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01、倪匡——写作
《今夜不设防》最后一期,没有请嘉宾。
取而代之的是,香江三大名嘴黄霑、倪匡、蔡澜的互访闲聊。
由于之前的访谈中,倪匡总喜欢抢话,所以这次大家决定,一定要先让倪匡聊个够。
“倪匡,你当初怎么会入行写东西呢?”黄霑一上来便问道。
每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倪匡的回答总是出奇的一致:
“我没有其他本事的!”
倪匡称,自己初到香港时,七十二行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六行。
做杂工,担泥,修马路,几乎什么都做过。
“你还修过马路吗?”黄霑完全不敢相信。
倪匡满脸不屑道,
“全香港的马路我都修过。因为修马路的工资高啊,一天有八块钱。
其他工作只有三块六,还要被工头克扣。”
倪匡回忆称,自己初到香港时,在荃湾那边,四十几个人住在一起。
大家都是从大陆来的,很抱团,一起工作一起吃饭。
比如今天工头来,只要二十二个人,这二十二个人就去工作。
其他人没地方去,只好留在原地。
等到晚上,这二十二个人拿钱回来,再一起去吃饭。
有时候钱不够吃饭,就分了去喝咖啡。
“喝咖啡怎么喝得饱?”蔡澜问道。
“有糖呀!”倪匡笑眯眯称
“糖不要钱的,当然拼命下了。我到现在喝咖啡,还是会下很多块方糖的。”
倪匡的第一篇投稿,就是在这时候写的。
当时倪匡没有被挑去开工,只好待在原地,等其他人回来拿钱吃饭。
闲的时候,就看报纸。
报纸副刊上有篇万言小说,每周更新一次。
倪匡边看边说,
“这种东西,我也会写。”
没有人相信,倪匡就花了两个下午写给他们看。
这也是倪匡的第一篇小说,讲述地主子女遭遇的《活埋》。
倪匡写完,选了家最保守的报纸《工商日报》投稿。
几天后,编剧找到倪匡,说可以用他的稿,稿费是九十块钱。
讲到此处,倪匡再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眉飞色舞道:
“我真的笑傻了!我两个下午写出来就有九十块稿费,太划算了。
那可是两块九毛钱就能吃四碗叉烧饭的年代啊!”
尝到甜头后,倪匡开始四处投稿,影评、杂文什么都写。
倪匡自负称,说也奇怪,在我记忆中,真的没有被人退过稿。
在给《真报》投杂文时,并没有稿费。
他们说报馆太小,付不出钱来。倪匡毫不介意,反正闲着,权当练笔。
后来投得多了,报馆过意不去。就让倪匡去报馆帮忙,当副编辑助理。
“哈哈哈,副编辑助理?!”黄霑大笑道。
倪匡一脸满足道:
“月工资给一百三十块呢,分两期给,我又笑了三天。”
(倪匡早期的辛酸,黄霑和蔡澜自然是体会不到的)
“接着呢?接着呢?”已听上瘾的黄霑,迫不及待得追问道。
倪匡称,之后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写稿了。
突然之间,有个武侠小说名家在《真报》断稿了,报馆让我续写。
“哪个武侠小说名家?讲出来啦!”黄霑好奇道。
倪匡顿了顿,讲道,
“司马翎嘛!他写的小说很好,只不过当时断稿了。”
就这样,倪匡替司马翎写了一个星期。
司马翎回来一看,发现小说和自己的构思出入很大,干脆不写了。
倪匡只好写完了那篇小说,结果却大受好评。
此后,《真报》给倪匡开了一个专栏,专门写武侠小说。
《真报》对倪匡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跳板。
正是这段经历,让倪匡获得了工作近三十年的老东家《明报》的赏识,自此扬名中外。
“那时你的笔名还不叫倪匡吧?”黄霑好奇道。
“是倪匡!写武侠小说时已叫倪匡。”倪匡答道。
“是吗?你不是有个笔名叫岳川吗?”
“岳川是以后的了。”
倪匡创作力十分旺盛,笔名也取过不少。
“岳川”的由来,是因为倪匡在《明报》同时连载两篇武侠小说。
所以一定要取两个不同的笔名才行。
期间,倪匡还在《真报》写杂文,“衣其”和“沙翁”是其写杂文时的笔名。
听到此处,黄霑感叹道:
“衣其我看过!火爆的不得了!名气火过沙翁!”
当然,倪匡的笔名还远不止于此。
“阿木”、“魏力”、“倪裳”、“九缸居士”…都是倪匡用过的笔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还要属:卫斯理。
当时,倪匡在《明报》已连载两篇武侠小说,要连载第三篇,所以还要取一个笔名。
“卫斯理”也由此而来。
(江湖传言,倪匡最高记录:每天有十二篇连载小说,四五个专栏)
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最初的定位是“现代武侠”。
1963年,在倪匡动笔前,《明报》还特意为其做了广告:
“卫斯理先生是一个足迹踏遍全球的旅行家,又是一个深精武术的名家。
本报请卫先生所撰的小说,熔武侠、言情、探险小说之优点于一炉。
情节曲折紧张, *** 叠起,描写爱情之细腻,故事之新奇,保证为香港报章上所从来未见…”
不过,倪匡在写了两篇后,发现读者反应一般,远没有自己的武侠火爆。
所以,在第三篇时,倪匡建议转为幻想小说。
“什么叫幻想小说?”金庸问倪匡。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天马行空,毫无规章可循。”
金庸听后,竟然同意了。
据倪匡讲,转为幻想小说后,依旧不温不火。
一直到10年前(1980年),才开始被大众接受。
“所以我有时候很自负,我走在时代前沿好多,差不多领先二十年。”倪匡缓缓道。
说起“卫斯理”的由来,倪匡称,自己取名的本事很差。
当时,恰巧坐巴士经过大坑道,沿途有个村子叫:“卫斯理”。
所以,干脆将自己的笔名取名“卫斯理”了。
当然,在倪匡眼中,卫斯理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保卫道理”的意思。
02、蔡澜——电影
“蔡先生有一句话,说我们三个人山水相投。”黄霑介绍道:
“倪匡今天已经讲得够多了,现在该你了,蔡澜,你怎么会进电影行的呢?!”
蔡澜初时兴致不高,可能是没有美女嘉宾的缘故。
“很自然就入行了。我不喜欢讲回以前的事的…”蔡澜在一旁有气无力道。
“不喜欢讲也要讲了,因为观众有兴趣知道啊!”倪匡插话道。
黄霑不愧是主持大佬,开始了循序善诱的套路,直接问道:
“你怎么会去日本读书呢?你留学日本八年的嘛!”
蔡澜见躲避不过,扭捏说道,
小时候,我妈喜欢喝酒,我也喝酒。
我小时候学得是画画那些,最想去的地方是法国,我喜欢去那个地方画画。
(原来蔡澜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
但是母亲不同意我去法国,在她眼里,法国人个个是酒鬼。
于是,去了日本。
“她不知道,其实日本人也喜欢喝酒的”蔡澜无奈道。
众人听后大笑。
说回入行电影的经历,蔡澜称,
自己很小时候就喜欢看电影,因为父亲的关系。
“我父亲是电影院的经理来的,我的家就住在一家电影院的三楼。”
“直接住在电影院里了”黄霑大笑道:
“那你不做电影都很难的。”
蔡澜称自己的父亲是电影院的经理,实在是太过谦虚了。
蔡澜之父蔡文玄,字石门。实为邵氏公司最大的元老。
当时,邵氏由上海出发,企图遍布整个东南亚。
老二邵邨人进香港,老三邵仁枚入南洋,也就是现在的新加坡。
邵仁枚到新加坡后,开始只是拿着皮包机到处放映电影。
后来租到戏院,急需帮手,便从上海调来了两个人,
一位是邵氏家族的六弟,也就是邵逸夫。
另一位就是蔡澜之父,蔡文玄。
可想而知,蔡澜的父亲在邵氏的资历有多老。
难怪连大导演李翰祥都称,
蔡澜的父亲是邵氏除三老板和六老板这对兄弟以外的,最大话事人。
黄霑想必也知道此节,故意问道:
“有一个江湖传说,现在要跟你证实一下,
据说邵逸夫帮过你去日本留学,有没有这回事?”
“也不是”蔡澜缓缓道:
“开始是家里人让我去,去了以后我就半工读。
当时我又打邵氏的工,是邵氏驻日本的代表。
就是这样子啊!我的生命很普通的,没有那么曲折。”
蔡澜似乎并不愿多讲往事,也不喜欢谈邵氏。
可能蔡澜和邵氏之间有过一些不为人知的不愉快的事。
不然,蔡澜也不会在离开邵氏后,直接去了邵氏的死对头嘉禾,去当制片了。
倪匡见蔡澜兴致不高,特意讲了蔡澜一段笑话。
话说蔡澜曾替邵氏去日本谈判,期间,蔡澜装作不懂日语,故意带了翻译去。
谈判时,翻译全程跟翻。
等到快结束时,蔡澜给翻译使眼色,让其去厕所。
翻译走后,那几个日本代表以为蔡澜听不懂日语,便大胆探讨战略。
结果,说的悄悄话都被蔡澜听得正着。
黄霑一心想让蔡澜多聊一些,又问道:
“你监制了这么多电影,最喜欢哪一部?”
“没有哪一部,下一部咯!”蔡澜依旧兴致不大。
“导演呢?你最喜欢哪个导演?”
“下一个导演咯”蔡澜继续道:
“这些话题都好闷的,不喜欢电影的人,听我们聊这些感觉太专业了。”
“女明星呢?!”黄霑大声的斩钉截铁得问道。
“下一个咯”
黄霑无奈之极,最后缓缓道:
“那你有没有后悔进入电影行业?”
“没有后悔,每一分钟我都中意,都很享受”
倪匡插话道:
“我也不后悔的,我很中意写作的,很中意很中意”
蔡澜见此,知道机会来了,赶忙对黄霑讲道:
“你呢?”
03、黄霑——填词
讲回自己,黄霑称,自己也很喜欢写作的。
除“黄霑”以外,自己还有另外一个笔名叫“亦芹”。
有些人知道后,会说又叫“黄霑”又叫“亦芹”,这不是在说自己是曹雪芹吗?
“中国有两霑嘛,一个曹霑,一个黄霑”倪匡在一旁起哄道。
(曹雪芹原名曹霑,号雪芹)
“不是的”黄霑解释称:
“是我有一个叫芹的二姐的缘故。
她曾经是广东一个学校的校长,现在已经退休了,每月拿160块人民币退休金。
我之前去看她,很威风的,很多高干都曾是她的学生。”
说到自己写歌,黄霑称,自己很中意写歌的。
但有一件事很痛苦。
本来写歌只是嗜好来的,很开心。
后来,由嗜好变成工作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因为将之视为工作的话,你就要不停的进步,对自己的作品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
这样一来,就变得不是很快乐了。
黄霑回忆道,
自己第一次做配乐,是在又一村花圃街,
给胡枫和萧芳芳主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做音乐。
那是自己第一次指挥乐队,玩自己写的歌,感觉非常开心。
当时酬金有2000块,我却花费了1950块请乐队。
一部电影写了九首歌,最后算下来,只赚了50块钱。
但是很开心。
我直接躺在地毯上,听乐队演奏,感觉很舒服,很满足。
由回忆返回现实,黄霑称,
自己现在写歌赚的钱,当然不止这个数了。
但是写完录完,一演奏,却发现,这个也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
快乐感少了很多。
“很多年之前,我还不怎么认识他的时候,
他就已被封为粤语流行曲之父。”倪匡指着黄霑向蔡澜称赞道。
“多谢你,倪匡”
黄霑边戴墨镜,边脱西服解领带,边对倪匡讲。
倪匡意犹未尽,继续道,
粤语流行曲是从他《问我》这首歌开始的,到现在这首歌仍是经典。
用方言能把一首歌的歌词,填得那么有文化,
到现在为止,也只有《问我》一首。
此时黄霑已整理就绪,袖口已挽好,领口上的扣子已解开,人也坐到了地上。
“说起《问我》呢,是有个故事的”黄霑开口了。
当时是亚视的前身“丽的电视”的音乐主任黎小田先生,
写了一首歌,用作电影《跳灰》的主题曲。
找我写歌词,我写了四份歌词都不喜欢,被人骂得很惨,都丢掉了,
交货时间要到了,又有这么多人骂我,怎么办呢?于是: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
问我悲哭声有几多
我如何能够
一一去数清楚
问我点解会高兴
究竟点解要苦楚
我笑住回答
讲一声 我系我
面对世界一切
那怕会如何
全心去承受结果
就算我有百般对
或者千般错
全心保存真的我
愿我一生去到终结
无论历尽几许风波
我仍然 我仍然
能够讲一声
我系我
(此为黄霑现场即兴演唱歌词,和原版歌词有出入)
黄霑继续道,黎小田看到后,很喜欢。
他当时在丽的电视主持《家燕与小田》,就现场唱了出来。我都不知道。
第二天,华娃(黄霑的第一任妻子,当时已分居)打电话来,问黄霑,
“昨晚黎小田唱的那首歌是不是你写的?”
“什么歌啊,我没看那个节目。”
“就问什么问什么那首”
“是啊!是啊!”
讲道此处,黄霑颇为自豪,向倪匡、蔡澜解释称,
当时黎小田在节目中,并没有提到我。
但她却能猜到是我。
她说,全香港我认识的填词人,没几个能写得出这样的歌词。
也只有你这个衰仔了。
(不得不说,最了解黄霑的还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黄霑轻叹一口气,忽又反问倪匡
“你真的很中意我的《问我》啊”
“很中意很中意,无论词还是曲,都很中意,
我觉得这首歌是经典歌,几百年后仍会流行。”倪匡答道。
黄霑调侃称,那你先让你的儿子倪震学会唱再说。
倪匡又一次激动道:
“自从这首歌之后,粤语歌才开始流行的,本来粤语歌已经消失了。”
这时,黄霑谦虚起来,缓缓道:
“不能这样讲,许冠杰有几首也挺好的。”
“继续讲你自己啊,《问我》以后,怎么开广告公司了?”倪匡也变得好奇起来。
黄霑称,写《问我》的时候,已经在开广告公司了。
当时,我跟林燕妮各出两万港币。
“才两万块,就能卖给别人几千万啊?!这么好赚得吗?”倪匡惊讶道。
(指1986年,黄霑的“黄与林”广告公司被盛世收购)
“我们当时挨得很辛苦啊”
“大佬,才十年八年而已嘛!”
黄霑回忆称,广告公司前几个月一个客户都没有的,
直到第七个月,才接到一笔大单。
“是一款很老牌子的白兰地。”黄霑笑称
(这里指轩尼诗。轩尼诗经典广告词:“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便是黄霑写于此时)
在三人的嬉笑声中,节目也到了尾声。
虽然这期没有请大咖嘉宾,但这三人,哪一位又不是真正的大咖!
三人所处行业虽不同,背后的故事却都精彩纷呈。
你更喜欢谁多一些呢?
往期精彩:倪匡早年的逃亡之路,大雪之夜骑马狂奔,倪匡:今天做梦都会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