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李清照年表?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一岁
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
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生母王氏,元丰年宰相王珪长女,生平不详,亦善文。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二岁
居明水镇。父李格非官郓州教授。生母王氏病故。
春三月,神宗驾崩,年九岁哲宗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夏五月,外祖父王珪卒。
秋七月,后外曾祖父王拱辰卒。
时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明水西三里之廉家坡隐士廉复撰《廉先生序》。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三岁
居明水镇。
父李格非赴京入补太学录。
夏四月,王安石卒,是年六十六岁。秋九月,司马光卒,是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四岁
居明水镇。
李格非官太学。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岁
随父母至汴京。
李格非官太学正,赁屋于经衢之西,曰“有竹堂”。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岁
居汴京。
时年,李格非转太学博士。十月,哲宗贺幸太学。十二月,李格非奉命撰文记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始末。岁末,李格非作馆职。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九岁
正月十四日,李格非撰《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文成。后又著十万言《礼记说》,为时人称道。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岁
正月,蔡确卒于新州贬所,李格非有诗挽之。
秋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赵煦亲政。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一岁
是年,章椁入相,李格非因拒其编元祐章奏,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在任期间,清正爱民,惩治奸邪。其家国为上的格调,深深影响了李清照。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十二岁
李格非受诏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四岁
李清照词名渐起。时年写怀乡之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秋天有词作《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李格非始为礼部员外郎。
十月,赵挺之任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十一月,又为吏部侍郎。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五岁
行及笄礼。暮春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抒伤春情怀。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六岁
李清照是年前后,由原籍赴汴京,其“学诗三十年”伊始。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十七岁
正月,宋哲宗驾崩,年二十四岁,其皇弟赵佶继位登基,即宋徽宗。
是年,李清照写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冬,作《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抒知己婚讯感受。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
初春,李清照有《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抒待嫁春闺情怀。
时年,和吏部侍郎赵挺之三子赵明诚完婚。赵明诚,二十一岁,在太学。
李清照作《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述新婚美满。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十九岁
丈夫赵明诚在太学。
时年,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奸党”名单。据元祐人“不得在京差遣”之规,李格非被逐回原籍章丘明水。
李清照为救父,写诗与赵挺之,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让人动容。赵挺之无所表示。传,李格非又贬广西。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二十岁
李清照再上诗赵挺之救父,其“炙手可热心可寒”之句,述赵挺之冷酷。
赵明诚出仕。
四月,赵挺之除中书侍郎。
九月,朝廷诏禁:“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据此,李清照被遣离京城,回原籍章丘明水。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二十一岁
避“党祸”居明水老家。
时年秋天,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词,表达与赵明诚分别的思念之苦。
九月,赵挺之自右光禄大夫、中书侍郎除门下侍郎。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二十二岁
三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十月,赵明诚被授鸿胪少卿,掌朝会礼仪。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二十三岁
正月,朝廷毁《元祐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
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以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李清照由原籍返京,作《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以表欢喜之情。
此年,李格非提任京东刑狱,未赴任。宋史载:“卒,年六十一。”应为此年病故。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二十四岁
正月,蔡京复相。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后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岁。
赵卒后三日,被蔡京诬陷,被追夺所赠之司徒。赵家在京者,皆被以各种莫名之罪遭受株连。后因“皆无实事”而免于狱罪,却皆被罢官。
是年或下年伊始,赵明诚与李清照移居青州。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二十五岁
屏居青州,书房起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与赵明诚赌书斗茶,收集金石,乐于宁静的清居生活。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二十七岁
居青州。
时年,撰成《词论》。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二十八岁
居青州。
秋九月,赵明诚、李清照题“云巢石”(此石疑为伪作,有待考证)。
是年,赵明诚至泰山,得《唐登封纪号文》两碑拓。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二十九岁
居青州。
七月,赵明诚言兄存诚以秘书少监言取访遗书事,思诚亦当起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三十一岁
居青州。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三十二岁
居青州。
周邦彦提举大晟乐府。
是年,赵明诚与李清照于青州归来堂起大书橱,藏书无数。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三十三岁
居青州。
赵明诚的《金石录》已大约整理成集,共三十卷。
赵明诚于归来堂再阅欧阳修的《集古录》。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三十四岁
居青州。
赵明诚正式编成《金石录》,作自序。
九月十日,河间刘跂为赵明诚《金石录》前三十卷作序,题为《〈金石录〉前序》。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三十五岁
居青州。
仲冬廿六夜,赵明诚再观欧阳修《集古录》。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三十八岁
居青州。
时年早春,赵明诚去莱州就任,但并未携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有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抒离情别恨。
八月初,李清照从青州前往莱州的途中,在昌乐作《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八月十日,李清照到达莱州,为眼前的冷清之景所伤,写《感怀》诗。
是年,周邦彦卒,时年六十六岁。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三十九岁
居莱州。
赵明诚在城南天柱山、云峰山,先后得北魏郑羲上、下碑。
除日,赵明诚重观所题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又题云:“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四十岁
居莱州。
李清照从兄李迥为李格非《廉先生序》作跋。
是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每晚在莱州静治堂共同校勘《金石录》。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四十一岁
时年,赵明诚移知淄州知州,李清照随往。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四十二岁
居淄州。
是年夏,赵明诚于淄川得白居易书《楞严经》。
时年,金兵南犯北宋。十二月,皇太子赵桓即位,即宋钦宗。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四十三岁
赵明诚守淄州。
春正月,金人渡黄河,犯京师。
十一月,汴京城陷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四十四岁
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江宁。
四月,金军掳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后、皇太子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去。汴京城几被洗劫一空,北宋始告灭亡。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历史称为南宋。
八月,赵明诚起任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冬十月,宋高宗至扬州。
十二月,青州兵变,李清照留于青州文物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十二月末,李清照“载书十五车,连舻渡淮,又渡江”,于翌年早春,到达江宁。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四十五岁
春正月,李清照历尽磨难,终于抵达江宁。
时年,李清照作诗讽刺南宋君臣弃国奔逃,有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有诗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冬日,李清照“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四十六岁
春正月,高宗在江宁府,改府名为建康。
正月初,李清照作《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诉思乡之苦,又写《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春二月,赵明诚“缒城宵遁”,罢守江宁。
三月,李清照与赵明诚乘舟西去,经乌江作《夏日绝句》,凭吊项羽。
五月,至池阳,赵明诚旨知湖州。
六月十三日,赵明诚独赴湖州,“途中奔驰,冒充大暑,感疾”。
八月,赵明诚因服大寒药制压热疾,致疟痢并发,病危。李清照知后,遂往建康。
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卒于建康,时年四十九岁。李清照写《祭赵湖州文》祭奠。
深秋有《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写哀思,重阳写《行香子·天与秋光》。
十一月,金兵陷洪州,李清照寄放于洪州的文物散于战火。
十二月,李清照离建康南下,途遇大雪,遂作《清平乐·年年雪里》,诉逃亡之苦。再作《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八月秋分,作祝寿词《新荷叶·薄露初零》与晁补之,贺其五十六岁生日。亦有传说,此词是为名士朱敦儒所写。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四十七岁
于明州,又失随身文物无数。
是年早春,李清照紧追随圣驾,携古铜器等捐付给皇帝,以消“玉壶颁金”谣言。
二月,随御舟至海上,作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时年九月,金人立刘豫为“齐帝”。李清照作《咏史》斥之,诗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十一月,朝廷放百官。
十二月,李清照至衢州。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四十八岁
春三月,李清照赴越州,借居于居民钟氏的家里,五簏文物被穴壁而盗,李清照作《偶成》伤叹。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四十九岁
正月,宋高宗至临安,不日,李清照亦抵临安。
春三月,李清照作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夏,张汝舟巧言骗婚李清照。
是年九月,李清照识透张汝舟,以“妄增举数”之罪讼而离之。据宋《刑统》,李清照亦当入狱两年,后得翰林学士綦崇礼相援,仅九日获释,遂作《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答谢之。是年秋,有词作《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五十一岁
居临安。
秋八月,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
冬十月,李清照避兵乱至金华,卜居陈氏第,途经严滩时,感严光的高尚品德,作《钓台》诗。
十月二十日,作《打马图经》,并序。后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命辞》。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五十二岁
居金华。
春三月,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又作《题八咏楼》诗。
可可儿(文学诗词资料传播):
同年春,朱敦儒有《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
是年秋,李清照复还临安。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五十五岁
居临安。
作《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词。
春三月十五日,张琰德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作序,其间述李清照上诗救父事。
同年,秦桧复相,力主和议于金。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五十六岁
春正月初五,宋、金和议成,大赦天下。
元宵,李清照作《永遇乐?元宵》词。暮春,又有《怨王孙?梦断漏悄》。
三月,金人归还宋河南、陕西旧地。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十七岁
是岁,秦桧独相。
夏五月,金人背盟,再侵。
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后成豪放词主,曾作《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
七月,岳飞苦战金人,奉诏撤军南归。时秦桧力主和议,诸大帅皆还镇,收复诸地尽失。
八月,李清照作《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咏丹桂以怀乡。
同年,朱弁《风月堂诗话》成,卷记:“李清照,赵明诚妻,李格非女也。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之句,颇脍炙人口。”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五十八岁
五月,谢伋《四六谈麈》成。卷有李清照《祭赵湖州文》残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十一月,宋、金议和再成。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六十岁
仍居临安。
立春,李清照代笔撰《皇帝阁春帖子》,又撰《贵妃阁春帖子》。
四月,又撰《端午帖子》。
时年,李清照表上《金石录》进朝。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六十三岁
正月十五日,曾慥的《乐府雅词》成,收李清照词二十三首。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六十四岁
夏五月辛卯,赵明诚二兄赵思诚卒。
时年,李清照写《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尽一生悲苦。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六十五岁
秋八月十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成,卷六十中曰:“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并载李清照适张汝舟事。该书后集卷亦有李清照《词论》事。
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六十六岁
春三月,王灼《碧鸡漫志》成,其卷二谓李清照“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六十七岁
时年,李清照携所藏米芾墨迹两帖,访其子米友仁,求作跋。
同年,为《金石录·汉巴官铁量铭》加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六十八岁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成,书载:“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明诚),有才藻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于临安,云:“赵君无嗣,李又更嫁。”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十二岁
时年,李清照为邻家双生子撰庆生帖。
同年,欲以其学传孙氏女,被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十三岁
李清照卒此年,或此年后,享年至少七十三岁。
秋八月二十二日,朱熹作《家藏石刻序》,赞《金石录》:“大略如欧阳子书,然诠叙益条理,考证益精博。”
形容心情错综复杂委屈求全的诗句?
形容心情错综复杂,逼不得已又只能委屈求全的诗句,一般都透着百般烦闷和无奈,这样的诗句有: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李清照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崔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查找李清照的四句古诗?
李清照1.《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2.《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4《钓台》
巨舰只缘名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李清照共有几首诗?
提起李清照,我们都会想起“千古第一才女”这个称号,我却不以为然,才女这个称号,只能说明她有才,并不能匹配李清照的成就,我以为,李清照是能和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并肩而立的伟大诗人。下面给大家分享十首李清照最经典的词,从这些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并不只是一个“有才的女人”。
一、《如梦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十六岁时所写,词中将少女的心思写得微妙至极。
昨天夜里,急风中夹着稀疏的雨点,早晨从沉睡中醒来,昨夜宴会上喝的酒,还未完全消散。刚刚醒来的少女李清照,开口便问卷帘的奴婢,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院里的海棠花可还好?奴婢说海棠跟昨天一个样。少女李清照立即说不对,知否?知否?海棠花的绿叶应该长得更肥了,海棠花的花朵应经更小了。
全词明白如话,写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篇呢?
只因在这个小场景中,有着极深长的情韵,那盆“绿肥红瘦”的海棠花,潜藏着一个16岁少女内心的秘密。
风雨与鲜花,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物象,常常象征着外在环境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如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但在李清照这里,没有李煜那样的深悲巨痛。风虽急,雨却稀疏,花也没有全被摧残,只是瘦了点,而且绿叶也变得更肥了。
这株海棠花,并不是直接被风雨摧残了,而是在一夜的急风疏雨中成长变化。
正如16岁的李清照,经历了一场宴会,饮酒作乐,宴后深睡,醒来突感寂寥。她不像成年人,有着深深的忧思愁恨,但也能感受到了,宴会有聚有散,人生有喜有忧。
她的敏感内心在慢慢成长,有的东西渐渐消失了,有的东西渐渐长出来。
16岁的李清照,心思如此细腻,才思如此敏捷。她用一首短短的小令,便将青春期少女的心思写的微妙至极,此中情韵悠长,品之不尽。
这样的词,是在别的词人那里读不到的。
二、《点绛唇》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写少女爱情萌动时的微妙心理。
少里打完秋千,起来慵懒地揉搓有些酸的纤手,少女香汗渗透轻薄的罗衣。突然,有客人进入园子,少女忙不迭地跑回房中,回避客人。跑得太急,鞋子和金钗都跑掉了。
少女的回避,并不是所谓的男女之大防,而是看到了心上人之时的害羞。你看她,跑到门边,又忍不住回头看看心上人,但又怕心事被人看穿,于是故意装作闻门边的青梅。
爱情中的少女,是最可爱的,这种想看又害羞,害羞又想看,极致地体现出少女在爱情中 *** 的感受。
詹安泰在《读词偶记》中评: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
三、《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写李清照对远游丈夫赵明诚的相思。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了,只有剩下若有若无的香气,词人解下罗裳,独自一人登上荷塘里的兰舟,排遣内心的愁绪。长空之中,一行大雁飞回,是有人寄去书信吗?丈夫赵明诚的书信又何时能来?不知不觉间,月光已经撒满了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东流,内心的相思,化作无尽的闲愁。如此情绪,无法消除,才从紧蹙的眉头上下来,又萦上了忧伤的心头。
此词好在语言,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中评:“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四、《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宣和二年,其时,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居青州。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龙脑香在金兽炉中一点一点消尽,因为内心充满愁绪,所以觉得日子特别长。又是一年的重阳佳节,躺在纱厨中,玉枕上,半夜里,寒凉之气渐渐浸透全身。
黄昏之后,一个人在东篱边喝酒,菊花的暗香溢满衣袖。不要说相思不销魂,西风吹起帘幕,那人比菊花都要瘦了。
这首词无一写直言相思,却通过描写词人周围的环境、以及词人的活动,渲染出相思的氛围,最后通过“人比黄花瘦”这一鲜明的形象,写出相思的刻骨销魂。
五、《渔家傲·记梦》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被评为“婉约词宗”,但她也写豪放词,比如这首《渔家傲·记梦》,豪放处不减苏辛。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自己的一场梦,在梦中,词人在壮阔的海景中游荡,海上波涛汹涌,天上星河转动,海天之间,大雾迷蒙,众多帆船在狂风中摇摆。仿佛之间,词人飘到了天帝的居所,天帝问她,你要到哪里去呢?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是著名的哲学三问,也是人生最本质的三个问题。对于李清照来说,她经历了幸福美好的前半生,可是现在,她人老了,挚爱的丈夫赵明诚死了,他们一起收集的金石书画,也散落了十之七八,家乡故园,沦落敌手。现在,她还能到哪里去呢?
于是,她回答天帝,前路漫漫,太阳就要下山了。路长跟日暮,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前路漫漫,是看不到人生的目的地,日暮是人生已经到了暮年。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向何方。
自己学作诗,枉有被人称赞的妙句,却是百无一用。“学诗谩有惊人句”,一方面说自己作诗没有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李清照知道自己能留下的,就是这些经典的诗词。
最后,李清照在梦中,寻找了一个浪漫缥缈的归处,她希望吹起一场能托举大鹏的大风,将她吹到蓬莱那样的仙岛去。
六、《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53岁那年,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四处漂泊,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词中将人生的凄苦艰辛写到了极致。
暮春时节,狂风吹尽了繁花,风停时,花已零落成尘,尘土里还有花的香气。天已经晚了,词人只感到无限的倦怠,头也不想梳。狂风摧残,花落成尘,是李清照的人生象征。
人生到了这样地步,李清照不再委婉地表达,她只想一吐内心的痛苦。人间万事,尽皆休矣,刚想要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眼泪已经先流下来了。
词写到这里,情感已到了极致,很难再往下写了,但李清照偏内翻出一层。
她听说双溪的春色还可以,于是打算去那里泛舟赏景。她是想排遣自己的内心,不要让自己陷入无可自拔的痛苦之中。但马上又想到,那小小的舴艋舟,承载不了她无穷无尽的愁绪。这一顿挫,使得李清照内心的愁绪不但是强烈的,而且是绵延无尽开解不得的,全词所传达的愁绪更加深重长远。
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的愁具象化,那无边无际的愁绪,仿佛一座大山圧在她的身上。
七、《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写于李清照晚年寓居临安(今杭州)之时。欣赏这首词,要注意它的节奏,词的上片是一句一顿挫,下片分为两部分,前后对比。
落日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今晚的云彩碧澄鲜洁,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出游,但词人马上一顿挫,挚爱的丈夫已经不在,那个陪自己出游的人在如里呢?初春的柳色,被烟雾染得更绿了,那远处传来的《梅花落》笛曲,逗引着故国之思,对于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词人来说,这春意能有多少呢?现在是元宵佳节,天朗气清,可是也许转眼就会下雨,对于饱经忧患的词人来说,美景不长久,也许转眼就是风雨。在这佳节,也有酒朋诗侣,驾着宝马香来邀请同游,可是内心满是凄凉的词人,根本没有心绪与人游赏,只能一一谢绝。
换头转入对往昔汴京沦陷前的元宵盛景的回忆。那时社会繁荣,自己有许多闲暇,非常看重元宵节,一到元宵节,就会戴上各种精美好看的饰品,与大家一同出游。
可如今,词人历经沧桑,人已憔悴,两鬓风霜,怕人看见我夜间出去,还不如向那帘幕底下,隔着帘幕,听他人笑语。
在帘下听人笑语,是极凄凉之语,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中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
八、《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经典名篇,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有一种天地茫茫、人生凄惶之感。
悠悠天地,凄冷寒凉,人在世间,寻寻觅觅,无所归依。天气冷热不定,身体难以适应,只好喝上三两杯淡酒,却也敌不住傍晚急吹的寒风。正伤心之时,一行大雁飞过,却是曾经相识的大雁。上片最后一句,隐藏着词人的深沉的情感,雁是从北往南飞,而词人的家乡故园也在北方,曾经在北方相识的大雁,如今在南地相逢,暗含着家园沦落、往事难追的深悲巨痛。
菊花已经被摧残得憔悴不堪,狼藉满地,还有哪一朵值得摘取欣赏呢。满地狼藉的菊花,也象征着词人沦落不堪的现实生活,家园沦陷,丈夫亡故,漂泊无依,她的人生,也被推荐得憔悴不堪。她一个人呆在窗边,不知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黄昏之时,又下起了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这般光景,又哪里是一个愁了说得清楚呢?
全词百转千回,极具艺术感染力。
九、《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背景有两层,第一层是北宋南渡,李清照为国家感到耻辱,另一层是丈夫越明诚任建康知府时,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临阵脱逃,李清照为丈夫感到耻辱。
在这样的耻辱感中,李清照超越了一个妻子的身份,甚至超越了一个女子的身份,站在了普通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表达出了自已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全诗字字铿锵,处处透露出丈夫气盖,让男人都为之汗颜。
十、《八咏楼》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首诗写于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此时的李清照,孤苦无依,只好投奔赵明诚的妹婿李擢,居住在金华酒坊巷陈氏第。但这首诗中,没有写个人的孤苦生活,而是以八咏楼为视点,将目光投向令人伤心无限江山。
八咏楼上,有许多前贤诗人为之题诗,留下了千古风流,八咏楼外,便是无限江山,在历史的的洪流中不断变换,留给后人无限的忧愁。“江山留与后人愁”,是对现实中南宋偏安一隅的无限悲痛之感。
金华之地,水路密集,可通江南三千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李清照写金华战略地位的重要,是提醒宋室不要再丧失国土。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李清照非同一般的胸襟,她不是卖弄文字的才女,而心忧天下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