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昆仲相机博物馆现有藏品共计1329件(套)。
郭继江两兄弟在博物馆里检查收藏的相机。
1947年制造的仙乐牌(SELO)相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制造的蝴蝶牌6寸外拍机
摆放在展厅里的复古国产相机见证了国产机械相机的发展。
驱车穿过佛山高明大桥右拐下桥,再行驶两公里便来到灵龟公园。公园内,一座占地一千平方米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便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家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国产相机博物馆昆仲相机博物馆。走进这家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博物馆大厅,庄严肃穆的黑白灰三色呈现眼前,带有岁月印记的各色国产相机在冷暖相间的灯光下相继映入眼帘。人们的收藏与参与让冰冷的老相机有了温度,似乎与博物馆旁滚滚东流的西江水一起倾诉着如歌的岁月。
昆仲相机博物馆的创办者之一郭继江说,馆内陈列藏品时间跨度近100年,见证了中国光学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研究考证这些藏品,可以触摸到中国近代机械制造的另一条脉络。郭继江告诉记者,提升后的昆仲相机博物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放。“黎芳影像馆”会呈现高明籍中国摄影巨擘黎芳的传奇一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超千件藏品再现 国产相机发展历程
走进昆仲相机博物馆,众多散发着斑驳之美的国产相机一下子把你拽回儿时。郭继江告诉记者,整个博物馆占地1000平方米,分为单反相机、双反相机、黎芳影像馆、摄影耗材四个展区。“昆仲相机博物馆现有藏品涵盖中国国产相机、零配件、摄影耗材、地方珍贵历史影像等,共计1329件(套),其中不乏存世稀少的珍贵藏品。”郭继江说,馆内陈列藏品时间跨度近100年,研究考证这些藏品,可以触摸到中国近代机械制造的另一条脉络。
每一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昆仲相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会是什么呢?郭继江介绍,长城牌楸木制相机是镇馆之宝之一,于20世纪50年代初制造。“机械相机与如今的数码相机差别很大。”郭继江说,这台相机高1.5米,由木箱、铁盘支架构成。拍照时,照相师傅通过两边的摇把和钢齿升降镜头和对焦。最后,照相师傅要钻进被一块黑布遮住的闸口取景并摁下快门,才能完成一次照相。虽然与数码相机比它是个巨无霸,不过在那个年代却是主流,为千家万户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据悉,昆仲相机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国产品牌相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品牌莫过于海鸥牌相机。由于产品众多,博物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海鸥牌相机1958年~2013年的产品发展历程。
父母熏陶点燃收藏兴趣
为何会创办一个国产相机博物馆?昆仲相机博物馆馆长郭继东告诉记者,收藏国产相机源于儿时与母亲下乡拍摄的经历,可以说是父母的熏陶让他和弟弟郭继江走向了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我母亲是摄影师,当年在贵州支援三线建设。”郭继东说,20世纪70年代,母亲就背着国产相机穿山越岭为当地村民拍摄家庭照片。那个年代,相机是奢侈品,母亲使用过多台国产双反相机,这些黑色的机械工具在兄弟俩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成为他们的首批收藏品。
母亲的熏陶让兄弟俩对相机产生了兴趣,也让他们在今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不断购买、收藏国产相机。而真正点燃创办国产相机博物馆热情的还是源于11年前的一个想法。“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从事媒体工作,那时我跟领导申请做一个创意集群。”郭继江表示,当时政策也支持,于是这个创意集群便被做了起来,一直以公益性质在操作。尽管当时郭继江并没想做国产相机博物馆,不过在这个创意集群里能看到国产相机博物馆的一点影子。大概是2017年到2018年间,辞职回到高明的郭继江突然发现博物馆可能是国家未来大力倡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时他才产生不如将近二十年收集的藏品做成博物馆的念头。
再加上,兄弟俩都觉得中国的国产相机在机械时代是能跟日本、欧美抗衡,他们就想留住中国机械制造这个辉煌的历史。于是,从2018年开始,兄弟俩决心将藏品公之于众,走上了申报博物馆之路。
远渡重洋只为收回一件件珍贵相机
博物馆里的国产相机从何而来?郭继江告诉记者,当时我国西北、东北、西南的“三线”城市都是生产相机的主要企业,出生在贵州的他们能方便地收集到相机,因而便积累了一个这样的收藏渠道。“我们收藏的明佳相机,当时就是在重庆的工厂生产的。我们在西南长大的人就能找到这样一个产品源头,将剩下的产品全部收购过来。”郭继江称。
虽然有着这样的优势,不过兄弟俩的收藏之路也布满荆棘。郭继江说,当年为了收藏国产相机在国内东奔西走,穿梭于各地的天光墟和旧货市场,甚至为此远渡重洋。郭继江举例道,2015年,他们去洛杉矶收购了一批国产相机。“这批相机是‘国产相机之父’郑崇兰设计研究制造出的中国第一台照相机——仙乐相机。”郭继江称,当时得知在美国洛杉矶有不少这样的相机,于是他们便远渡重洋收回了十几台仙乐相机。
不仅如此,改造提升后的博物馆增设了“黎芳影像馆”,该影像馆已于5月18日与观众见面。实际上,对黎芳身世的发掘也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据介绍,202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展出4个月的黎芳特展获得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详细报道,报道里提到黎芳祖籍佛山高明。不过在查阅材料的时候,并未查到黎芳的相关资料。后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中国香港大学图书馆找到黎芳为“端州之高明人”的佐证,这才确定黎芳是真正的高明人这个身份。据悉,“黎芳影像馆”将展出200~300张的黎芳作品,以及用影像的形式不断播放黎芳的生平和作品。
三年艰辛创办 博物馆一次性过审
对郭继东和郭继江两兄弟来说,2021年9月24日是值得铭记终生的日子。那一天,昆仲相机博物馆一次性通过专家组的鉴定获得国家文物局备案注册。回想起博物馆的申报之路,郭继江坦言不想再来一次。“从申报那天开始,就被捆绑在这个上面了,做过一次都要掉一层皮。”郭继江称,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他们才通过鉴定。
“申报做博物馆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郭继江说,不仅要对1300多台相机的材质、尺寸进行介绍,并且对相机的脉络等要做一些描述,光申报书他们就写了50万字。不仅如此,当时申报做博物馆还没有相应的指引,整个就是自己摸索的一个过程。“当时需要找到第三方——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对场馆里的藏品做一个评估。随后,还要找国家文物局对藏品有多少真品进行评估。”郭继江说,博物馆的申报并不是有钱就能批得下来,还得看馆主,因为馆主是博物馆的灵魂,因而国家相关部门还会对馆主进行考量。
由于兄弟俩对国产相机的方方面面都比较了解,加上藏品丰富并且博物馆为垂直领域,这才使得他们能一次性通过鉴定。郭继江直言,能一次性通过鉴定很幸运,“幸好国产相机领域是垂直领域,这也说明我们选择的方向是对的。”
申报“研学游”项目让博物馆焕新彩
当下,博物馆的生存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那么昆仲相机博物馆是如何维持生存的呢?郭继江说,博物馆的运营开销基本上来自他们所创办企业的投入。“ *** 对博物馆也有一定的资金扶持,希望博物馆能实现自我‘造血’。”郭继江说,“目前我们正在申报研学项目,希望能给博物馆带来新发展。”
郭继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算上藏品维护和购买,博物馆每年的水电、人工基本开销就要20万元。据介绍,为了能让博物馆更好地发展,郭继东和郭继江兄弟俩也做了很多尝试。趁着文创热,两兄弟投入了50多万元制作了一些文创产品。不过由于博物馆IP效应不是很强大,大家的购买欲不强。再加上,博物馆比较小众,大都是在摄影爱好者之间有一个传播,使得文创产品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过郭继江并不气馁,他表示,目前博物馆正在申报研学项目,通过后能给博物馆带来一定的收入。郭继江说,国产相机也有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人通过引进和借鉴、创造生产了50多个品牌的相机。博物馆展陈的相机反映了中国人在技术上突破封锁,迎难而上的精神。对他来说,昆仲相机博物馆也是对爱国主义的一个宣传教育,希望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