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旅行的意义陈绮贞原版吉他教学(陈绮贞吉他谱旅行的意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旅行的意义陈绮贞原版吉他教学(陈绮贞吉他谱旅行的意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旅行的意义陈绮贞原版吉他教学(陈绮贞吉他谱旅行的意义)

若一定要给陈绮贞一些身份或标签,那她可以是音乐人,可以是摄影师,可以是作家。但无论如何,她绝对不止是那个抱着吉他唱<旅行的意义>的小女生。

她的世界,比人们看到的要绮丽得多。

2004年,陈绮贞29岁,也是她做音乐的第8个年头。

这8年里,她一直是“魔岩唱片”旗下的艺人,发表过三张录音室专辑,三张Demo合辑,以及一张 *** 集。尽管如此,那时的陈绮贞对于大陆的听众来说,依然较为陌生。

在这之前,互联网时代早已席卷而来,传统唱片行业正面临重构,这股潮流让许多人猝不及防,再加上种种因素,使得“魔岩唱片”也被卷入其中,最终,他们宣布停止营业。

跟很多音乐人一样,陈绮贞也受到牵连,她的音乐生涯在时代的面前,几乎要搁浅。她面临的,是一场考验。

早在90年代初期,Michael Jackson曾去到台湾开演唱会,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新闻。那时候的陈绮贞只有十几岁,是观众中的一员。演唱会结束的那一天晚上,她回到家中,在笔记本上“正式”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喜爱,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对音乐的“正式告白”。

很庆幸,这次“告白”最终成为她人生中的一股力量,持续至今。

2005年,陈绮贞决定去贷款,成立自己的独立音乐工作室,开始制作自己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她和乐队的朋友一起,在台北淡水镇找到一间房子,用成堆的乐器挤满房间,开始了条件极为简陋的录音工程。那时候是1月,天气很冷,录音之余,大家挤在一起吃饭、聊天,以此取暖。

(当时的排练室)

最终,在这个状态下,陈绮贞的第四张个人专辑录制完成,历时16天,取名“华丽的冒险”。这个过程,被留在了纪录片《Sixteen Days》当中,对于这次经历,陈绮贞说:

“一种吉普赛之旅,一路上可以看风景,才华横溢的旅人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而你也只能在那个片刻尽情享受而已。”

2006年,《华丽的冒险》获得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台湾地区最优秀专辑”、“Hit Fm流行音乐奖DJ最爱专辑”、“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2005年年度十大优良专辑”三个奖项。陈绮贞的音乐人生涯由此迈入一个新的台阶,《旅行的意义》一曲,便收录于此,这首歌,最终帮助她打开了通往大陆的道路。

很多年后,有人评价这首歌:

“那些个民谣太穷,动不动就唱北戴河、秦皇岛、安和桥,我就喜欢陈老师,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土耳其,你累积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收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听着,就很有钱。”

实际上,陈绮贞在写下《旅行的意义》之前,她并未到过歌中所提到的巴黎、土耳其,写这首歌的初衷,仅仅来源于她骑摩托车时的“灵感”一现,整个创作过程,她靠的是纯粹的想象。

我们如今提到“旅行”二字,通常都会关联起“远方”这个词,在如今这个时代,这样的词汇已经有些“走味”了,它通常都被覆盖上很多“情怀”意味。

把这些覆盖物拿掉,内容其实很简单,好比罗大佑写:“有没有人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说得简单一点,对于“远方”的向往,是对“未知”的好奇。这跟我们小时候会在房间里到处转悠的原始动机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需要和周围的空间、世界建立“联系”,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探索、发现。若没有这种原始的动机和行为,我们的祖先也永远不会从非洲走出来。

如今的陈绮贞已经44岁了,距离她写下《旅行的意义》已经过去了15年。

这15年里,她不仅仅去过歌词中提到的巴黎、土耳其,她还去了很多很多别的地方。同时,她还顺利发行了《太阳》(2009)、《时间的歌》《2013》、《沙发海》(2018)三张专辑。

今年的陈绮贞,正在逐渐完成自己主题为“漫漫长夜”的巡演计划,在上海站,她曾对观众说:“谢谢你们对我的喜欢,可以让我一直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的确,陈绮贞大部分时候都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也有些时候,这并不容易。

2014年,陈绮贞出版了一本名为《Placeless Place》(不在他方)的散文集,台湾作家骆以军在书的序章中将陈绮贞比喻为“印第安女猎人”。

其实,这世界上的不同人里,有的人是“参与者”,有的人则是“观察者”。如果要成为一个观察者,首先需要和被观察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猎人,首先要把自己藏起来,静静观察自己的猎物。

有人问陈绮贞,如果世界末日到了,只能留下她一首作品,会是哪一首。陈绮贞回答:“《鱼》。”

很有意思的是,这首叫做“鱼”的歌,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The Edge”(边界/边缘),这个英文名,也同样是U2吉他手的外号,人们用这个名字来形容他利用延时所制造出来的像“边缘一样锋利”的音色和效果。

对于这首歌,陈绮贞提起过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当时有一位男生坐在她旁边,他告诉陈绮贞,他有痔疮,所以必须歪着坐,手也许会碰到她。这让陈绮贞想到,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是这样的明确,可是鱼没有,它们不会认为从“这里”游到“那里”是一种“越界”。

“那昨天跟今天,回忆和未来,我们以为我们会有明显的界限,其实它们都是无时不刻地交错着,我很单纯的想要在歌里写这样的一些矛盾。”

有些时候,我们允许他人“越过自己的边界”,以此表达“我很信任你。”但时间一久,我们又可能会“厌倦”。

用今天的话来说,陈绮贞所说的“矛盾”,指的大概是人和人之间一种“相爱相杀”的状态。

不过,“边界”的“度”很难把控,它的的确确关系到我们是否对自己“足够坚定”,而外界的 *** 的确会打破我们的“自洽状态”有的人很敏感,边界会相对脆弱,而心理上的“痛觉”会使人不安,接着会不停寻找安定。

这样的人有很多,陈绮贞大概是其中一员。

实际上,陈绮贞的音乐,很多时候同音乐“无关”,那不过是一种承接她“观察者”身份所获得的信息的容器。除此之外,她还热爱写作、摄影。

在陈绮贞的官方网站“Cheergo”的主页,她经常会更新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也被收录进了《不在他方》的散文集当中,同时,她还在2001年出版过另外一本收录了各类文字、照片的图文书《不厌其烦》。

(陈绮贞部分摄影作品)

陈绮贞这个人很有意思,很矛盾,很有魅力,也很有“野心”,看上去温柔,却并非没有攻击性,而说她有攻击性,却又并非真的要去“毁灭”什么。

她曾经写过一首歌,名叫《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这其中有一句歌词:

“我要的不止是爱你而已,我要让所有虚伪的人都看清自己。”

当她用“少女”一般的声音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会有一种落差感。有人会觉得这像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生在告诉一个成年人:“你太假了。”

对此,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于前者而言,人们叫她“陈老师 ”,于后者而言,有人叫她“陈装装”。在出道二十年的人生里,她“收获”了无数标签,要么说她是“小清新教母”,要么说她“专门骗年轻小孩”。

孰对孰错,并无意义。我们看一个人,得把标签都撕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好”、“坏”;“喜欢”、“不喜欢”;“真”、“假”这样的对立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但有些时候,我们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做。

陈绮贞对此曾经坦言:

“要懂得包容这世界的不同意见,在繁杂的讯息中摆脱被各种声音左右,独立思考。”其实哪怕是对此,喜欢她的人也许会赞同,而不喜欢她的人,也许依然会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教我呢?”

其实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这句话说得很“正”,但私下里,想必她也一定需要稍微用力一点,才可以真的做到她所说的那样。因为她也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需要很多的“成长”才可以切身施行那些“行为准则”。

陈绮贞在一则采访中说:“每个人小时候的关键点,会影响到后来。”

其实,陈绮贞的童年过得不太好。

1984年,陈绮贞9岁,父母离婚,父亲就此从生活消失,她跟母亲还有弟弟一起,住在一间阁楼里。

为了养家,陈母一个人做着很多工作,这其中包括钢琴教师、保险公司员工、会计师等等,而遗憾的是,陈母的身体不太好,夜深人静时,弟弟总是抱着母亲的照片哭。

于是,小小年纪的陈绮贞便担任起了“母亲”的角色,不但要照顾弟弟还要分担家务。

复杂的家庭和窘迫的生存状态,这都在她的心里种下了一些“种子”,而她也曾坦言她是一个“敏感体质”,这种属性加上这些经历,很容易塑造出“不太一样”的人格。

后来,陈绮贞稍微长大了一些,而陈母也的确感到家庭生活在未来的“无望”,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陈绮贞身上。

最终,作为钢琴教师的陈母,把陈绮贞送去读音乐班,后来,她也的确喜欢上了音乐,但也因为学音乐这件事情,让陈绮贞本就极为窘迫的家境面临更大的困难。

对此,陈母会在外面借钱给陈绮贞交学费,这样一来,不仅陈母要顶着各种压力去生活,年幼的陈绮贞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她的内心逐渐生出许多同龄人未曾有过的感受,为她将来的生活方式埋下伏笔。

因为贫穷所致,让陈绮贞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她穿的衣服是表姐的旧衣服,用的乐器是廉价的二手乐器,她甚至没有足够的钱去吃一顿温饱的午饭,她只能吃面包,每天吃面包。

后来,邻居用“营养不良”来描述她瘦弱的外型。但尽管如此,陈绮贞似乎并没有任何怨言,她会反过来主动强迫自己接受这种窘迫的状态。好比夏天上学时,她需要坐公交车,空调车太贵,8元钱,非空调车便宜很多,3元钱,陈绮贞强迫自己选择后者,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汗流浃背。

成年人也许更能忍受,但那时候的陈绮贞是个孩子,这样的“小事”,总是不断增加着她的自卑感。

说她没有怨言,大概只是那时的她无法去表达,她和我们一样,在成长的过程里经历许多后知后觉,许多儿时转瞬即逝的经历,长大之后才开始逐渐明白为什么,才开始发觉到“边界”的重要性,因为这能够保护自己。但很遗憾的是,小孩子很难明白这一点。

儿时的经历,或“好”或“坏”,总会黏在人的心里,好比柏油一般,很难扯得下来。

当时读音乐班的陈绮贞,身边围绕的都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种种一切,都让她的内心非常复杂、压抑,而这个状态下的人,很容易滋生出一些“残酷”、“黑暗”的力量,而陈绮贞本就聪慧和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则是“启发”。

在许多人偶尔感叹生命美好时,陈绮贞却要写:“美丽会凋零。”她坦言:“我觉得我的童年不快乐。”言之有理。

2001年,陈绮贞发表了专辑《Demo 3》,其中有一首名为《妈妈睡了》的歌,她写道:

“被罚跪的下午… …用跪在地上的膝盖,慢慢的慢慢的,在绿色的地毯上移动。”

在心理学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脱不开和父母之间的“依恋模式”这回事。在诸多依恋模式里,有一种“混乱型依恋”,它的释意是“养育者同时也是创伤制造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很容易“又爱又恨。”

于陈绮贞来说,妈妈的爱,有些沉重。

陈绮贞的成长过程,面临着许多身份的切换,在学校,她是“穷人家只能啃面包的孩子”,在弟弟面前,她是姐姐,也是“妈妈”,而在妈妈面前,她是“被照顾者”,也是“照顾者”。偶尔,也许想起爸爸,四处一看,又发觉生活里没有这个人。而在整个家庭面前,她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带着家人脱离苦海”的“潜力股”。

她拥有许多身份,唯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这是一个极为难熬的过程。

而为了寻找这个答案,陈绮贞终于有了“反叛”的意识,她开始“拒绝”这些身份。大学时期,她和母亲吵了一架,在后者的反对下,她进入了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妈妈睡了》的另外一段歌词中,有一句“错误的童年记忆对智能没有损伤”。这句话,很有意思。言下之意:情感上的隔离,并不影响我寻找自我的自由。这句话,透露着陈绮贞错综复杂的许多属性,这里面有对家庭的不满,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这时候的陈绮贞,依然在等待“窒息”生活状态下,“呼吸”的 *** ,她的确需要一些好的消息,需要一些安慰。

幸运的是,她曾经从外婆身上体会过这种感觉。

十几岁时,陈绮贞看中了一把木吉他,那是一把Gibson的“蜂鸟”,并不便宜。有一次,她和外婆提起这件事,意外的是,外婆非常豪爽的把这把吉他买下来送给了陈绮贞。这把吉他一直陪伴陈绮贞到今天。

在陈绮贞的印象中,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是“自由”的,外婆对她几乎“没有管教”,她甚至会和陈绮贞一起熬夜通宵看剧,看到眼睛都睁不开。

而陈绮贞人生中喝到的第一杯咖啡,也是外婆给她做的。直到外婆病重,每天化疗,头发都掉光,最终去世,这成为她心里另外一个“情结”。

后来,陈绮贞写下《每天都是一种练习》送给外婆,这首歌的歌词,甚至有些像情书:

“好几天了没有你的消息,才发现其实想着你。当爱被紧紧的锁在心底,自由就张开翅膀飞出去。还需要一点幽默的心情,才能面对你失望的离去。”

想必于陈绮贞来说,外婆的确曾在她心里种下生活疲倦、窘迫之时,依然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种子。

大学时期陈绮贞对尼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她曾经在一则采访中说:

“大学时我一直不太快乐,忧郁的主因是因为我弃绝快乐,尼采给我最大的鼓励,是与众不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当你意识到你不得不与众不同的时候,你就有了同生命搏斗的力量。”

其实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理解或者很具象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们要去“搏斗”,那首先要有“搏斗的对象”,而我们“搏斗”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受到那个对象的压迫和伤害,如果你没有感受到那种“被伤害和压迫的力量”,你也就不会要去“搏斗”,如此一来,很多人便无法理解。

但很明显,陈绮贞一定感受到了这股力量。后来,音乐成了她表达这一切的渠道。

1996年,她第二次参加台湾“木船民歌大赛”,最终获得第一名,那一年的评委中有伍佰,后者形容陈绮贞:“这位得奖者在台上唱歌的样子像一幅画。”

自此之后,她有了“音乐人”这个新的身份,也是这个身份,让她终于开始拼凑起“自己”。

其实作为音乐人的陈绮贞,的确有很多很棒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在编曲和配器上只有一把木吉他,很多时候,这种“简单”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比如《旅行的意义》一曲,D大调,I 、VIm、 IIm、 V,任何一个学过吉他的人都会。在IIm级时,她加入了另一个技巧,将IIm拓展成IIm、IImM7、IIm7的进行,构成 *** 内音的声部下行。

但妙处并不在此,而在于对这段和声“Voice Leading”的改造:将 *** 内音声部的下行置于Bass声部,并且直接将一弦和二弦两个空弦音B(II级的五音)/E(II级的根音)来完成其余的声部,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空弦音用的是“泛音”,这个做法,充分利用了这段和声进行在吉他上的方便之处,而同时,这个做法在标准调弦的吉他上,只有D大调才可以用得上。

不过,当我们把陈绮贞类似于《旅行的意义》,或者任何一个带有“自弹自唱”性质的作品拿开,我们会发现,她并非真的那般像大众所说的“民谣”。

2013年,她和吉他手钟成虎以及键盘手建骐一起组建了一支名叫“The Verse”的电子/实验乐队,同时发表了一张名为“52赫兹”的专辑,这个名字来自于那条著名的,被海洋生物学家一直追踪并研究的座头鲸。

而在专辑《Demo3》当中,她只是用“念白”的方式,一连收录了十几首作品。比较特殊的一首,是《九份的咖啡店》,这歌里的“九份”是一个地名,原本是一座山。

据说山上住了十户人家,每一次有人下山,另外九户人家就会要后者带“九份”食材,或别的生活用品,于是,“九份”因此得名。而她在写这首歌时,只有19岁。

前两年,陈绮贞在网上报名了伯克利音乐学院Songwriter的课程,并且拿到一张文凭。这张文凭,是她作为一个音乐人“进取之心”的体现,也同时是她生活方式的真实流露。她曾经提到:

“在网课里,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在小巨蛋开过演唱会,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大家都是平等的相处,互相分享自己最近的创作,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陈绮贞,一直都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2009年,陈绮贞带着《太阳》这张专辑,完成了第一次亚洲巡回演唱会,3月份的时候,她去到上海,在演唱会结束之后,又延长了一个小时的安可。舞台上的陈绮贞,通常都很动情,也很投入。

其实陈绮贞走到这一步,就好比一块拼图被逐渐拼凑完整,这个拼图,大概就是她自少女时期就在寻找的“自我”。

在舞台上,她得以从生活的缝隙中走出来,尽情、放肆地和这个世界互动,达成她和人们情感上的连接,她也的确需要这么做。而同时,那个生活的缝隙又不会消失,它一直像后盾一样,支持着陈绮贞生活下去,在那里,她可以免受繁杂信息的伤害,最后,她也终于摆脱了贫穷,可以去这个世界上任何她想去的地方。

在今年上海演唱会的结尾,她和观众说:“希望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觉”。

其实,“自我察觉”是一件需要练习很久的事情,练习过的人,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更好的人”,因为它可以让人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被触动”,或者“被伤害”,它能帮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底色,”减少内心的冲突。

其实不难看出,陈绮贞的人生,曾挣扎很久,也许今天也还是会有一点,于是她花了很多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今44岁的她,坦言要回过头去做一些二十几岁时没有做的事情,例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自弹自唱”的“民谣歌手”层出不穷,这其中有很多的确让很多人比较反感,而从很早之前就被贴上“民谣女神”、“小清新教母”标签的陈绮贞似乎也很容易被莫名卷入这股“反文艺”的潮流中,对此,乐评人马世芳说:

“我想绮贞是很不甘愿被目为「小清新教母」的。在她之后成千上百抱着吉他哼哼唧唧唱歌如猫吼的「小清新」女生,或许真有许多人以她为榜样,却往往误以为「粗糙即自然,做作即清新」,结果思想语言技术旋律通通乏善可陈。这些年,类似的作品四处蔓延,灾情可观。当然,这笔帐若要算在绮贞头上,是不公平的,毕竟她也算是「苦主」。”

当我们把这一切都抛开,也许会有更多人发现,陈绮贞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若这世界少了陈绮贞这样的人,也就多增添了一份“无趣”。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和陈绮贞有共同特质的人,他们好比一块块的磁铁,猝不及防地、无法控制地接收周围的一切信息,非常敏感。而同时,他们也急切地需要建立起“边界”,保护自己不致于信息量过载,换句话说,这里面是包含着常人较难理解的“恐惧”的,他们也更容易信息过载。

所以他们不能离这个世界太近,但也不能太远,前者会产生“窒息感”,后者会产生“疏离感”。于是,这些人势必要在漫长的生命中,找到一条缝隙,然后一直在里面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佳的“平衡状态”,也是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更多的时候,他们并非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陈绮贞一样,母女关系的“错位”,父亲的“缺位”,社会因素,以及天生的敏感体质,这一切好比一块调色盘,最终会塑造出一些“不同”的人格。

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被“推”进缝隙中的,而这缝隙中,不仅仅只有灰色的、阴暗的事物,也有美丽的,充满创造力和张力的才华。

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伤害是无形和“致命”的,但我们只有学会和自己和解,勇敢的去热爱生活,才会离快乐更近一些。

如果你也喜欢音乐,不如从现在开始,像陈绮贞一样拿起手中的吉他,去多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哎呀音乐 零基础尤克里里 Ukulele指弹/弹唱在线课程天猫¥609.00去购买​哎呀音乐 吉他指弹/弹唱基础技巧在线视频课程 杨楚骁天猫¥99.00去购买​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旅行的意义陈绮贞原版吉他教学(陈绮贞吉他谱旅行的意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