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冰岛的艺术(冰岛音乐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冰岛的艺术(冰岛音乐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冰岛的艺术(冰岛音乐家)

看了Bjork问题下的回答,爱恨两个极端都有。我有点感慨地想添个评价Bjork音乐作品角度的回答吧,也发动一下自己比较有限的见识和文笔蛤~

本人算个听歌口味比较骚气又躁动的基佬乐迷,不得不说Bjork作品的不少方面是很戳G点的:

稀奇古怪的编曲,五彩斑斓的视觉,崇拜sex啊赞美大自然啊,还有她的嗓音,那种自己去模仿起来就很像自己正在享受sex的唱法(sorry我只想这么形容)......

现在的Bjork作为半百老妪,我觉得她长长的职业生涯就挺值得讨论的呀。分三个部分吧:

--红过一下就flop的早期乐队生涯---The Sugarcubes

--灵感充分、主流大捧的前四张时期---《Debut》《Post》《Homogenic》《Vespertine》-

--风格私人、褒贬不一的后五张时期---《Medulla》《Volta》《Biophilia》《Vulnicura》《Utopia》。(专辑名一定要以a结尾的么)

早期:童声小女孩时期,跳槽频繁少女乐队时期,The Sugarcubes。

Bjork在童年学习古典器乐,同时也喜爱流行音乐。1977年12岁被老师发掘,发行了第一张(没什么人听的)专辑《Bjork》。有把The Beatles,Stevie Wonder翻成冰岛语的歌曲。尽管这张碟存在感趋近于淋,AMG评分1星半。。我的评价是,很日系的感觉。但这张专的存在能说明碧玉在童年get了冰岛娃娃的起跑线优势。

进入了音乐行业后,Bjork开始组各类乐队,碾转于各个流派,女子punk,Jazz Fusion,goth rock等等,这些乐队的作品资源不好找。但这些广泛的涉猎也能说明Bjork早期打下的音乐基础。

早期乐队KUKL

持续近十年乐队打拼后,最终Bjork与前夫组的后朋克/另类摇滚乐队The Sugarcubes取得了冲出冰岛的国际知名度。

单曲《Birthday》连同专辑《Life’s too good》取得了乐评媒体的很多很好的评价。《Birthday》的打榜成功让人注意这位“个性女主唱”,副歌的破音&声带息肉乱吼就是她之后标志性的高音风格。

80年代末正是这种后朋克过渡到另类摇滚的活跃期,这一大流有R.E.M,The Smiths,The Cure,U2这几座大山,宏观角度讲The Sugarcubes就是一支小地方冰岛来的One-hit-wonder。

乐队的后两张《Here Today, Tomorrow Next Week! 》《Stick Around for Joy 》成绩不佳,自然也包不住Bjork想要单飞的野心。

碧玉单飞后的风格转变也并不是那么突然,The Sugarcubes解散前最后一张《Stick Around for Joy》已经有了要向曼彻斯特风潮靠拢的意思。和Acid house名团808 State的合作也可以看出她有想法要靠向舞曲。

(话说Sugarcubes还真爱在封面使用生殖元素。。)

解散掉The Sugarcubes以及离婚之后,Bjork来到伦敦开始了她的“伦漂”事业。结识了一波新的舞曲制作人脉,包括主要制作人Nellee Hooper。此背景之下,碧玉很自信地拿出了不少灵光展现的包括青少年时期的创作。然后这张富含少女感的另类舞曲碟《Debut》在1993年诞生了

第一次看到《Debut》是在某个帖子“史上最gay的唱片排行”里边。。或许就因为这是舞曲音乐,而且有特立独行、情绪化甚至疯癫的一面。听《Debut》尬舞曾是我宅家的一大乐趣,可以感受自己又傻又精分的一面~

1993年的英国正值锐舞文化、曼城风潮的褪去,House的转型,TripHop的兴起。《Debut》的编曲很好地吸收了当年英式地下舞曲的养分,也掺入一些Bjork自己的爵士乐部分。总得来讲音乐风格上时髦又独特,《Human Behaviour》的采样拉丁爵士打底,《Venus As A Boy》使用宝莱坞风,还有夜店厕所录音、丛林录音这种创意。

专辑内容也没有她后期音乐那么深厚的概念,我觉得这里的11首歌(加上1首bonus)大致可以排四个部分

《Human Behaviour》《Crying》《Venus As A Boy》

神婆启动:本少女来这世上正在摸索人类行为,探索爱情带来的喜怒哀乐,赞美自己的男神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This》《Like Someone In Love》《Big Time Sensuality》

夜店蹦迪:本少女来感受夜店生活,出了夜店唱情歌,再继续跳融入这大都会大时代

《One Day》《Aeroplane》《Come To Me》

柔软梦幻:有天大气层破了,坐飞机环游世界来找离我远去的你,我会保护你

《Violently Happy》《The Anchor Song 》

海边疯女:海边蹦迪疯狂想恋人,海边歌颂海洋家园

《Play Dead》可有可无,愤怒又消极,和专辑整体不和谐,但预示了《post》的风格转变

现在不少媒体依然认为《Debut》是Bjork最佳,不光是因为编曲丰富和情感饱满,而且这专带给舞曲音乐新的意义:不光可以是流行歌手展示时尚靓丽的工具,也可以是唱作艺人发挥灵感和表达感情的平台。这启发了一批后来的独立电子创作人,包括Grimes,Robyn。

《Debut》还是Bjork商业成绩的最佳,英榜和B榜舞曲榜都有不错的成绩,跟Kylie Minogue阿姨曾是欧洲舞曲姐妹花

两位gayicon的合影吧

当然以Bjork的野心肯定不会安于只做舞曲。移居伦敦成名之后,名利的渐涨和快节奏都市生活让这个将三十岁的冰岛少女?有了创作心态上的转变,她想做一张编曲更高冷,更个人情绪的专辑,在1995年完成了这张非常精彩的专辑《Post》

这个摄于伦敦街头的封面非常棒,身着的衣服改自英国传统邮政服装,背景挂满了日系明信片

《Post》翻译成“家书”还是“邮递”都是不错的,这里的大部分歌承载着Bjork想诉说给不同的人的话。例如发给不努力工作的弟弟《Army of Me》,表露给恋人的情绪《HyperBallad》,写给前任“我咬口红来怀念与你接吻”《Possibly Maybe》,说给未来的未知男友《I miss you》,拍马屁给制作人Tricky的《Headphone》,《The Modern Things》《Enjoy》《Cover Me》则是写满了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不安、却不知道投递给谁听的歌,《Isobel》虚构了一个人物来倾诉对大自然的思念。

尽管《Post》每首歌的风格和主题都不同,但是整体氛围和《Debut》有了鲜明的差异,编曲的电子舞曲风被增添了工业化或更电子化的色彩,这专里Bjork的表达多了很多激烈的情绪,

这里有我最喜欢的Bjork歌曲——《HyperBallad》

歌此写了一个梦境:我每日早起站在山上,往悬崖下面摔东西,想象摔下去如果是我,那会怎样,我在你醒来之前做这件事,是为了和你在平安一起的时候,我能感到更快乐。

官方解释这个歌词是恋爱中的自我平衡的意思,但我觉得更像对爱情感到狂喜的一种状态——你的爱可以让我什么疯事都会去想,甚至去做。

HyperBallad的后半段编曲真的太棒,house节奏 *** 乐一层层推起来,结尾撤去节拍只剩弦乐的时候,感觉这是前所未有的、音乐能带给我的 *** 。啊啊啊

在前两张的舞曲精灵形象深入人心之后,下一张1997年《Homogenic》就超乎想象fantasy了

Alexander McQueen的经典封面

这之前Bjork经历了一次很受打击的“疯狂歌迷寄炸弹自杀事件”,以及她有野心想去掉英式舞曲的标签而树立起来“冰岛电子”,于是就有了这次特别彻底的“神婆转型”。

《Homogenic》至今让我惊叹这张专辑的精致美妙。不说每一首歌的细节,歌曲排布的框架就是一项很高级的工程——

A面,《Hunter》《Joga》《Unravel》《Bachelorette》四首歌充满着弦乐or仿弦乐合成器依次高涨到破灭,最后在《All Neon Like》的机械碎拍脉冲音效里复苏。

B面,《5 years》《Immature》《Alarm Call》《Pluto》四首歌带着干燥机械碎拍也是依次高涨到破灭,最后在《All Is Full of Love》的弦乐音效里复苏。

如此一轮仿佛就像是转了一圈的太极八卦。虽然这里的每首歌表达的内容情感之间没有关联,但都被卷进了这个“生命过程”,“homogenic”(同基因)的意义可能就是这样——万物变化包括人的情绪都有一个萌发-发展-膨胀-毁灭-复苏的历程,这是刻在一切事物骨子的基因。之后的《Vulnicura》也是在使用这个想法。

评一点这张出挑的单曲吧

《Hunter》节奏应该有借鉴Jefferson Airplane的White Rabbit,军鼓+弦乐构成了很神奇的“黑暗中抽风摸索”的效果。

《Joga》弦乐配岩石和植被,节拍配地热和火山,副歌“State of emergency”是代表了我心目中冰岛形象的一段隽永旋律

《Bachelorette》上一张Isobel小女孩的愤怒倾泻,放歌大唱自然之野性

《Alarm Call》Isobel小女孩不怕人类了,反而希望能向人类发警报解放人类

《All Is Full of Love》这首歌的意义就是贯穿她转型之后创作理念的核心曲目,起到的功能就像《看我72变》(逃。。其实我更爱mv使用的有节拍原版,无奈专辑中为了突出结尾特色收了这个去掉节拍的混音。

《Homogenic》对于Bjork生涯的意义就是她成功把“深邃碎拍电子、神秘实验女声、怪异前卫视觉、不明觉厉概念”打成了自己的王牌风格,以致于后来的艺人很容易中枪“模仿比约克”“这是东方的比约克”“这是比约克的接班人”。。

到了世纪末,Bjork生涯另一大事件是参演了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用纯业余的表演捞了个戛纳影后。(我眼里演得不算很好...)

据传拍摄过程中Bjork和剧组处得并不融洽,尤其和导演冯提尔(甚至有说法讲Bjork在剧组的故事是《狗镇》的原型之一)。但最后影片得到了很不错的口碑,Bjork的业余表演反而得到不少专业认可,原声带《Selmasongs》也有不错的反响,最有名的曲目是跟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合作的《Ive Seen It All》,得到了奥斯卡原声歌曲的提名。

2001年奥斯卡上演的“天鹅生蛋”一幕

在这个高曝光度的形象出现几个月后,Bjork推出了风格清冷柔美的专辑《Vespertine》

关于《黄昏》这个标题我有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解:生活在极地的人若要在来年最温暖的时候生下孩子,极夜来临前的黄昏就是最适合交配的时节。所以这张专辑的大主题就是性X爱,以及冰凉的极地风光。

开场曲《Hidden Place》,碧玉亲自释义“Hidden Place”是“两个人依靠和睦关系建立的共同的私密的精神空间“,但我觉得理解成"小黑屋""小树林"即可(逃。。这首歌用上了合唱组的和声,点缀了大量细碎的小花样音效(洗扑克牌声音),神秘和 *** 感兼得,可以说是"beautifullest"

八音盒神曲《Pagan Poetry》确实担得起神曲,Bjork用和声模仿唱诗班反复了前半首的“我的黑色花朵绽放”,后半首的“她爱着他”,真的是和某些教的清规戒律杠上了。我非常喜欢这首歌的重口mv。。

抽象几何化的Sex画面,以及把自己的肉体包括 *** 穿针引线做成嫁衣,颤动了我内心隐藏的抖m属性(捂脸

“裹紧”的《Cocoon》,“松弛”的《Undo》也是我大爱的谈性说爱曲目。但这张专辑每个人不同时间能get到的享受点都不同,所以不再多讲私人体会了~

另外强力推荐《Vespertine》时期的《Live at Royal Opera House》,我认为是Bjork现场表演状态的巅峰,刷新了我对优秀的现场器乐的认知,两位忙碌在工作台的寸头眼镜衬衫混音小哥也很吸睛的~(再捂脸

还有在《Vespertine》之后发行的她唯一一张 *** 《Greatest Hits》

(封面应该画的她自己和Matthew Barney)

虽然 *** 的选曲和排序都不算理想,但确实是入门Bjork最容易的一张,我就是从这里进坑的~

--

接下的五张的感受我就想简单写了,毕竟喜爱和熟悉程度确实不如前四张

2004《Medulla》

《骨髓》是Bjork音乐最奇特(接近全人声只有少量器乐)、主题最政治性的一张,我觉得是她变得说教的开始,开始大篇幅表达自己的自然原教旨主义

Pleasure is all mine:放宽心去享受XX的欢愉吧

Where Is the Line:diss某些用“全视之眼”束缚人的宗教

Who is it:Who就是大地母亲,让我们连结,给我们希望

Oceania:海洋也是我们的妈

Mouths Cradle:赞美伟大的母乳,“我想远离奥萨马本拉登和布什的这个世界”

Triumph Of A Heart:赞美伟大的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

2007《Volta》

这张许多内容依旧是《Medulla》的延续(自然主义和某些政治私货),但也回归了一些爱情题材(跟Anohni的合作),编曲题材换成接地气的非洲部落元素/铜管交响乐/中日印东方元素(有闵小芬琵琶),还顺应潮流找了Timbaland制作。

Volta的歌有些也值得讲讲

Earth intruders:写于印度洋海啸之后,说“是人类入侵了地球,所以人类自然得对付地球的脾气“

Wanderlust:我要离开这个被束缚于信上帝的地方去流浪

Innocence:"人之初性本善"

Vertebrae By Vertebrae:脑补人从四脚动物变直立行走的过程

Hope:由孕妇人弹事件想到自然和爱

Declare Independence:见本问题其他问答。。

2011《Biophilia》

当这张专辑顶着“万物定律”的标题出来时猴,大家都认为她整天唱大自然已经走火入魔了,写不出上口旋律又编不出洗脑编曲。。但现在我觉得Biophillia还是耐听的,由于器乐干净简单,这时候她很接近于一名弹唱艺人的状态,轻松随性。

旋律上我最喜欢的是宏观感的《Co *** ogony》和微观感的《Virus》,前者让我想到《Joga》而后者像《Frosti》

编曲上《Crystalline》《Sacrifice》《Mutual Core》的末尾给了Drum N Bass节奏的惊喜,《Thunderbolt》很有创意地特斯拉线圈的声音,虽然古怪但耳朵就是莫名 *** 啊。

2015《Vulnicura》

与Matthew Barney的离婚专辑,名字的本意就是“伤口疗愈”。这张的概念抱上了《Homogenic》的大腿吧,自己作为一个离婚母亲,一个心碎的女人,去拿自己的心理历程描绘这个“毁坏”到“复苏”的过程,编曲也回到了当年擅长的弦乐电子。

《Vulnicura》起初给我的感觉是又长又平淡,但是慢慢地..就变立体了,要归功于她那几支发得很勤快的mv补充了视觉形态,以及良心的弦乐重录版。《Family》的mv是最点题的,心碎时候的自己是被热岩浆融化开一道大口的怪物,但丑陋的伤口会被岩石形成的泥、泥上长的苔藓治愈(又是自然的力量哇),然后自己在植物中变成了全新的仙女。《Stonemilker》和《Atom Dance》也算她近期最好的几首歌,有巅峰时期的灵光。

2017 《Utopia》

没接受这张新专。。封面的丑(这明显拖了前八张后腿呀)是其次了。可能由于上一张的口碑成功吧,该合作的Arca同志依然要合作,该Tori Amos化的旋律依然要写(不是刻意黑红发姐姐蛤...夸张一下指那种结构打乱延长反复得随心所欲的旋律)。专辑的主题依旧是离婚后的心理历程:《Arisen My Senses》描绘了一场X *** 后,之后就是一场长长的贤者模式——自己独身之后的世界,有对前夫的复杂心态,有对子女的关切,有音乐来可以抒发母性,这个“贤者模式”的世界是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我觉得这张应该算Bjork做得最私人的一张专辑。

写到这里还是感叹一下自己的粗糙,无论是文笔还是认知,用来评价Bjork这样复杂的音乐人确实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匿名朋友回答的“偏执和矛盾”,此外她还有爱滥发混音改版捞钱、表演现场耍大牌等毛病,以及政治上的严重不和谐。但我觉得吧,呈现以多面的人物往往都不是用来全盘崇拜的,也不能全盘地否定。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认为Bjork的音乐参与过我的感官享受欣赏认知上的积极改变,这便是我写下这些对她的音乐积极向评价的动力吧。

ps很希望此回答会有碧玉老听众来补充和指正蛤~

更多冰岛的艺术(冰岛音乐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