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全国拥有八大核电基地,在运核电机组26台,在建6台机组全部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构建6+1产业体系,业务覆盖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数字化、科技型环保等领域,拥有5个上市平台,总资产超7800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超7000万千瓦,其中核电2939万千瓦,新能源超过 4100万千瓦……
它就是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中国广核集团,一家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壮大而茁壮成长、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清洁能源集团。
硬“核”铸就“国家名片”
今年9月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开幕。在地方展区的福建单元,一件颇为眼熟的模型引起了深圳卫视驻京记者的特别留意。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是当前全球核电市场接受度较高的三代核电站机型之一,采用单堆布置,机组电功率115万千瓦,安全高效。
据中广核研究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国丰介绍,在“华龙一号”的研发设计中,中广核研究院承担了堆芯与燃料设计。“这项工作类似手机开发过程中的芯片研发,除此以外,我们还承担了运行控制与保护系统设计、安全分析与严重事故缓解、涉核专用设计软件包开发、试验验证等核心研发设计工作等。”
据周国丰介绍,“华龙一号”具备“177组燃料组件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和“能动与非能动项结合的安全措施”等多项先进技术,可满足72小时电厂自治的要求,安全性和先进性明显。
在国内,“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批量化建设已逐步展开;在国外,“华龙一号”先后通过了欧洲用户要求符合性评估认证(EUR)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国际市场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的核电技术。
回溯中国广核集团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大亚湾核电站国产化率不到1%,到岭澳核电站一期30%,再到岭澳二期64%,再到华龙一号接近90%,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条较为完整、颇具实力的核电发展产业链已经逐步铸就,更看到了中国广核集团所蹚出的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自主发展之路。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核电是高科技战略产业,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中国有多少座核电站?来自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以下数据均不含台湾省)共有17座核电站、53台商运核电机组,还有11座在建核电站,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居全球第三位。
今年,俄乌冲突和极端气候等复杂因素叠加,全球能源危机加剧,核能的关注度再一次得到提升。据了解,2022年国务院共批准了 10 台核电机组,其中4月份一次性批准6台,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国内连续第四年核准开工新的核电项目,也是一次性批准核电机组最多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当前,中国广核集团正积极推进在深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建设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在技术、人才、平台设施等方面创新合作机制,深度促进科研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取得重大成果’,这让我们深感自豪。”大国工匠、中广核运营公司首席维修技师陈永伟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攻关技术难题,保障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守护核安全,同时在技术创新上做出更大努力,不断向世界一流核电运维技术的方向奋进。”
部分内容来源 / 深圳特区报
记者 / 刘兴意 沈卫卫 李祥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