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1 年 4 月 21 日,首届 “北京大学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 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北京大学郝平校长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与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
在 “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 的组织和支持下,经过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学术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严格的选拔评议和管理委员会的审核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杨超教授成为首届获奖学者。
“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 2008 年由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原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捐赠,下设 “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多年来奖励了北大一批在教学岗位和科研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随着规模不断增长,为了充分发挥基金的奖励作用,扩大奖励范围和力度,奖掖更多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20 年基金决定在 “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 基础上,增设全国性科技奖项 “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
国士为名,奖掖后辈
“王选杰出青年学者奖” 由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资助,目的是发扬王选坚持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扶植新秀的高尚情怀,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王选坚持 “科技顶天、市场立地” 的发展战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围绕计算机技术在印刷、新闻出版领域的核心应用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2001 年,中国工程院颁发 “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仅以一票之差位居 “两弹一星” 之后,而列次席。2002 年获得 200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2018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 “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1975 年前后,不少人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领先一大步的情况下,王选的汉字信息压缩和还原方案根本不可能成功。但王选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选择,继续投入更多精力设计完善总体方案,甚至做出了更大的决定:直接跨过当时流行的二代机和三代机,采用激光输出方案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最终形成了被市场广泛采用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
图 | 1988 年 11 月,王选与同事讨论汉字激光照排 IV 型系统技术问题(来源:北京大学)
“当年,我们做研究时,很多人讽刺我们是‘天方夜谭’‘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王选夫人、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教授陈堃銶看来,“敢为人先” 的精神是王选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研究必须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不能像打‘橄榄球’一样,看到热点就一窝蜂冲过去。”
“王选能成功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还有他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对于要成就大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经历极为痛苦、煎熬的时期,这其中可能会有压力、有打击、有挫折、有苦苦的探索甚至是濒临绝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曾表示,“王选顶住了超乎常人的压力,克服了艰难困苦,最终一鸣惊人。”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前所长郭宗明曾表示,“王选精神在传承,王选事业在发展”。“简单来说,王选老师提出的‘顶天立地’,即高科技产业应实现‘顶天立地’模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发展之路。‘顶天’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王选院士生前曾以这样的字句表达长者对后辈的殷切期待,可谓高瞻远瞩,尽展师者大家的胸襟。
王选院士在他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给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曾指出,“这些重大发明的提出者大多为 30 多岁的年轻人,有的仅 20 多岁。”“中国需要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也需要能横扫世界市场的创新的高科技产品,要达到这些目标,一定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给优秀的年轻人成才和建功立业的机会。”
图 | 1991 年,王选指导北大计算机所的年轻人(来源:北京大学)
王选院士在其感人至深的遗言中写道:“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其中足见他对青年学者的期望。而王选青年学者奖也旨在 “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号召”,继承王选遗志,发扬王选精神。
获奖者简介
唐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系副主任、IEEE 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主。研究兴趣包括认知图谱、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和机器学习。目前已经发表论文 300 余篇,被引用 16000 余次,获 ACM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专委会(KDD)的 Test-of-Time Award(十年最佳论文奖)。
同时,唐杰教授还担任 IEEE Transaction on Big Data 和 AI OPEN 主编,以及 WWW 2021、CIKM 2016、WSDM 2015 的 程序委员会主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KDD 杰出贡献奖。
由唐杰教授主持研发的研究者社会网络挖掘系统 AMiner,迄今已经吸引了全球 220 个国家 / 地区 2000 多万用户,并以该研究在 2020 年获得了 ACM SIGKDD 2020 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
从 2006 年起,唐杰教授便开始了 AMiner 系统的研制,当时他还是一个博士生,所有程序只是在一台台式机上运行的 demo。经过了 15 年的打磨,如今 AMiner 平台已经是上百人维护、数十台服务器运行的大型人才咨询、技术分析、学术查询的平台,而唐杰教授也已经成为数据挖掘领域的领军人物。
15 年倾尽心血的研究,也展现了唐杰教授对做研究的态度。此前在接受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采访时他表示:“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就要把这事情做深做透,而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随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逐渐进触及天花板,唐杰教授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有机结合了数据和认知的双轮驱动认知智能。这一技术框架包括了一个大规模知识图谱和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2021 年 3 月 20 日,由唐杰教授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发布了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系统 “悟道 1.0”,该模型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 AI 技术突破,形成超大规模智能模型训练技术体系,训练出包括中文、多模态、认知、蛋白质预测在内的系列模型,勇闯通用智能发展前沿,构建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设施。
唐杰教授介绍,后续 “悟道” 模型将以开放 API(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用户通过申请并经授权后可以基于模型 API 开发各类智能化应用。另外,也会开源模型的社区版本,服务中国 AI 科研发展。
杨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副主任,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从事与超大规模并行计算相关的模型、算法、软件和应用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领域的交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研究成果曾先后获 2012 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6 年美国计算机学会 “戈登・贝尔” 奖 (ACM Gordon Bell Prize)、2016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 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 年 CCF-IEEE CS 青年科学家奖、2018 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9 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先后入选中组部 “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 “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已指导 21 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含联合指导),其中 4 人获国家奖学金、1 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目前主要社会 *** 包括 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编委、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学术 / 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高性能计算与数学软件”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AI 指令集与开发接口” 标准专题组组长等。此外,还担任多个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级项目的技术咨询专家。
参考资料:
https://www.icst.pku.edu.cn/xwgg/xwdt/2020/1328842.htm
http://share.gmw.cn/news/2018-04/28/content_28536416.htm
https://mp.weixin.qq.com/s/g5oocQA_ZbRcfbWS_JN3vw
https://mp.weixin.qq.com/s/rqpXW0bVj144X6C2fjY9tA
https://mp.weixin.qq.com/s/mvqi4S6BPKmobZ2vrmJqTQ
https://mp.weixin.qq.com/s/lsKVS_-aJSFf3shVx_ku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