搞得后世对陈多为不齿。后来,又有金庸一部《倚天屠龙记》将陈友谅描绘为大奸恶者,更搞得对历史本来便一知半解的人恨透了陈友谅。

大汉政权灭亡后,心雄不算宽广的朱元璋恨透了那些帮助陈友谅几乎消灭了自己的湖广战士,将其大部及家眷百万众罚到江船上,不许登岸居住。这些命运悲惨的人流落到南中国的江河之上,从事着拾垃圾、卖艺、卖淫等许多低贱的工作,其船被称之为“红船”。有明一代,数百万红船子弟盼望着新生,但直到清朝才解放了这些贱民。

朱元璋和陈友谅可以说都是明末起义的枭雄,都来自于农民起义,为何朱元璋成功,陈友谅却失败了呢?

1、朱元璋善于识人也善于用人

朱元璋出身于赤贫之家,饱受元廷官吏的压榨剥削。后来因机缘巧合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班底。

武有汤和、邓愈、徐达、常遇春等兄弟相助,文有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辅佐。况且朱元璋既善于凝聚人心,又善于发挥部下的能力,故而势力越来越强大。

陈友谅为人奸诈狠毒,部下对他只知畏威不知怀德。而且陈友谅在发兵攻占朱元璋的太平城后,便杀害了挟持已久的徐寿辉,自己则自称“大汉皇帝”。

陈友谅

陈友谅靠迭施奸谋上位,非其功德所致。虽貌似强大,但其基础不如朱元璋牢固,犹如滩头之楼阁,一遇风吹浪打必分崩离析,其势虽强而不能持久。

2、朱元璋善于隐藏真实意图

朱元璋所据之地,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为屏障。若能善加利用,自可减轻来自元军的压力,对朱元璋扩充实力和巩固根据地相当有利。

倘若朱元璋利令智昏,过早暴露其夺取天下的真实意图,则会树大招风。既会引来元军的围剿,又容易其他起义军的众矢之的。因此,朱元璋便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元末乱世

“高筑墙”有利防守,巩固根据地。“广积粮”有利保障军队的粮食补给,军队不缺乏粮草,军心自然稳定。“缓称王”是务实不务虚,不因贪图虚名而引来祸患。

陈友谅既急功近利,又贪慕虚名。先是急于称汉王,后又杀害名义上的领导徐寿辉,时机尚未成熟,便称帝自立。既易成为各路枭雄的标靶,又迫使徐寿辉的部下明玉珍在四川自立为王,从而削弱了“陈汉”集团的实力。

3、朱元璋善于把握形势

朱元璋以小明王韩林儿为挡箭牌,名义上接受“韩宋”政权的领导,实际上却自行其事。北方红巾军与元军的酣战不止,对其在南方壮大实力助益匪浅。

尽管公元1359年,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随着刘福通的战死,韩宋政权名存实亡,但朱元璋的实力已得到充分发展。其势力已经今非昔比,已非元军轻易能够剿杀!

元廷的力量在镇压韩宋政权的过程中,近乎被消耗殆尽。尤其严重的是,此时的元朝军阀依然内讧不止,而元廷又无力控制这些自私的军阀,便愈发无力镇压烈火燎原的红巾军。形势发展至此,四分五裂的元廷已经不足为虑。

此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先消灭实力雄厚的陈友谅,后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二是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待力量更加强大之后,再与陈友谅决战!总之,无论如何都得先平定南方,再扫荡残元。

朱元璋选择去救韩林儿,也并非出自善心,而是韩林儿代表着红巾军的正统所在,只要有韩林儿在手中,就可以挟天子令诸侯。

朱元璋

陈友谅之败,败于其心胸狭隘而又诡诈残忍,为了夺取权力不择手段。又因盲目自信而导致出现一系列战术失误,实为自取灭亡。

更多刘样焕是谁(刘焕成哪里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