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上上周末,波叔看了一场超爽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整个剧场的观众冲向舞台,简直就像大型音乐节一样疯狂。
而两位男主角的巅峰对决,简直是全场 *** !嫉妒、仇恨,整个身心都炸裂了。
剧的主角,音乐史上不世出的天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这个名字,我们音乐课本上见过,历史课本上也见过,在歌剧院也见过,甚至连广告上也能见到。
但小 *** 们可能不知道,当年baby莫扎特出生受洗时,他名字是好长好长好长好长的一串——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其中「Theophilus」是有「天主之爱」的意思。
莫扎特就是抱着天主之爱出生的上帝的宠儿。
3岁时,他那位当宫廷乐师的爹,教女儿也就是莫扎特的姐姐弹练习曲,莫扎特在旁边玩泥巴。姐姐老是弹不好,小正太莫扎特就爬上琴凳,用脏兮兮胖乎乎的小爪子,噼里啪啦完整地弹了出来。小莫扎特从此展露出奇特的音乐才能,拥有绝对的音准和超常的记忆力,过耳不忘;
5岁,爸爸带小莫扎特和姐姐进宫,给奥地利女大公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娅·特雷西娅表演两个小屁孩的四手联弹。小莫扎特各种花式炫技:蒙上眼睛弹、大人给主题即兴作曲弹出来。
女大公看得好开心,抱着小正太问他要什么奖励。小正太从女大公怀里挣脱出来,冲着女大公7岁的小女儿玛丽……一个啵。
波叔顺便提一句,这位玛丽,后来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六,对,就是那个作了一辈子,在法国大革命里跟老公一起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王后。
没想到吧,初吻是被小弟弟莫扎特夺取的……
6岁,开始作曲,创作出三首小步舞曲;
11岁,写出第一部歌剧;
13岁,被大主教任命为乐队首席......
这是人类音乐史上最没有争议的天才!
呃,下面一句,资深 *** 们都知道:天才总是命运多舛。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被带回了天堂。
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在穷困潦倒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莫扎特的一生,是由一堆小谜团组成的一个大谜团。其中最神秘的一坨,莫过于他的死亡。
1984年,电影《莫扎特传》的电影火了,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效、最佳服装、最佳化妆八项大奖。你说说,什么都是最佳,这片子还有缺点吗?
在这部电影里,拿了最佳剧本奖的编剧采用了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个莫扎特的死因:被谋杀致死。
头号嫌疑犯就是莫扎特的同代人、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
萨列里这个名字,不爱好古典音乐的小 *** 可能不太熟。但是他教过的学生,你们肯定都听说过: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其中贝多芬跟他的关系最为亲密。
在没有遇到莫扎特之前,萨列里也是一枚不讲道理的的音乐天才——
24岁,担任意大利歌剧院首席作曲家和乐队队长;38岁,担任宫廷乐队队长。
要知道,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可供大众消费之前,搞艺术的、搞音乐的,都是给皇室和教会打工的。
贵族们是雇主,给钱支持艺术家搞搞创作,以彰显自己的艺术品味。
在20岁之前,莫扎特便是在教会当乐队首席,给萨尔茨堡大主教打工。
从小被众星捧月娇惯大的莫扎特,不甘受制于这种体制的束缚。他辞了教会的工作,以独立作曲家的身份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放到今天的中国,就是一枚北漂音乐人。但在当时,莫扎特是第一位挣脱贵族和教会雇佣、拥抱市场的作曲家。
电影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萨列里第一次见到个子只有1米63的年轻人,就被深深震撼了。
看着这个小矮子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不停地摇头晃脑,在场所有人都被他的音乐吸走了灵魂。
萨列里毫不吝啬地赞美:
他的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美。这是我前所未有的音乐,我似乎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早已在维也纳功成名就的的萨列里被莫扎特的才华折服了,主动向自己的领导和老板、当时的奥地利大公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大公的儿子)推荐了莫扎特,希望能把莫扎特招进来当宫廷乐师。
萨列里万分高兴——我终于可以跟天才共事了!
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萨列里连夜写了一首欢迎曲。
没想到,这首欢迎曲,却让萨列里丢尽面子。
欢迎仪式上,大公和其他大臣都出席了。看起来吊儿郎当的莫扎特,只听了一遍欢迎曲,马上完整无缺地弹出来。
弹就弹了,更让萨列里觉得难堪的是,莫扎特还当场指出了曲子的缺点。
那种感觉,小 *** 应该可以理解吧?
人家花了一个晚上才写出来,你就这样在短短半分钟之内全部弹奏出来,而且修改得比我好那么多。嗯,如果还不好理解的话,就想想波叔每天那么辛苦写出文章来,可总有坏人在里面挑错别字……
后来,萨列里喜欢的女人,也被这个初来乍到的天才莫扎特吸引去了,整天为他争风吃醋。
那个怪物夺走了我的宝贝。我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年轻人的恨意,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残暴的想法。凭什么你一来到就抢走了我的光环?
凭什么上帝只宠爱你,而我却只能成为上帝的弃儿?
凭什么你能不费吹灰之力,却写出比我好这么多的音乐?
这些问题像毒蛇一样每天吞噬萨列里的灵魂。
当初的欣赏、羡慕,在他身上变成了自卑,继续慢慢发酵成嫉妒,最后演变成恨。
面对那种「上帝赐予的天赋」,甚至开始怀疑自身努力的价值。
当恨意冲破了头脑,便是疯狂的报复。
刚开始,他每天都在祈祷,让上帝早日把莫扎特带走,「这样是为了他好,也是为了我好」。
他开始在大公身边吹耳边风,各种diss莫扎特,说他音乐虽好但是人品很烂,曾经跟跟陌生女孩乱 *** 啪,可不能让他成为公主的音乐老师。
大公被成功洗脑,开始架空莫扎特的工作。
重要的歌剧也不让莫扎特写,大Party的音乐也不找莫扎特做,还把莫扎特的作品送到委员会参加审查,要审查通过后才能有工作的机会。
年轻气盛的莫扎特可不能接受,他认为:审查员们都是音乐 *** ,把自己的音乐交给他们审,这不是笑话吗?
莫扎特赌气离开了宫廷,傲娇地想:宫里的人一定会回来找我的。
然而并没有。
莫扎特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喜欢 *** 和各种狂欢,赚得多也花得多。他每天戴着各种颜色的假发,穿华丽光艳的外套,参加上各类豪华party狂欢。
很快,莫扎特欠了一 *** 债。
迫于无奈,莫扎特回去找「知心老伙伴」萨列里,向萨列里借钱,求他去大公面前说点好话,重新给莫扎特安排工作。
萨列里咚咚咚咚地拍胸脯:老兄弟我一定会帮你一把的!
怎么帮?
他为莫扎特家请了一名女佣,实际上是安插了间谍,专门监视莫扎特的行动。
莫扎特在忙什么,接了谁的活,最近在写什么曲子,全都被萨列里知道得一清二楚。
他甚至在莫扎特夫妇都外出时,偷偷潜入他们家,翻看莫扎特的乐谱。
看到莫扎特的原稿,萨列里心情那个复杂啊。
又欣赏,又自卑,又嫉妒。
复杂的情绪把他拉近了痛苦的境地,他只想尽快毁掉这种美好。
通过间谍,萨列里知道莫扎特在准备一部大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指望这部歌剧一旦写成,就能赚很多钱,还清之前欠下的债。
萨列里坚决阻止这天的到来。
萨列里偷看了莫扎特的草稿,抓住了草稿中的两个痛脚,开始向大公打小报告——
第一,这部歌剧,您老人家早就说过不得体,不能在维也纳上演;
第二,您也说过,歌剧院不得出现芭蕾舞,而这部歌剧有一整章,几乎都是芭蕾舞。
在萨列里和几位大臣的干预下,这部歌剧的舞蹈部分,基本上被全部删除,而被删掉的这些内容,都是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精彩的话剧,最终只演了九场。
莫扎特并没能凭借这部歌剧赚到大钱。然后,莫扎特的孩子出生了,一家人经常入不敷出,弹尽粮绝。
雪上加霜的是,莫扎特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是莫扎特的音乐领路人。莫扎特逃离体制,自己维也纳漂的时候,老父亲跟所有北漂音乐人的父亲一样,坚决反对。但莫扎特一意孤行,决绝离家出走。父亲去世时,莫扎特没能在他的身边,父亲生前的愿望,莫扎特也没能满足。
在莫扎特心中,一直怀着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而这个软肋,被萨列里抓住了,他想出一个歹毒的计划:摧毁莫扎特的精神,从而毁掉他的整个生命。
我终于找到了战胜上帝的方法,父亲是莫扎特的软肋,这下好了,我必须让他死去。一个神秘的高个子男人敲响了莫扎特的家门,给他指明了一条赚钱的活儿——写一首悼念亡灵的《安魂曲》:
如果你愿意创作这首弥撒曲,那就应该说明最快能在何时完成,完成之后酬劳一定不会亏待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不得以任何方式去调查是谁委托你创作这首乐曲的。在莫扎特还有从父亲去世的阴霾中走出来的时候,每次提起笔创作安魂曲,心就会揪着痛。
莫扎特只能靠抽烟、酗酒来缓解自己的痛苦。每天他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一直写写写,写到后来,已经开始神志昏迷,说话开始语无伦次。
不仅是妻子,就连莫扎特自己,也开始觉得自己不对劲:
我快要被工作杀死了。这首曲子迟迟没有写完,每当莫扎特痛苦时,黑衣人都会准时敲响他的家门, *** 碾压已经崩溃的精神。
最终毁掉莫扎特的夜晚终于来临。
萨列里编了一个谎言,对躺在病床上的莫扎特说,黑衣人刚才又来了,说如果你能在明晚之前把曲子写出来,那你就能多拿到100元的酬劳。
明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莫扎特还是咬咬牙,决定通宵也要写完。
莫扎特躺在床上口述,萨列里负责记录。
莫扎特的声音越来越虚弱,而萨列里心里越来越兴奋。
身心饱受折磨的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凌晨,在穷困潦倒中,撒手人寰,终年35岁。
这是电影《莫扎特传》讲的故事。
然而,历史上向莫扎特约《安魂曲》的另有其人,不是萨列里干的。
一位名叫弗兰茨·冯·瓦尔泽格的爵士,喜欢附庸风雅,有钱任性经常花钱向地位低下的穷音乐家买作品,然后在作者的位置署上自己的名字。瓦尔泽格爵士的妻子去世后,他向莫扎特约了《安魂曲》,一来悼念亡妻,二来让这种悼念显得特别有格调。
然后这段故事被嫁接在萨列里身上。
当年莫扎特去世后,「莫扎特是被萨列里毒死的」的传言就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
晚年的萨列里身患阿尔兹海默病,深受传言之苦,一度在神志恍惚时高呼「莫扎特就是我杀的!」。
1824年5月23日,萨列里企图割喉自杀不久,作曲家Calisto Bassi在维也纳全城派发自己创作的长诗《贝多芬欢乐颂之四行诗》,第一次公开提出莫扎特是萨列里毒死的。尽管警察在当天就收缴了大部分传单,但这一传言已经传播开来。
当时,看护萨列里的两位护士,向公众证明萨列里喊出这句话时,神智已经不清醒。可是,大家还是喜欢阴谋论的版本,传言甚至扩大到奥地利国外。
1831年,俄罗斯文学家普希金,根据这个传言创作了戏剧《莫扎特和萨列里》,66年后又被改编成同名歌剧,再到1984年《莫扎特传》电影的上映,通过各个时代的文学媒介如病毒般地流传,根本停不下来。
事实上,萨列里谋害莫扎特的版本,只是众多关于莫扎特的死因猜测中的一个。
至今莫扎特的死因,依然是一个谜团,没有定论。
有说法指,莫扎特是死于尿毒症;有人说,莫扎特是因为风湿热而死;还有人说,莫扎特很可能是吃了未煮熟的生猪肉感染病毒身亡。
甚至,现在位于维也纳圣马克思莫扎特公墓区下埋葬的遗骸,是否是莫扎特本人,都没有办法得到确认。
莫扎特的墓碑
2015年,人们最新发现了一部由莫扎特和萨列里共同创作的4分钟合唱乐谱《奥菲莉亚的康复礼赞》,他们也有过合作的时候。
被发现的乐谱
虽然在剧中,萨列里因为嫉妒杀死了莫扎特,但事实的真相,只有萨列里本人知晓。
但波叔宁愿相信,萨列里最终控制住了嫉妒的蔓延,或许他明白——
不受节制的嫉妒心,只会让人产生疯狂的报复行为,毁掉的只会是自己。
别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有天赋,肯定会让我们感到压力。
承认跟优秀的人人有差距,这是成熟的表现。
好的嫉妒,眼光停留在自己身上,想的是让自己跟对方一样好。
坏的嫉妒,眼光钉在别人身上,想的是让对方跟自己一样差。
眼中看到的是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此设定目标,追赶差距,适度的嫉妒,会为我们的进步提供动力。
与其费尽心思搞垮对手,不如努力提升自身技能,成为一颗真正出类拔萃的耀目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