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们通过对徐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了解,结合自从光绪年间出土的一些徐国的青铜器,我们可以发现徐文化其实它的全部内容是和华夏文化的形成是有密切关系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唯一源头。
约公元前2170年,夏启杀伯益,将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国就此诞生。太康时,徐国国君后羿逐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后又自立为王,终究被心腹寒浞杀死、篡权。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周穆王命楚国举兵伐徐。徐偃王弃国逃走,终究被追兵压迫,投海而死。公元前512年(周敬乌龟年)冬,吴国伐徐,水淹徐国。徐王章羽逃奔楚国,徐国自此失掉国号。
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唯一源头
徐文化从一般意义来讲,似乎仅仅是一个姓氏文化。
但是我们通过对徐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了解,结合自从光绪年间出土的一些徐国的青铜器,我们可以发现徐文化其实它的全部内容是和华夏文化的形成是有密切关系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唯一源头
历史学家考证,远古中国有三大部落:华夏、东夷和苗蛮。东夷族就在此片土地上生存,后有称为徐人、徐夷、徐方、徐国、淮夷等。
夏启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国都长期设在今泗洪沿洪泽湖西岸半城一带。历史大幕拉开,徐国登场。
古徐国,竟贯穿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先后传44代国君。纵观世界文明史,还没发现有哪个王国有如此长久的寿命。
徐国,本是徐、淮、泗水一带从夏至周延续干余年的一个徐夷方国,徐夷又称徐戍,徐州之名即来源于徐国(丁山《禹贡九州通考》)。在徐淮各地,徐国留下不少遗迹:下邳(今邳州)北部戴庄镇有徐山(今称依宿山),山上有徐偃王石室,山下有徐偃王墓(北魏时发掘),近年在该镇九女墩又出土徐国铜编钟,钟上刻着"徐王之孙尊"(《博物志》、《后魏书》)。
古徐国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历经了夏商周几个朝代,后被吴国所灭,经过了两次迁徙,在商末周初的时候,位于泗州的徐国是鼎盛时期,地域广阔,包括江苏之徐州、泗州(今盱眙县)、邳州、桃源(今淮阴),安徽之凤阳、亳州(今亳县)六州。在清光绪十四年在江西出土了关于古徐国时期的文物,上面记载着徐王义楚的故事,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徐国提供了很大的物质前提。
泗洪的徐国都城遗址是陪都,当时的繁华程度不亚于美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古徐国文物已出土达数百件。邳州博物馆珍藏着九女墩二号、三号出土的徐国文物十多件;台北故宫博物馆也珍藏着江西高安出土的徐国珍贵文物多件。 徐国共存在1649年,有44代君王,其中在泗洪一带持续了600多年。那么,古徐国都城在何处呢?有些学者认为徐国都城曾多次迁徙。
1. 山东省郯城说。因在山东省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认为山东郯城县一带就是徐国创始。
2. 江苏省邳州市梁王城(良王城)说。因梁王城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迁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
3.江苏省泗洪县说。对此,《诗经》中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今江苏省泗洪与安徽省泗县接壤一带。泗洪县是个新建县。于公元1949年4月29日由泗南县的上郑、峰山、双沟、车门、雪枫、崔集、管镇、包集八个区,泗宿县的朱湖、重岗、归仁、金镇、青阳五个区,泗阳县的龙集、界集二个区和洪泽湖管理局共16个区、局合并成立泗洪县,县名取古泗州和洪泽湖首字而成。195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内务部批准由安徽省宿县地区划归江苏省淮阴地区管辖。泗洪县版图面积2700多平方公里。史料记载,古徐国都城“方十二里”,它的位置在何处?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关于徐都之说,历来集中在泗洪、徐州、郯城等地。徐国开始建都在山东郯城附近,后来从郯城迁徙到今泗洪半城一带。徐国最强盛的时候,也是都城设于今泗洪境内的时候——这在徐文化研究者和徐氏谱牒研究者中,已得公认。 《太平寰宇记》载:“考其地望,当在今半城以东的穆墩岛附近。古徐国都城,即汉临淮郡城,亦即汉徐县、唐初徐城县城”。
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亡后分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郭沫若所指“徐人”,就是徐国人。在消亡2500多年后,古徐国依然在文化上影响着当初其广袤疆域内的人民。
从徐偃王被周穆王打败去国(公元前963年),至公元前668年迁回古徐国都,偃王次子宗在下邳梁王城立国共历200余年,其余1300余年皆都半城。44代徐君,除了在郯城、梁王城等考古所见的徐君墓,应该说大部分徐君墓均葬在古徐国国都半城周围。
徐氏族人以国为氏,以氏为荣,秦汉时期,全面以国为姓,所以“天下徐姓出半城”。
刘朝文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即便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最早也仅为殷商流传之书迹,无法上溯到夏启,因此就没有徐早期的文字记录。其次,徐人多次迁徙,有些历史资料在颠沛流离中自然无法保存。最后,国都被水淹没。他相信,许多和徐国有关的文物就沉睡在洪泽湖下面,总有一天,会发现大量的龟甲兽骨,会在斑驳的文字中还原古徐文化原来的面目。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已发现“徐器”约24件,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子氽鼎”、“吮儿钟”、 “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等都有铭文。
古徐国最后的家园----靖安
2007年,靖安李洲坳古墓四十七口东周时期的杉木棺阵,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由于没有出土带有铭文的器具,墓主身份扑朔迷离。但省考古专家推断,棺阵隐约隐藏着一个古方国的秘密,棺阵里沉睡的缕缕幽魂,只是方国王者的陪葬。省考古专家发现,靖安很可能就是古徐国最后的家园。
“对于徐国的记载,史书上少之又少。对于徐国的研究,中国考古界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是成果却并不明显,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郭沫若。”79岁高龄的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研员李家和一直在寻找这个方国的蛛丝马迹。但古徐国因为史料记载罕有,所以至今颇有梦幻色彩。
李家和试图通过对徐国和徐人南迁的研究,找到徐人的足迹。老人告诉记者,郭沫若认为徐国的由来,是夏王朝将徐州封给若木建立方国徐国,因此若木成为徐姓的始祖,这一说法成为考古界的共识。
但令专家学者疑惑的是,若木之后,虽然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历44代君王,存世有1649年之久。并且在西周时,徐国成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但史料中只有《韩非子》对徐国的些许介绍。《韩非子》里说:徐国地域五百里,疆域最大时包括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
在浩瀚的史料中,学者们又发现了“超级大国”灭亡的模糊影像。《左传·昭公三十年》中说,“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48个字让后人明悉徐王奔楚,城池被毁的秘密,但对于徐王为何要奔楚,奔楚之后徐人又落脚何地,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痕迹。所有的这些疑问,也使得不少考古学家为此穷尽一生之力。
徐国后裔渡江离皖入赣?
“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禹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楚王安置其在夷城(今安徽汝阳)居住,随后又迁住徐城(今泗洪徐城县劭里大徐城故址),自此徐国失去国号。灭亡之后,徐国遗民离开了汉东(淮河中下游地带),一部分迁移到江西北部。”
李家和的推断究竟依据什么?难道是“徐子章禹奔楚”这句话里暗藏玄机?李家和认为,春秋战国时,江西属于“吴头楚尾”,且江西的赣西北大部分属于楚地,这就符合历史上的“徐子章禹奔楚”记载。
李家和分析,徐国原来的根据地在安徽泗县一带,后来由于受到周人、齐人、鲁人的征伐和排挤,不断南迁,最后到达淮河下游一带,与江西隔江相望。其中《诗经·大雅·常武》篇就记载“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意思是说顺着淮水的边岸,省视这个徐国土地。这也证明了,徐人在当时已经南迁到了淮水附近。由此看来,包括李家和在内的不少考古学家推断出徐人进入江西的路线图:徐国在灭亡之后,徐人重要的一支从安徽南部出发,渡过长江,沿修水而上,最后来到赣西北的靖安、高安等地散居。
徐国青铜器佐证徐人南迁江西?
考古是严谨的,即使是推断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来和历史吻合,那李家和的证据究竟是什么?这些证据可靠吗?
在李家和所掌握的佐证资料中,很重要的一块是赣西北出土的春秋时期徐国铜器。李家和称,江西迄今总共出土了15件徐器,是出土徐国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早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四月,高安市区西面45里清泉市山坡中,就曾出土了12件铜器,其中就有铭文为“徐王义楚”的铜耑(音duan)。郭沫若对此深入研究之后,据此推断徐人是被周人逼迫而迁来江西西北部的。由于铜耑的出土,也证实了《左传》中所载:“徐子义楚,遣使者访问楚国”的真实性,并在考古界掀起了对徐人南迁的研究高峰。
还有更为重要的证据,那就是1979年4月在靖安水口李家村出土的3件徐国青铜器。巧的是,李家和当时正好是李家村发掘队的领队。李家和挖掘出来的那三件青铜器分别是盥盘、炉盘和炭铲。其中盥盘大口,广腹,平底,颈部有两扁平兽首状附耳。在盘内底部正中央,有两行自右至左直书的十二字铭文:“徐王义楚,择其吉金,自做盥盘”。
“铭文的大意是,徐国国王义楚,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这个洗手洗脸用器。”李家和告诉记者,铭文中的徐王义楚,即左传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传上所载的“徐仪楚聘于楚”的徐仪楚,聘是访问、联络情感之意。
另一件炉盘重16公斤,盘内底部中央刻铭文,共十八字:“疾君之孙徐令尹者旨荆,择其吉金,自做卢盘”。
据考古专家认证,疾君为人名,也有人认为疾字是雁字,古时候雁和偃通用,雁君即徐偃王。令尹乃楚国职官名,相当于相,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徐人奔楚”的史实。
这些足以证明,徐国被灭后,徐人渡江来赣,在靖安落地生根。
但考古界中还有一种说法,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春秋后期各国混战,楚国也攻打过徐国。江西发现那么多的徐国青铜器,那是楚人打败徐人后的战利品,徐人根本没有来赣。
对于这种说法,李家和指出,“如果是战利品,也应该带回楚国国都郢都(今湖北省荆沙西北)。”从江西境内出土的徐器来看,徐人迁入江西的一支应该是徐王义楚或者是徐偃王的后代。
方圆十多公里发现80多个古遗址
“靖安3件徐器的出土,尤其是两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突出地提到了徐国和徐王义楚,这就不由得使我们考古工作者作出如下的推断,徐人确实来到了江西或者说徐国的势力范围影响到了江西。”对于李家和有关徐人入赣的推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也深有同感。作为靖安李洲坳古墓的发掘领队,他从发掘李洲坳古墓第一天起就非常兴奋,以为能找到徐国后裔在靖安活动的秘密。
之所以会兴奋,是因为在与李洲坳古墓隔河相望的李家村,直线距离还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1979年出土3件青铜器的李家村。而在离这十几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商周古城,目前已经被文化部门定名为“九里岗城址”。据了解,在以李洲坳古墓为中心,大概十多公里的范围之内,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发现了80多个古文化遗址。
“如果能进一步地勘探调查的话,或许能找到比较高等级的宫殿,城址,包括祭坛,能跟大型墓葬,和大型青铜礼器相对应的,那就基本上可以认定,徐国确实南迁进入江西,赣西北就是徐人的最后家园。”徐长青因此大胆进行推测,徐国灭亡之后,末代徐王章禹带领他的族人从千里之外南奔投楚,来到风光秀丽的靖安后进行定居,作为重新繁衍生息的地方。然而,让章禹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复国大计还没有实现,就死在了靖安的地域之内,并带走了身旁四十多位年轻貌美的妻妾。
“我们也有这样的推断,但是由于没有发掘到徐王的大墓,也没有更多的文字证据来证明徐人在靖安。”4日,靖安县博物馆的刘馆长告诉记者,本来还寄希望于李洲坳古墓能够出土一些带有文字的铜器,但让人遗憾的是没有出土相关铜器,他们的希望也变成了失望。
虽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证据,但是靖安人仍然在沿用保存了2500年的古徐国部分习俗。比如在发掘李洲坳古墓时,考古人员发现棺木是用竹席包裹,并且用三道竹绳子进行捆绑。靖安县博物馆的刘馆长称,在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如果有人过世,仍然保留了竹绳捆棺木的习俗。另据了解,在靖安姓徐和姓舒的人特别多,民间有“舒家舒半边”的叫法,意思是靖安至少有一半人姓舒。而在春秋中期徐人取舒以后,徐人逐渐分化出一个群舒集团,舒一直是徐的附庸,所以徐舒本来是通假的,徐也是舒,舒也是徐。在靖安走访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在靖安水口乡附近,居民的对联大部分都是手写,而且很多都是篆体。刘馆长称,徐国是继承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徐人沿用的字体也大部分是篆体,像在高安和靖安出土的徐国青铜器上,其铭文也都是篆体书写的。
尽管对于靖安是否是徐人最后家园的争论仍然存在,目前所有的证据也无法给人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所有考古专家都认同徐人进入江西的判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快找到末代徐王的主墓,国家文物局已经要求江西文物考古部门在李洲坳古墓附近加大调查和研究力度。为了尽快绿色徐国和徐人之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樊所长已经作出安排,派出考古队伍对李洲坳古墓方圆15公里的范围,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钻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李洲坳的谜团以及有关徐国的故事也将逐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