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颐和园插曲(颐和园插曲氧气),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颐和园插曲(颐和园插曲氧气)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颐和园插曲(颐和园插曲氧气)

本文目录

让我们躺起双桨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词作者乔羽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时,电影《祖国的花朵》导演严恭找到自己,请他为电影写主题曲的词,“花朵在春天里开放,我们的祖国已迈出春天的步伐,要把一种美妙的开始写出来。”——这是严恭的要求。

乔羽欣然答应后,却发现并不容易。一天,他和女友二人相约北海公园,泛舟湖上。这时,一船孩子向着乔羽他们划过来,孩子们悠然推浪而行的划桨神态,瞬间叩开了乔羽的灵感之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有了灵感的乔羽赶忙上岸,掏出一个小本写了起来。就这样,不到20分钟的工夫,《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就在北海公园写成了。

《乔羽文集·文章卷》中这样写道:“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歌词创作生涯,也就是在祖国这个美好的春天开始了。”

有了歌词后,严恭导演请作曲家刘炽来作曲。

一天,导演严恭带领摄制组全体成员和一群孩子,来到颐和园公园划船游玩。刘炽也跟着找灵感。导演要求孩子们在船上学习划船的技术和动作,熟悉将要拍摄的水上环境。

从小就怕水的刘炽也硬着头皮上了船。一开始,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两手紧抓船舷,一动也不敢动。但船上的孩子们欢乐地划着、闹着,活泼可爱的神态感染了他。刘炽开始和孩子们打水仗、赛船,就像回到了童年。当船快要划到昆明湖东堤岸的铜牛附近时,刘炽脑子里突然来了灵感。他立刻告诉划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快靠岸!”

就这样,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快速谱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创作完毕,刘炽召集起孩子们,把刚写好的曲子唱给大家听。

“当时父亲写了2/4拍的版本,在场的音乐老师建议再改个3/4拍的版本,都唱给孩子们听,最后孩子们认为2/4拍更像划船,这首经典的歌曲就这么诞生了。”刘炽之子刘欣欣说。他告诉记者,那是刘炽与乔羽的第一次合作,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合作,催生了后来《我的祖国》《祖国颂》等词曲,留下了经典的音乐名篇。

有资料记载,电影《祖国的花朵》上映后的几年里,只要进北海公园,总能听到大人、小孩都在唱这首歌。电影公映后,获得1980年全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得1980年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歌曲评奖一等奖,随后又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刘欣欣还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随艺术代表团赴美国演出,在一场专门慰问华侨的演出中,台下有多位老华侨递纸条到舞台上询问:“为什么没有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下一场演出您能不能为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杨鸿年见到这些小纸条后很吃惊,没想到这首歌曲居然会令远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们念念不忘。当天晚上,杨鸿年几乎没有睡觉,赶紧联系国内找谱子和配钢琴伴奏。在第二天的演出中,当《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响起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含泪合唱……

更多颐和园插曲(颐和园插曲氧气)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