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解)

1.工艺流程

2 复测分坑

施工前,应在桩位附近不影响作业且又便于保护的地方设立施工测量辅助桩,其数量一般为四个,或在顺、横线路前后左右各设一个,或顺、横线路的45°线上多设一个。辅助桩位为恢复中心桩的基准,一般也用作分坑找正的基准,必须准确,且应以草图标明辅助桩的方向、距离、高程等。

2.1 直线塔基础的分坑

直线桩复测方法可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测定中心桩位是否正确,直线方向用“两点间定线方法”校核。由于线路主要跨越有果树、杂树、棚、砖瓦房等,故给测量过程中的透视带来障碍,建议采用高脚架或采用三角形、矩形法,但要严格控制精度。

如下图2所示,x为基础根开,a为坑口半径,O为铁塔的中心,分坑前应先分别算出如下尺寸:

基础半对角E0=×x/2,坑口近点E2=×(x-a)/2,坑口远点E1=×(x+a)/2

分坑时在中心点O安平经纬仪,并前视相邻杆塔位中心桩,然后将仪器转到45度定出B、D两辅助桩,继续转到135度定出A、C两辅助桩。自O点沿OD方向分别量水平距离E1、E2定出1点和2点。将细铁线量出a的长度两端固定于1、2点,用手钩住铁线中部向外画圆即为坑口的位置。同样根据计算结果对另外的三个腿进行分坑。

长方形直线塔基础分坑可参照以上方法计算有关尺寸。

2.2 转角塔基础分坑

对于中心桩无位移的转角塔基础,线路转角桩就是塔位中心桩,其分坑方法以塔位中心桩为基准,采用半对角线分坑法进行分坑。如图3-1所示,F1、F2分别为大号侧、小号侧方向桩,α为转角度数,分坑时将经纬仪安放中心桩O处,按照(180-α)/2定出内分角方向,将角分线归零,正反转45度打出对角桩分坑,尺寸计算参照正方形直线塔基础分坑方法。

对于中心桩有位移的转角塔基础,线路转角桩与塔位中心桩有一段距离S。如图3-2所示,参照中心桩无位移的转角塔基础的方法定出内分角方向后,自O点往内分角方向量出S定出O1点,该点为位移后的塔位中心桩;将经纬仪安平于塔位位移中心桩O1处,按正方形直线塔基础分坑方法定出坑口位置。

3 制备泥浆

制浆的黏土的要求:

(1)黏土技术指标为:胶体率不低于95%,含砂率不大于4%,造浆能力不低于2.5L/kg。

(2)应选用野外具有下列特征的黏土:自然风干后用手不易扒开捏碎;干土破碎后有尖硬的棱角;用刀切开后表面光滑,颜色较深;水浸湿后有黏滑感,和成泥块后易搓成直径1mm的细长泥条。

(3)制浆的性能和技术指标一般由泥浆密度、黏度、含砂率、胶体率等四项指标来确定。调制钻孔泥浆时根据钻孔方法、地质情况及桩本身条件等选用不同泥浆性能指标,一般可参照下表选用。

4 护筒埋设

4.1 护筒一般采用4-8mm钢板制作,用旋转钻机时其直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

4.2 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黏土填实。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单桩基础护筒偏差应满足验收规范中整基基础尺寸允许偏差的规定。

4.3 护筒埋设深度在黏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受江河水位影响的桩基工程,应严格控制护筒内外的水位差。

5 钻机就位

钻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钻机中心与桩基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钻杆中心偏差应控制在20mm以内。钻机底座下方用道木垫实,钻杆用扶正器固定,确保钻机找正后不发生移动。安装钻机时,应将机台调平,转盘中心应与钻架上吊滑轮在同一垂直线上。

6 钻进成孔

6.1 为使钻进成孔正直,防止扩大孔径,应使钻头旋转平稳,力求钻杆垂直无偏晃地钻进,即钻杆尽量在受拉状态下工作。

6.2 在松软土层中钻进,应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硬土层中的钻进速度以钻机不发生跳动为准。

6.3 当一节钻杆钻完时,应先停止转盘转动,然后吊起钻头至孔底200~300mm,并继续使用反循环系统将孔底沉渣排净,再接钻杆继续钻进。钻杆连接应拧紧牢靠,防止螺栓、螺母、拧卸工具等掉入坑内。

6.4 钻进过程应及时校正钻机钻杆,确保不斜孔。泥浆的黏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内的水位必须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如果发生斜孔、塌孔、护筒周围冒浆时,应停钻并采取措施后在继续钻进。

7 清孔

7.1 在一般地质条件下,旋转钻机清孔应优先采用反循环系统。只有在粉砂层和淤泥地质条件下,才可使用正循环系统清孔。

7.2 采用正循环系统清孔,一般需2h以上;采用反循环系统清孔,一般需20min左右。当孔内泥浆比重<1.25,孔底沉渣厚度≤100mm时,清孔为合格。

7.3 下钢筋笼后,必须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不超过1.15,桩底沉渣厚度端承桩不超过100㎜、摩擦桩不超过300mm。

7.4 清孔后须将钻杆稍稍提起使其空转,并启动泥浆循环系统,将孔内沉渣排出。清孔取样应选在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要求比重<1.15,含砂率≤8%,黏度≤28s。

8 钢筋制作和安装

8.1 钢筋购置必须符合有关采购程序,运往现场后进行检验试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8.2 钢筋的加工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钢筋不得使用。

8.3 受力钢筋的弯钩或弯折:Q235等级钢筋末端需要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不应 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如下图所示。

8.4 钢筋笼应按设计长度和吊装机械的吊高,分段分节成型。一般第一节可做成1.2-1.5倍吊架高,以后各节宜为吊架高的0.8倍。

8.5 钢筋笼的节与节之间应用电焊机在孔口对接焊接,焊接时间不超过2.5小时。主筋接口应对齐,同一断面内接头数量不超过50%,先点焊,后施焊,待焊口自然冷却后方准吊入孔内。

8.6 钢筋笼在吊装前应进行强度验算,防止钢筋笼变形。吊装钢筋笼进入孔内,应避免碰撞护筒和孔壁。吊装安放时应使钢筋笼轴线与桩孔轴线重合。

8.7 钢筋与坑壁之间可用100×100×40mm的C20混凝土预制垫块隔离,垫块应绑牢。

9 浇注混凝土

9.1 钢筋笼吊装完毕,且作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注水下混凝土。

9.2 混凝土的用料(砂、石、水泥及水)品质应符合混凝土验收规范要求,并有足够的数量。

9.3 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按照试验给出的配合比,严格控制砂、石、水泥的用量,且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

9.4 使用的隔水栓或隔水球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做到能顺利排出。

9.5 导管的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250mm,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导管接头宜用法兰或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导管提升时,不得挂住钢筋笼,为此可设置防护三角形加劲板或锥形法兰护罩。

9.6 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宜为300至500mm;桩直径小于600mm时,可适当加大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

9.7 混凝土初灌量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灌注过程混凝土浇制不得中断,使导管下端一次埋入混凝土0.8-1.2m深。混凝土初灌量所需最小混凝土量应经计算确定。

9.8 混凝土初灌量是水下浇注混凝土的关键,其成功标志是浇注混凝土后导管内没有泥浆水。

9.9 压水冲灌成功后应继续将混凝土从导管向孔内浇灌,随着混凝土的上升,应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提管时,根据灌注桩基础施工规范要求导管埋入混凝土应保持2-3m,根据施工经验以1.5-2m为宜,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

9.10 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每拆除一节导管,同时计算一次桩径。应设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写水下混凝土浇注记录。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提管的间隔时间不超过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对浇注过程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备案。

9.11 为保证桩顶浇制质量,最后一次浇注混凝土,应保证反浆层至少有1.2m可以破除。

10 承台或连梁施工

10.1 承台(连梁)施工应在桩基础检测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

10.2 桩顶疏松混凝土全部凿去(砼标号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方可破桩头),如桩顶低于设计标高者,则须用同级砼标号接长并达到一定强度,将埋入承台的桩顶部分凿毛,用水和钢刷冲洗干净。

10.3 凿去的桩顶部分必须低于地脚螺栓底部200毫米以上。

10.4 绑扎承台(连梁)钢筋前,应清除槽底虚土、杂物,浇制100㎜厚的C10混凝土垫层(或按设计要求浇制,然后绑扎承台钢筋、支撑模板。

10.5 模板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得产生变形;模板面应平整光滑、拼缝严密、不漏浆,支撑牢固。最好用钢模板,如果用木模板,板厚应在18毫米以上,其内表应钉上光滑胶合板,并涂上脱模剂。

10.6 安装地脚螺栓要垂直、尺寸准确、固定牢靠。地脚螺栓中心与立柱中心、承台中心三线重合,偏差不大于10毫米,并保证螺栓突出砼立柱面高度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10.7 复核基础根开符合设计要求,然后浇制;在浇制前,先在砼表面铺一层1.5cm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应严格按砼配合比配制。

10.8 砼浇制采用机械搅拌,由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动器时,应垂直的插入砼内,做到“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

10.9试块制作:桩基础每一条桩做一组试块;承台和连梁每基做一组试块。

更多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