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歌词(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是中国胜利)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最后的胜利歌词这个问题,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是中国胜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是中国胜利
  2. 七律长征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一词中可以看
  3. 《克苏鲁神话》体系大战《三体》体系,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4. 如果一个现代化装甲师和诸葛亮带领的五十万骑兵发生战争,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5.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最后的胜利吗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是中国胜利

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长,介入的程度深,称之为持久战。至于为什么中国会胜在下认为:

1、日本的工业实力不足与美国抗衡。

2、日本的资源缺乏,而又是海洋国家一旦海上通道被人控制,只有死路一条

3、中国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虽然工业落后,但不可能投降,因此在中国战场上牵制了日本大量的有生力量。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了自身的目的侵略别国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七律长征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一词中可以看

七律.长征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开颜)一词可以看出

《克苏鲁神话》体系大战《三体》体系,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谁的武功高,打一架就知道了;谁的文采好,没法比,即使大多数人觉得好,也会有人提出异议。

《克苏鲁神话》和《三体》,一部神话小说,一部科幻小说,题材都不同,更别提其中的叙事手法,文体运用,故事背景等等,各有各有好,各有各的粉丝,除非你想引战,否则这个话题实在太有挑逗性了。

两部小说都讲了一个好故事,或者说很多故事,都有宏大的背景和地图;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 *** 四射,有冷静睿智;有嚣张跋扈,有婉约娴静;有痛,有伤,有苦

……

雨果奖是个了不起的奖项,《三体》《北京折叠》的获奖,让国内科幻 *** 火了一把,《流浪地球》搬上荧屏,又让大刘 *** 火了一把。亲爱的记者大人,能不能也让我火一把呢ヾ(≧▽≦*)o

如果一个现代化装甲师和诸葛亮带领的五十万骑兵发生战争,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现代化装甲师面对诸葛亮带领的五十万骑兵,绝对是碾压的态势,诸葛亮必败无疑。

现代一个装甲师,人数基本都在12000人左右,配备坦克团、火炮营、装甲战车团。装甲部队讲究的是机动、快速、奇袭。利用火力的优势给对方制造伤亡,达到取胜的把握。

五十万骑兵,并不能占到人数上的优势,如果五十万骑兵排成作战队形,场面绝对壮观,要绵延数里或者更长。打仗不是讲壮观,还是靠实力说话。只要在前方安上几挺机关枪不停扫射,再用火炮远距离攻击打得其首尾不能相顾,骑兵只有挨打的份。

如果分散,更是逃不了被屠宰的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拥有现代兵器的国共军队,在面对战车开道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队人数数倍与敌人,往往换来的也是惨败。中国之所以抗战打了8年,就是吃亏在武器落后。冷兵器的骑兵面对战车和步兵的攻击,占不到任何优势,恐怕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现代武器,最大的特点是杀伤力强。

在清朝末期,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军也是惨败收场。中国军队数量不比诸葛亮五十万骑兵少吧,而且配备比三国骑兵更先进。如果是在弹药充足,后勤不竭的情况下,现代军队完胜古代骑兵。

骑兵在现代战争中已失去了先天优势,各国也相继取消了骑兵这一兵种。现在的骑兵只是像征性的,作为展示这一古老兵种风貌,并不为实际作战之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最后的胜利吗

这个问题,韦老师来回答。

哈尔科夫反击战发生在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不久,此阶段德军才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此战德军以少胜多,有效的稳住了南线局势。

但此后还发生了德军主动发起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以巨大牺牲赢得惨胜,从此德军失去战略进攻能力。

但不能说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的最后胜利,毕竟此后两年双方的实力天平才逐渐逆转,德军由攻转守。最后两年的战略防守阶段,德军照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敌多的胜利,给进攻之敌以巨大杀伤,延缓了灭亡的时间。

只是说,哈尔科夫战役以后,由于对手的成长和觉醒,德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发挥闪电战所向披靡的绝妙艺术,越来越被动,所以说后世人对德军的辉煌印象,就永远停格在了这场不大不小的战役上。

但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东线德军全线溃败的局面下,曼斯坦因绝地反击,发起的这场力挽狂澜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杰作,对于曼斯坦因本人而言,确实是封神之作。

只是,现今越来越多称颂曼斯坦因的文章,已经逐渐背离了基本事实和常识,把这场战役逐渐神话,特别离谱的是,说这场战役曼斯坦因以1敌8,以70万人击溃了苏军560万人,为纳粹德国赢得了苟延残喘的时间,不然,东线战场有可能提前两年就结束了......

这样耸人听闻的文章是这么写的:

“在1943年的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他用党卫军装甲军为主力,结合两个残破不堪的集团军,成功粉碎了苏军两个势头正盛的方面军的进攻。对于这场战役,世界公认的是曼斯坦因以70万人击败了苏军120万人。不过,曼斯坦因在回忆录中始终认为自己的战果是1:8,以70万德军战胜了560万苏军......”

曼帅毕竟不是鲁迅,啥话都可以说。仔细翻看了曼斯坦因回忆录,也没发现有这样的数据记载,当然即使他说了我也不信。

细细品味了上面这段耸人听闻的话,发现不科学之处有两:

一是既然说苏军是两个方面军的进攻,请问苏军哪两个方面军加起来能有560万之众?

苏军一个方面军一般也就几十万人,柏林战役时朱可夫指挥的严重膨胀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也才不到一百万人;所以这里的描述本身就有矛盾;

二是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若追击曼帅的苏军达到了560万之众,除非苏德战场其它战线都握手言和、所有苏军都冲着曼帅来了,双方六百多万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哈尔科夫血战,结果几百万人被曼帅的几十万人打残了,你们觉得可能么?

要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总人数大概在六百万多点,无论如何不到七百万人。总共才六百多万的武装力量,如果有560万挤在哈尔科夫,难道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睡大觉?中央集团军群在睡大觉?苏联列宁格勒不要了?莫斯科不要了?甚至南线其它地段都不要了?可能么?

搞笑的是,这样严重背离常识的文章,竟然还得到一大堆曼帅脑残粉的推崇,凡是说到了自己偶像的好,就不顾一切的推波助澜,也不记得用脚趾头想一下,这样一个公式是否符合历史和常识。

那么,今天就来讨论两点:

1.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战况对比

真实的情况是,曼斯坦因以10万德军击溃50万苏军(曼帅当时手里是10万人,不是全部南线的70万)。

战役过程大致如下:

苏军开始追击后2月16日收复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

此时南线德军的局势危急,不到10万德军面对乘胜而来的50万苏军,曼斯坦因顶住了希特勒的压力,收缩防线,任由苏军向西推进500公里,大大缩短己方的补给线,并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而苏军在不断的高速推进中,补给线不断拉长,人员装备也因长途奔袭损耗较大。

2月17日希特勒亲临离前线只有60公里的顿河集团军司令部,曼施坦因要来了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骷髅师”的指挥权,并伴随有刚服役不久的虎式重型坦克。

此时德军虽然人数只有苏军的五分之一,但都是以逸待劳的百战精锐,战斗力远胜于长途奔袭的疲惫不堪的苏军。

曼斯坦因决定先向南进军,击溃苏军侧翼后再北上攻击哈尔科夫。

2月19日,德军开始进攻,以三个党卫军装甲师为核心的德军在这次突击中,击溃了苏军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共计8个军10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

德军于2月27日彻底击溃了南部的苏军,苏军西南方面军陷入混乱溃退中,此时位于哈尔科夫的苏军彻底失去侧翼的掩护,且苏军因为盲目突进,离最近的补给基地远达200公里,完全没有获得增援的可能。

而曼施坦因由于战线缩短又获得了新的支援,11日包围哈尔科夫,12日党卫军的部队就冲进哈尔科夫城内。3月16日,短短一个月后,德军又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

3月18日,大日耳曼师占领别尔哥罗德,此后德军开始稳固战线。

10万德军在运动战中击溃了50万苏军,将苏军击退150公里,以3万人伤亡的代价杀伤苏军10万余人,苏军在溃退中非战斗减员13万人,苏德南线战场的主动权再次回到德军手中。

这才是事实。

2.没有哈尔科夫反击战,东线战场提前两年就结束了?

这个论调,比“70万德军击溃560苏军”更离谱。

我们知道,1945年5月初苏军攻克柏林后,才基本彻底将纳粹德国打垮(甚至柏林战役后还有一个庞大而惨烈的布拉格战役)。

而哈尔科夫反击战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1943年春,按照这个意思,意味着若没曼帅这个战役,战争提前两年结束,德国在1943年春就被苏军一路打回老家然后举手投降了。

元首若在地狱里听到你们这么说,恐怕都会不顾一切地要出来诈尸 *** 一下吧?

若稍微熟悉一点整个苏德战争史和二战史,就会明白这个哈尔科夫战役之后,还有库尔斯克战役,还有波罗的海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各种斯大林十次突击战役,苏军又付出了数百万将士的血,直到1944年才陆续收复国土,将战争引向国外,然后还有解放东南欧各个国家的各种战役;此外南线和西线盟军都还没登陆西西里,没登陆诺曼底,甚至还有德军垂死挣扎的阿登反击......最后才到柏林。

路漫漫其修远兮,苏军一场又一场血腥又残酷的进攻战役,都发生在1943年春以后,后世竟有人能大言不惭地说1943年能结束战争。

别忘了,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才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呢,1943年夏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才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但没丧失防守能力),在这之前,双方都还是旗鼓相当。你才开始反攻,就说人家要灭亡了?

而且,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正因为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使德军在南线战场形成了一个突出部,为后续库尔斯克战役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以一场胜利换来了未来一场更大的败仗,或许也正应验了某德军将领的那句话:“我们似乎赢了所有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的确,这也就是曼斯坦因的封神之战了,因为此后再无辉煌。

关于最后的胜利歌词和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是中国胜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