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编者按: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而中国互联网,是个江湖。为纪念正在到来的中国互联网三十周年,笔者尝试寻觅这万余天中,中国互联网江湖中流传已久,亦或是失传多年的真实故事,试图解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互联网60后、70后、80后这三代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互联网领军人物做对了什么?
第二、互联网是如何从一个新兴产业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逐步改变中国社会的?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三、为何eBay、雅虎、Google等美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中国互联网公司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海外市场? 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在科技强国大战略下的应有责任应是...
为保证真实性,本书所有素材均来自这三个渠道:公司招股书或财报、高管公开演讲或媒体访谈、官方公司传记,同时辅以权威第三方研究报告和权威媒体报道做交叉验证。
如果你准备好了,让我们共同开启这段旅程。Enjoy.
浪潮
“学校英语教学以四、六级统考为准绳,以通过率高低、过与不过论英雄,而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水平的提高,这就像是拔苗助长,是不足取的。”这句话出自1994年3月15日出版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校报。这一版面的标题为:《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谈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发言者是来自该校基础部的青年教师马云。
名字被铅字打印在报纸上,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利用下午休息片刻,马云疾步走回办公室,将今天这张特殊的报纸平铺在办公桌上,开始逐字逐句品味起来。生于1964年的马云即将年满三十岁,他身材瘦削,天生一张娃娃脸,浑身散发着少年气。自从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就在这里教书。凭借这份教职,马云每个月能够按时领取到92元的工资。
如果在杭州城与马云擦肩而过,你很快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颇有些灵气的年轻人。不过,1990年代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这股灵气。这次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缘自该校另一份文件:《关于稳定、发展我院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若干意见》。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希望这些“有想法”的青年教师们能够安稳些。这群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总是喜欢思考一些庞大又漫无边际的事情。最近这两年的“下海潮”更是让一颗颗年轻的灵魂蠢蠢欲动。
1994年3月15日出版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校报
1994年元旦当晚,九十高龄的 *** 在一众随员的注视下,缓步登上 *** 大酒店顶层,俯瞰上海市夜景。从1988年开始,每年这位老人都会来到这座气候更加温和的南方城市度过春节。今年一到上海, *** 就提出要去杨浦大桥看看。杨浦大桥是上海市境内连接杨浦区与浦东区的过江通道,刚刚开通运营。踩在这座大桥远眺, *** 不自觉地吟出一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很多中国人觉得, *** 那次著名的“家庭旅行”就像刚发生在昨天一般。就在两年前近乎同样的时间, *** 冒着严寒从北京南下,以迅雷之势用33天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10个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这是 *** 晚年罕见的一次公开露面,也几乎是他最后一次对国事进行公开表态。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要埋头苦干。” *** 这样对他的国民和同事叮嘱。就这样,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者再次为这艘巨轮瞄准了新方向,撒下新的火种。人们不会忘记那位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眺望远方浪潮,并执拗般推动改变航行方向的老船长。
从 *** 南方讲话开始,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下海”经商,中国人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到发展经济上来。仅在1992年,就有12万公务人员辞职“下海”。敏感的头脑们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虽然没有人能说清,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一切才刚刚启程。在大洋彼岸,互联网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1994年1月25日,第42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描述了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雄心壮志。这位二战后出生的美国总统为所有美国人带来了一些21世纪的线索。
克林顿向美国民众这样描绘未来:“争取在2000年以前。把美国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诊疗所、每一个图书馆、每一所医院,乃至企业、商店、银行、新闻机构、电视台、会议厅、娱乐场所、电脑数据等都联系在一起;在21世纪初让大部分美国家庭上网,实现多媒体普及化;用15至20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美最终扩展至全世界的电子通信网络,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未来将把地球上的每个人连接在一起。”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的美国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阿尔伯特·戈尔在美国国会提出惊世骇俗的“州际高速公路法案”。这一法案计划在美国建设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最复杂,纵横北美的州际高速公路网。到1994年,当年蓝图中的高速公路已遍布美国。阿尔伯特的儿子,时任田纳西州参议员的阿尔·戈尔在1991年则提出了“美国信息超级高速公路法案”。 阿尔·戈尔在今年1月份还为《互联网指导大纲》撰写了序言。
现在,美国IT界的头面人物是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同样出生于1955年的两人可谓是美国科技界的绝代双骄。借助windows系统的高歌猛进,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已经开始呈现王霸之气。今年4月份,盖茨首次成为《连线》杂志封面人物。
1994年,比尔盖茨坐在33万张纸上,手中拿着一张光盘告诉全世界:一张光盘能记录的内容,比33万张纸都多
与盖茨的春风得意相比,乔布斯却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乔布斯此时已被自己所创立的苹果公司放逐多年。从1986年开始,乔布斯将精力更多放在两家公司身上,一家为生产专业工作站电脑的NEXT公司,另一家为尝试用电脑制作动画的皮克斯公司。
1994年的乔布斯
少年成名的乔布斯今年在接受硅谷历史协会(SVHA)采访时,鼓励更多年轻人进行创业:“在你的生命里,你唯一真正拥有的就是时间。如果你把时间投资在那些可以丰富你人生经历的事情上,那你绝对不会输。所以,我常建议人们莫等闲。趁年轻没有什么可输的时候,去做点什么,记住这条。”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时光,在迷茫中踏上无畏之路。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那是命运列车开始转向的关键时刻。一个想法从胡思乱想变成远大前程,在初期最需要的往往是被热情所激发出的决绝执行力。
2月,美国德克萨斯的一份时事月刊《矩阵新闻》(Matrix News)发布了一连串有关互联网的数据,“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期间,网络传输速度提升了2057个单位。互联网使用人数正在以2300%的年增长率野蛮扩张”。
刚刚年满三十岁的杰夫·贝佐斯注意到了这个数据。“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增长那么快,简直超乎寻常,这让我思索良久。究竟是什么产业才能在网络的高度增长率下分一杯羹?”
贝佐斯此刻正在纽约的一家基金公司担任资深副总裁。他向老板透露了离职创业的计划,贝佐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拥有数百万种书籍的在线书店。两人相约在风景秀丽的纽约中央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探讨此事。
“你知道吗,杰夫,我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是对于一个还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更好的主意。”老板建议贝佐斯考虑两天再做最后的决定。贝佐斯没有犹豫,他很快在自家车库里创建了公司,每天工作12小时,希望尽快把消费者购买的图书装进箱子里。
贝佐斯回忆:“当你处于危急时刻,小事也会成为你的绊脚石。我知道当步入80岁高龄时,我不会考虑为何在1994年的人生低谷时放弃了华尔街的优厚待遇。因为当到了80岁高龄时,你不会再担心这些事情。与此同时,我会为没有亲历互联网浪潮而感到后悔,因为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情。当我这样思考问题时,就不难做出决定了。”
贝佐斯每天晚上都会开着自己的雪佛兰Blazer把包裹运送到邮局。他此刻的梦想非常简单: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辆叉车。
事业起步期的杰夫·贝佐斯
就在今年1月,马云下定决心,要在30周岁到来前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马云的成长伴随着杭州的逐步开放。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很多美国游客跟随尼克松的脚步来到杭州。“小马云”会在早上五点起床,骑着自行车围着西湖转,他会主动为在此旅游的外国人免费做导游,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英文口语。这样风雨无阻的日子,马云坚持了十余年。
这个年轻人有着与生俱来聚合人气的能力。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里曾有一个专门播放电影的俱乐部,旁边有一间偏厅一直空着,马云自告奋勇搬来了音箱,还专门放些流行舞曲供大家跳舞,并雇人在门口售卖冰淇淋。但热闹之余,马云也明白,这样的小打小闹无法真正做成事业。
在与外资合作过程中,语言不通常常成为杭州地方企业的掣肘之痛。马云为此创办了一家名为海博的翻译社。这个小小的商业机构坐落在距离西湖不远的杭州青年路27号的两间门面房里。翻译社的5名员工都是学校的退休教师。翻译社并不赚钱,为了维持正常运营,马云还需要经常前往广州、义乌等地进货,转手倒卖一些小商品以获得些流水资金。
在开篇3月15日出版的那份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校报上,马云在最后建议:“提高英文水平还是应该注意踏踏实实的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交谈能力,能通过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一些文章资料,并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这位年轻讲师的“商场四六级”考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日常英语教学外,英语好、爱社交的马云还兼任起了学校的外事办主任。这份外事办主任的身份让马云有机会做些接待外宾、安置外教的工作,偶尔还有机会出国考察。身兼大学外事办主任,同时还开一间翻译社的马云逐渐在杭州城里小有名气。
一家美国公司同意为杭州至桐庐建设一条高速公路,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家美国公司承诺的资金始终没有到位。到了夏天,也就是大学的暑假期间,为解决高速公路建设问题的桐庐县 *** 找到了正在开翻译社的马云,请他去美国搞清楚这个项目目前的进展以及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马云辗转香港飞到了洛杉矶,并且见到了那个“大块头”的加州老板。事实上这个美国人所吹嘘的公司并不存在,这群人还邀请马云加入他们的“事业”。被挟持至拉斯维加斯的马云最终逃脱出这一困局,买了一张前往西雅图的机票。这次的美国之行也并非全是坏运气,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见到了互联网。
马云在西雅图联系到了一位国内外教同事的朋友接待他。马云参观了其在“美国银行”大厦中的办公室。友人将马云带到一间极小的办公室,办公桌上静静地安放着一台配备Mosaic系统的电脑。在朋友的鼓励和催促下,马云在键盘上敲打了“Bear”(啤酒)这个词进行搜索,马上他看到了来自德国、日本等国啤酒的介绍网页,唯独没有中国。随即他输入“China”进行搜索,没有任何数据在互联网上。
马云请求朋友很快制做了一个介绍他的翻译社信息的简陋网页挂到晚上,网页早上九点四十上线,到了当天中午12点,马云收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Jack,目前已有五封联系你的电子邮件了!”写信人邮件中表示,这是他们在网上第一次看到来自中国的网站,甚至邀请马云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马云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开始严肃思考,自己也许可以尝试做一做这个名为Internet的生意。说来奇怪,英文专业毕业的马云却对技术趋势看得格外精准。马云的西雅图之行初步展现了对新技术应用潮流的敏感神经,这一能力还将在未来的故事中被多次验证。
一切远未尘埃落定,甚至尘埃也在焦急地等待被扬起。当中国互联网在今年真正联通世界的一刻,一场横跨30年竞赛的发令枪正式打响。人们无法预计,这场竞争将会如此扣人心弦。一些普通人将从乱军中杀出,成为这个时代的盖世英雄。
1994年12月17日晚,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摇滚中国乐势力”的演唱会。香港繁华的城市生活和完善的音乐工业给来自大陆的演出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歌者听说“香港媒体和观众看不起内地摇滚”,因此从排练到上场前都憋着劲儿,“连厕所都没上,就等着冲上台去”,最后在台上留下了一个“极度气愤并且年轻、亢奋的我”。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怀念近30年前那个炙热、干净、回不去的时刻,怀念那些年轻、才华横溢、毫无畏惧的脸庞和声音。
杰夫·贝佐斯与马云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30岁左右正是一个人真正年富力强时。正是在1994年,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迎来30岁。马云、杰夫·贝佐斯选择一个猛子,跳进浪潮。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