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历史的资料上记载:自古黄金无大锭。这道理小孩子都懂,黄金在古代是最值钱的货币,如果你将金锭再造得过大,这枚“傻大笨”的金锭,就铁定会“消费”不出去。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可是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1972年的时候,被打破了,而且还是碎成“渣”的那种打破,您想要知道事件背后的真相,那就听小编给您揭秘一下,保证让你看得目瞪口呆:
1972年的时候,太原市南郊有一个黄陵村,村里有一个姓王的农民,因为积农家肥的需要,他推着架子车,到附近的明晋王陵园去取土。
小编在这里说几句题外话,当时的明晋王陵园并不是什么文物保护单位,农民取土都喜欢去这里,道理很夯,因为那里的土质好,用它积农家肥,肥力也特别的壮。
老王在土坑中挖了一阵,挖出的土基本够装一手推车了,可是因为来一趟不容易,他还想多挖一点,可是手中的铁锹“咔嚓”一声,挖到了土中的一个硬物之上。
老王听着锹尖发出的声音,他觉得土里埋的应该是一个金属制品,他不由得心头一喜,真要是走运,挖出了一些碎铜顽铁,卖到废品站,然后称回二斤肉,一家老小,还可以打打牙祭。
可是他将浮土清理干净,他发现清理出的土坑底下,竟出现了两锭黄灿灿的宝贝——老王“妈呀”一声,一个 *** 蹲坐到了坑边,他的运气来了,竟挖到金锭子了。
老王可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真要挖到了不值钱的碎铜和烂铁,那就不用说了,直接送废品站,可是挖到了两个分别重4斤的大金锭子,那可就要上交给国家了。
太原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到了黄陵村村委会的电话,一行四人,乘坐着吉普车,就急匆匆地来到了老王的家里。
这两个巨大的金锭子,第一枚重1891克,上面的文字已经看不清了。另外一个更沉,重达1946克。可喜的是,第二枚金锭,上面的铭文却清晰可辨,写着:潞州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粮赤金五十两五(钱)重,提调官吏冯禹,司吏李朝衤廷,库子王士成,长史司监销,司吏马九思颜验,银匠阎思中煎辟,银匠赵公敏,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日进。(标点是小编加的,对错莫论,读者朋友们就将就着看罢,嘿嘿)
老王“得宝不昧”的精神,不仅值得表彰,也值得奖励,表彰和奖励的事儿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做,目前,最关键的是,鉴定这两个金锭子的真伪。
因为“自古黄金无大锭”,这个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这是文物界公公和婆婆都认的“真”理。
首先是银行部门给出的材质分析,这两锭金锭,含金量均超过了90%,可以认定为纯金。
接下来,历史学家给出了金锭来历的分析,当年山西潞州,用金锭的价值“折收秋粮”,然后将金锭当成秋粮,送到了金陵城(南京城)。
最后文物学家给出了鉴定结果:这种大开门的东西,是无法作假的。
明赤金五十两金锭的出土,彻底打破了“自古黄金无大锭”的谶语,这件文物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也让明朝的货币制度更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物的魅力就是如此,他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昨天,还明白了今天,更懂得了明天!……
微博号:你我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