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创业的历程也可以说成为折腾的过程,趁你年轻的时候不折腾难道要等老了以后再折腾吗?
李 *** ,1940年,李 *** 出生于德州禹城市二十里堡李庄村。幼年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辛酸苦涩,当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妹妹,四口人种着三亩地,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十多岁时,因为交不起一年10斤麦子的学费,李 *** 离开呆了5年的小学校园,辍学回家种地。
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生活困难,不少人背井离乡去逃荒,火车站里天天黑压压地挤着要外出谋生的人。 *** 无奈之下规定乘车不用买票,于是南至南京,北至哈尔滨,国内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这一闯还真闯出些名堂。
细心的李 *** 发现,一双布鞋在南京卖1块2,在泰安可以换10斤粮食,每斤粮食在德州又能卖两块钱。一只玩具指南针在济南卖1毛7,在泰安却可以换3斤粮票,而每斤粮票在济南能卖近3块钱。
只要一倒腾,一双布鞋能挣十几块钱,一只不起眼的小指南针竟也能赚8块多。没过多长时间,李 *** 就挣了不少钱,家里也富裕了,惹人羡慕的大胶皮车有了,农村想都不敢想的缝纫机也有了。
但好景不长,1963年,禹城地区开始了四清运动,李 *** 做小买卖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是重点清除对象。于是李宏章变卖了所有之前的东西,殷实的家底瞬间化为乌有,李 *** 一家心如刀割。
不过李 *** 本人并未气馁,而是想找机会再大干一场。不久,他盯上了卖笤帚的生意。笤帚家家户户都需要,制作简单成本低,并且当地 *** 对卖笤帚这样的小买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干就干,李 *** 花了一周时间向邻居学习扎笤帚,紧接着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地窖,准备夜里偷偷躲进地窖扎笤帚。问题又来了----他没钱买扎笤帚的笤帚苗。
李 *** 狠了狠心,想把家里的口粮卖掉。父母一听死活都不同意。那时一家四口人一年只有400斤口粮,根本不够吃。李 *** 铁了心,没过两天,他一次卖了100斤粮食,买回400斤笤帚苗。从此,李 *** 白天给生产队干活,晚上抽空偷偷扎笤帚,接着隔三五天向队里请一天假,悄悄地担着一担笤帚,走十来里路到禹城集上叫卖。
他还记得第一次卖笤帚,50把笤帚一天都卖完了,拿着挣下的钱,他兴冲冲地买了10斤小麦回家。好的时候,李 *** 一次卖近100把笤帚,少的时候也能卖一二十把,一把笤帚卖一毛五,除去成本能挣7分钱。一个月下来,他竟能挣个七八块钱。“那时候一月挣七八块钱,在农村可不得了啊。”李 *** 说。
时间一长,李 *** 不再满足禹城的小市场,而是盯上了济南的大市场。逐渐在济南也有了市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李 *** 承包了李庄笤帚厂,并于1984年在济南白马山附近买了片厂房,做起了其他五金土产生意,这时李 *** 的身家已经过千万。
下定了决心就去做,不做又怎么直到自己会不会成功呢?
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