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澎湃新闻记者 *** 徽 实习生 罗贝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 *** 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新华社 图
这是不少人都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从春分开始,到大寒结束,四时八节之更替,二十四节气的旅程循环往复,年年如是。它交代了祖先的生存经验,反映了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曾经大到国家社稷,小到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跟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相关。从这套农耕文明时代留存下来的体系当中,可以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灿烂,也能看见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怎样饮食起居,耕种劳作,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古人真切地感受四季变化,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动人诗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日,行知读书会以“节气”为题,揭开了新一年新一季“大美东方季”主题活动的序幕。此次读书会邀请到作家王萌萌,带领读者跟随节气走过诗意的旅程。
王萌萌做客行知读书会。
陶渊明《杂诗》中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奔流,岁月荏苒,时间过得太快,怎样能让人们将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加精彩,更有质感?王萌萌以为,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相对满意的答案。
宋代的大文学家朱熹写过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写的应该是春分到谷雨之间,春盛时节,百花盛开的时候。又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应该就是写的小寒到大寒之间。辞藻虽然简单,但却道出最冷时节友人欢聚的浓厚情谊。在古人的字里行间,写尽人间烟火和风土人情,也写尽人们内心的感发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反观当今,我们自幼就会背二十四节气歌,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讲清楚其中的含义?如今的人们,却似乎与这绵延至今的节气文化隔着屏障。整日奔忙却庸庸碌碌,寻寻觅觅却心无所安。王萌萌以为,走进“二十四节气”,向祖先学习,跟随节气生活,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的丰盈。
王萌萌从最近的两个节气讲起。“立春”,曾是古人的春节,华夏自古以农业信国,所谓的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农作的起点就在春节,所以民间的谚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对农业就有标志性的意义。在这以后,民国三年,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在致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的《定四季节假呈》中拟定元旦为春节,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的节庆活动渐渐式微,立春就逐渐转变为了一个普通的节气。
现场
她说到自己童年的时候,八十年代生长在胶东半岛的城市—青岛,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的过年,年味特别足,一旦进了腊月门,全家便开始忙活。做面团、灌香肠、卤熟食、穿新衣、放鞭炮,仪式感十足。那个时候也有足够的机会跟着节气亲近大自然,端午包粽子、夏至做酱面、腊八熬香粥,传统喜庆的滋味十分浓厚。可是近二十年,物质享受,生活消遣的丰盈,却让“年味儿”更淡化,交通愈加便利、科技更加发达,更容易离开故乡的人们,看似比祖先拥有更多选择,更多自由,为何总是迷茫、空虚、孤独?
从节气上来讲,俗语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天地万物、自然众生的变化,成了区分节气的重要的标志。古人的劳作依照节气展开,务农的、经商的、当兵的各司其职。看见什么景象就知道到了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一切都非常简单而明晰;而如今大多数人所缺少的,其实是一种慢得下来,静得下来,专注当下,安于当下的力量。信息化和网络化将许多问题放大,变得更加有戏剧性,社交媒体的短文字和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加剧了时间和感受的碎片化,我们被迫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具体无意识当中,执着、比较、贪婪、焦虑就成了我们的日常。或者这就是我们与古人的最大差别,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痛苦的来源。
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便是后者。每个人都具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人当由自己创造。而在东方,王阳明有着更为开阔的见解,“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和合畅,原无间隔。”心安即乐,人在天地之间,活泼怡然、自由无碍。倘若我们一时之间无法从当下具体的生活中抽离,又被现实的烦恼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困扰,我们就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活在当下每一刻。或许东西方哲人都希望,能以最好的现在去等待最好的未来。
“雨水”,是初春的雨水,灵动而生机勃勃,浪漫缠绵。跟当下这个时节最相契合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的一首,叫做《雨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其实就表示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说天气回暖了,降水量逐渐就增多了,还有一层就是说,在降水形式上,寒冷的时候是下雪,现在慢慢的雪渐渐少了,没了,就开始下雨了,雨就慢慢地变多了。
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这个时候水面冰开始融化了,水獭就开始捕鱼了。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在《易俗》中特别提到了獭祭,有人评论说善用典故的他作诗像獭祭鱼一样,辞藻华丽却生僻;二候鸿雁来,在雨水之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随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季节的更替来迁徙;三候草木萌动,这时候草木随着地中的阳气的上腾,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就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生动。
雨水时节,草木新芽脆嫩,河畔烟柳成阵,园中桃李尽绽,天地之间蕴藏了一个冬季的 *** 与活力都释放出来。因此就有杜牧笔下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眼看春之将至,感受天地之间的 *** 与活力等待着新的生发,意味无穷。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与肌体的对应关系,肝属木,与春气相应。这个时节,食用五谷之芽,能够得到春季的天地之精华,与季节合拍。所以从中医上讲,随着阳气的渐长,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减少睡眠的时间,适量增加一些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同时,也因为阳气的上升,我们的肝火也慢慢旺盛起来,所以需要疏泻释放,要保持心情的安定和舒畅。
不止于此,四季变幻、五行阴阳……二十四节气传承绵延至今两千余载,融合了生活智慧、世俗民情、自然奥秘、人文典故的百科全书和文化遗产。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呢?王萌萌认为,这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必修课。
活动最后,王萌萌建议,现代人只需在奔忙当中寻一点空隙,在喧扰当中觅一方净土,无所谓何时、何地、何境,只需专注于当下,去观察、聆听、躬行、创造,就让我们跟随节气的指引,去诗意地栖居。如此,才能从日常琐碎细微处,在浮生起伏进退时,用最适宜的方式连接祖先留下来的信号。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从节气上来讲,俗语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天地万物、自然众生的变化,成了区分节气的重要的标志。古人的劳作依照节气展开,务农的、经商的、当兵的各司其职。看见什么景象就知道到了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一切都非常简单而明晰;而如今大多数人所缺少的,其实是一种慢得下来,静得下来,专注当下,安于当下的力量。信息化和网络化将许多问题放大,变得更加有戏剧性,社交媒体的短文字和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加剧了时间和感受的碎片化,我们被迫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具体无意识当中,执着、比较、贪婪、焦虑就成了我们的日常。或者这就是我们与古人的最大差别,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痛苦的来源。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便是后者。每个人都具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人当由自己创造。而在东方,王阳明有着更为开阔的见解,“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和合畅,原无间隔。”心安即乐,人在天地之间,活泼怡然、自由无碍。倘若我们一时之间无法从当下具体的生活中抽离,又被现实的烦恼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困扰,我们就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活在当下每一刻。或许东西方哲人都希望,能以最好的现在去等待最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