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各个城市介绍(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论文提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各个城市介绍(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论文提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各个城市介绍(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论文提纲)

早晨睁开眼,世界晦明晦暗,窗外大雾弥漫。睡眼惺忪着,读完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最后几页。

这书名与眼前的意境不期而遇——“看不见的城市”。

隐藏在混沌之中的,是我们平日里熟悉的场景,此刻全都不见。大雾四起,城市蒙上了一层缥缈的幻影,亦真亦假,亦虚亦实。

“你可以在思想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我更喜欢另一个版本:停下来感受凉风),或者径自跑开。”

01 一本书就是一个空间,“留白”的部分,用来承载读者的想象

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因其虚无,所以是看不见的。但在那虚无中构筑的故事,都有来龙去脉。

这本书被归为中篇小说,个人感觉更像是作者头脑中突然迸发出的灵感的集成,当一个一个的灵感积累到一定时间,以“城市”为契机,应运而生。

卡尔维诺有很多文件夹,用来存放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记录的灵感碎片。

其中,有动物专用文件夹,人物专用文件夹,人物又细分为历史人物专用文件夹、神话英雄专用文件夹,有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一个关于城市和风景的文件夹,另外,还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收集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

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他就开始思考从里面提取出来的那本书。

这不失为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在卡尔维诺的灵感库中“沉睡”了好些时日,随着堆积起来的灵感碎片越来越多,一本书不再“沉睡”,开始“苏醒”。

那些想象、交谈,链接作者的心情与思考,转变为城市的图像,每个元素渐次丰富起来,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因文字得以显化。

它像一本哲理散文、一本时空旅行游记,嗯,或许更像一本日记,却比日记的格局更为宏大。

如卡尔维诺所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

《看不见的城市》融合了文件夹内所有适逢其会的灵感,每一个碎片,都在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它们不再是碎片,它们开始变得完整。它们准备着,迎接自己“绽放”的时刻。

它们被不同城市的人阅读,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它们丰富有趣,在被看见的人那里找到意义。

这本书更适合在夜晚读,你尽管地脑洞大开着,任思绪在文字间漫游,会发现,那些富有力量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都能读出新意;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展开,都能自圆其说。

好的作品具有广阔的“无限性”,重要的不是作者说了什么,而是那些他没说的,或者没说完的,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去思考。

02 “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晨雾未消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雾是真实的;雾气消散时,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晨间的迷雾像一个梦。

早晨的雾气越浓,当雾气散去,阳光就越发明媚。看不见的重新被看见,也愈加清晰。

人们愿意听到的,是他们希望听到的。

同一个故事,经由不同的耳朵听到,被不同的人口耳相传,便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想起上学时候的一个小游戏。首排的同学说一句话,依次传说给下一位同学,最后一个学生将自己听到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由于出入太大,以至于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感,一些同学开始忍俊不禁,接着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最终的句子,与每个人听到的都不同。

“当马克·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作为帝王,他曾征服过辽阔的疆域,却放弃对那些地域的认识,对那些地域生活的子民的了解。看得见的是战争赢得的荣誉、敌国的进贡,看不见的是哀鸿遍野、民生凋敝、一座城市的迅速衰败。

在书本里遇见的,在现实中一些场景似曾相识。

你可能在七八月份,吃到过最甜的瓜,却未曾见过,瓜棚里那些同样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却被剩下的、遗弃的,另外一些。

小鸟会啄食,虫子会啃噬,被人们剩下的,成为大地上其他物种偶得的食物,这或许是另一种成全?

你可能知道有人专门种瓜,一种就是一大片。却不知道,那些从江浙一带远道而来的瓜农,说着当地人听不大懂的言语,如何在陌生的城市立足。

他们中,有人带了一只鸡,两条狗,一面中国国旗。他们在春天支棱起帐篷,桅杆上飘扬着一面破旧的国旗,不知道去了多少城市,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烈日的曝晒、风雨的洗礼。

他们种下希望;在夏天收获满满当当的果实,清凉的瓜香在空气中蔓延;当秋意来袭,一天凉似一天,于是开始盼望着归程。

当所有的棚膜被拆除,土地被翻新,被剩下的瓜们就作为大地的“礼物”,沉睡在泥土中,作为另一种养分,供养着这片土地。

这未尝不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以沉默的姿态,消失得不留痕迹。

人们或许很快会遗忘,选择记住那些他们想要记住的,而城市有记忆,动物有记忆,它们记住了,却并不刻意。

小鸟飞走了,会记得返回的路线,回到自己筑的巢穴。

大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会轻飘飘地,以为拥有了翅膀,仍会把根坚实地扎进泥土里。

03 一座城市的模样,在不同的人眼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态各异。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看到的“城市”都不同,这里的“城市”,也可以是别的东西。

城市如此,人生如此,事事如此。

每个人出生时大致相同,往后的年月里,逐渐带上了不同程度的见识和偏见,于是这一生不断活在自我纠正与重蹈覆辙中而不自知。

忽必烈汗沉浸于棋局,可无论胜负输赢,到最后,棋盘上只剩下黑白两色棋子,此外别无他物。他凝视棋盘,看到了胜利背后的本质,看到了虚无。

马克·波罗则看到了两种木头镶嵌而成的棋盘的材质,看到“早春萌生的树芽被夜间一场霜给打坏了。”,他甚至看到了光滑的木头或许也曾被蛀虫啃噬过,经过打磨而成了完美的样子。

前者看到了生命的虚无,后者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看到了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座若隐若现的城市,看不清的时候,你以为走近了会看得更清楚;走近后却发现,其实模糊也是一种美。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人们会渐渐忽略城市的细微之处,忙于生活的人们,早已忘了驻足欣赏。

而在初来乍到的旅客眼里,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似乎正是他们之所以追寻的,他们惊喜、赞叹,沉浸于喜悦和感动中。

04 在轻盈中成长

在轻盈中成长,这是我读完《看不见的城市》,关于“成长”,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一座新城在原先的城里长大,再向外扩展。”

就像住进了一个“同心圆”,以本体为中心,不断从外界接收着各类信息,我们所知越多,未知的圈层也越大。

新的思想萌芽、生长,反复尝试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冲破牢笼与束缚,去寻找适合它的土壤。

“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或者,“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在尾声部分,卡尔维诺给出了一种生命的启示:痛苦,随波逐流,或者从堕落中崛起,从痛苦中找寻希望。

垃圾堆积得越高,倾覆的危险越大。在轻盈中成长,不要背负着怨恨和戾气前行。

当你感觉沉重的时候,正是赋予自己新的力量的时候。苦到极致是重生!低到尘埃里,再从尘埃里开花。

《悟空传》里有句话:“若是不悟,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

困惑源于心念,一念顿开,万般释然。

不在追逐虚无中迷失自己,不惧现实,向内生长。

作者:驿路笔记 | 一个后知后觉的行动派,读书、写作、成长,在路上,步履不停~

更多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各个城市介绍(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论文提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