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1、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2、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每8年一次,两宋为5年,元代为6年,明、清两代均为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3、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蝗灾,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较多的分布。这些蝗灾不但对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
4、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
5、 *** 飞蝗在 *** 于1928~1952年间,曾有45处发生蝗灾,1846~1857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
蝗虫有趋光性吗?
1、热源温度高低、光谱色光照、环境温度及蝗虫昼行夜伏性活动规律影响夜间蝗虫的趋光性效应,且热源温度对蝗虫的趋光响应具有增益效应和诱导群集作用,而调控性光谱色光照对蝗虫诱导起主要作用。
2、活动习性: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3、灰蝗虫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灰蝗虫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灰蝗虫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4、蝗虫的生活习性: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食物,是农业害虫。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寿命大约6个月。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5、蝗虫的成虫生活习性: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阶段性爆发的蝗灾,引起了人们怎样的反思?
面对阶段性的蝗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因素 ,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考验人类生存环境的种种危机。
由于蝗虫成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的破坏了食物链食物网,造成部分物种减少甚至濒临灭亡。这对整个地球上生物的存亡都造成了威胁。
月9日,蝗虫大面积入侵了非洲中部国家乌干达,并在当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此前,蝗灾已威胁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的粮食供给。
当然,如果蝗灾造成的伤害只是在过境期间,人们是可以避免的,但往往是蝗虫过境的后遗症饥饿,往往是最绝望的。在古代,农民本身是靠天吃饭的,蝗虫吃光了农民的粮食和庄稼,就会造成大规模的难民潮和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