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迪斯尼乐园有这样的规定:扮演卡通角色的工作人员不能在客人面前摘下头套。
所以我们可以在新闻上看到他们的工作人员即使中暑到趴下、被无礼的客人拉拽跌倒,也要死守这条规定,守护每一位客人的童心。
多暖心的设定呀,不过迪斯尼的一部成人动画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毫不客气地撕破了现实,告诉我们人间不只有美好。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小熊维尼吧,他和跳跳虎、驴子屹耳、兔子瑞比、袋鼠小豆等小伙伴一起生活在一个叫做百亩森林的地方。
他们有个共同的人类好朋友——克里斯托弗·罗宾,他是个热心活泼的小男孩,乐于给小动物们解决一切问题,伙伴们总是说:罗宾总会有办法的。
小熊维尼系列初登场于1966年,这么多年来,罗宾也和其他角色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成为了不用长大、不用离开森林乌托邦的存在。
但是去年迪斯尼的一部电影却打破了这个小男孩宛如彼得潘一样的童话世界,用残酷黑暗的手腕把他拽进了一个狼狈不堪、充满中年危机的社畜人生——
《克里斯托弗·罗宾》
Christopher Robin
这部2018年的《克里斯托弗·罗宾》常常因为名字和2017年的《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被搞混。
后者是讲维尼的原作者米尔恩和儿子的亲情故事,而前者则要残酷得多:电影一开头少年罗宾就不得不离开百亩森林,回到现实世界。失去父母、紧接着被扭送进寄宿学校。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就像你我的循规蹈矩之路。
一晃几十载春秋,罗宾在一家行李箱公司当效率经理,少年意气荡然无存,只剩下中年危机和看不到出口的压抑人生。
周末永远在加班,疏于陪伴引起妻女不满;老板的儿子天天给他脸色,20%的成本节约指标张口就来,还偏偏是个败事有余的草包。
每当男主试图沟通的时候,这位小老板就开始梦想三联了:你有梦想吗?实现梦想是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听听,多像发不出工资时老板和你的对话啊。
童年的梦想连同小时候的画作一起被锁在铁箱子里,再也没有打开过。焦头烂额的罗宾在这个周末一如往昔的被突如其来的工作计划压榨。
不能遵守和女儿去森林郊游的诺言,他说不上是愧疚还是无奈,生活如同被他摔碎的蜂蜜罐,糟糕透顶;
就在这时,小熊维尼却顺着树洞意外地来到伦敦,面对儿时的伙伴,男主没有重逢的感动,却只有不耐烦……
1
中年罗宾:对功利现实的映照
如果抛开背景来看这个中年男人,绝对是不讨喜的:
面对上司裁员的无理要求:明知道自己那些同事是从战后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不能失去赖以糊口的工资,却还是选择对上司的提议妥协。
面对被自己冷落的妻子:明知道对方多年来为自己诸多付出,即使只是一句对自己的关心,却也要呵斥她“哪壶不开提哪壶”。
面对女儿的殷切期盼:明知道女儿勤奋努力地学完所有推荐书目,就是为了父亲睡前给她念童话书,却以“为了你的学习”之名念起了枯燥的历史书。
甚至还枉顾女儿的意愿,要将她送去寄宿学校——只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在寄宿学校长大了,就希望女儿也去早点吃苦,面对现实人生。
这种“我吃过的苦,下一代也要吃一下才好”的封建教条思想,真的完全看不出是百亩森林里那个充满灵气的少年罗宾会说的话。
冷冰冰的现实之下,少年最终也变成了利己主义者,不再快乐,甚至让女儿的童年也禁锢在一个叫做“优秀”的牢笼里。
2
百亩森林:囿于危机的脑内幻想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残酷呢,因为他不亚于在迪斯尼乐园摘下卡通角色的头套一样——它用各种细节告诉你,百亩森林和小熊维尼可能根本不存在!
百亩森林是个始终天晴的地方,但是就在男主选择加班而不陪家人的那天,百亩森林第一次出现了阴天大雾,且维尼也找不到他的小伙伴们了。
男主丧失童心就会影响森林的天气,男主丢失本心也会使得维尼丢失伙伴,以上种种迹象其实都在暗示,这个百亩森林,很可能只是存在于男主脑内的幻想。
而连接森林的树洞更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兔子洞,能够直接把维尼送到男主的家门口,但是男主会长大,维尼却不会,面对这个自己的“童年映射”,男主的反应却只有市侩嘴脸。
▲见到维尼,男主一开始是搪塞敷衍
▲后来直接不耐烦上升到厌烦
▲最后直接大呼小叫,厉声斥责
不得不说,这段成年男主对维尼的态度实在是太毁童年了,要知道童年时期的罗宾可是个温柔的小暖男啊!
百亩森林既然可能是男主的脑内幻想,那么小熊维尼也可能是幻想中童年男主的替身,如此说来,成年男主对维尼的言语伤害其实也正如刀剐曾经的自己。
动画原作中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就是红色气球,童年的罗宾总是拿着气球。然而在电影中,男主则称气球“不见了也不要紧,已经不需要了”。
红色气球可以代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信念、梦想、情感等,而在男主这里,代表工作的公文包却“比气球重要”。
3
女儿马德琳:童话的延续与希望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个电影真是令人郁闷极了,但是真就这么绝望下去了吗?其实希望还是有的,这个给我们看到美好未来的就是男主的女儿马德琳。
马德琳是个极其聪慧的小姑娘,但是在精英教育下长大的她,着实是太令人心疼了。
即使去森林玩也不忘写作业,当妈妈告诉她可以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她的反应竟然是“要比别的小孩玩的更努力更好”。
从小生活在竞争压力之下,这种不合年龄的“成熟”和“懂事”真是太悲哀了。
而当妈妈说玩耍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时,这个“优秀”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才是开心。在变成优秀的人之前,不是应该先变成一个快乐的人吗?
当我们被生活裹挟,被现行的价值观绑架,我们都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但是我们丢掉的却是最重要的快乐。
好在女儿并没有复刻她爸爸的老路,她选择了和维尼以及一帮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她帮助他们坐火车、送文件,在车厢里喝下午茶,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女儿接替父亲成为了森林里的热心人类,这大概也是迪斯尼电影屡试不爽的套路吧:童心其实不会湮灭,只会代代传承下去。
至于女儿长大后会变成像父亲一样无聊的大人吗?我想可能不会,因为她是从始至终都努力去夺回父亲笑容的孩子啊。
《克里斯托弗·罗宾》确实是一部值得看的高分电影,也确实不适合小孩子看,因为会过早的碾碎他们心中的童话世界。
而成年人则更值得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自己是否已经按照社会期待的那样,成长为面目可憎的大人了?
电影有这样一段对话,罗宾离开森林后,维尼和小伙伴们每天都在想念他,而长大后的罗宾却说自己30年间都未曾想过他们。
明明小时候的罗宾曾经信誓旦旦向维尼承诺“绝对不会忘记你,一直到一百岁都不会忘记”……真的太残忍了。
成人的世界自有他的法则,生活的重担下每个人都过得无可奈何。我们像罗宾,屈服于现实生活,而我们又不是罗宾,毕竟不会有一只小熊跑来支持你,提醒你不忘初心。
除了童心与梦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我们总想着解决了当前的烦恼再去关心身边人,而真正重要的东西却被我们抛之脑后。
烦恼永远解决不完,只要还活着烦恼就会接连不断,而很多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小段路。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和曾经的一位挚友见过此生最后一面而不自知,那句告别,那声珍重,永远都没法说出口了,有些话是不能推迟讲的。
我们此生会有遗憾,只是别让所有的遗憾都变成后悔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