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经验课程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2.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3.论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4.简述经验课程的优点和缺点
5.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
6.经验课程的含义
7.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是
8.简述经验课程的特征
9.经验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0.阐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1.经验课程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幼儿园的常识科包括自然与社会被提了出来,这种提法不同于前一阶段的主要地方在于将“常识”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已经开始从科学的角度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生活常识和经验,不管是从目标、内容、经验和实施等方面来看,常识教育中包含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成分都在增加。
2.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这些常识教育的理念在幼稚园得到实践,并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并最终从一些教育家心中的理想课程转化为官方认可和推行的正式课程,在全国得到推广,长期追随陈鹤琴先生的张宗麟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园的常识教育,它的常识教育理论在鼓楼幼稚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3.论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他并没有对常识直接下定义,只是论述了常识科的重要性和特征,“常识科是人生必需的,并且是日常最容易遇到的活动在幼稚园里就是幼稚生最容易遇到的最有趣的活动”①关于常识科的目标,张宗麟认为“不希望给儿童极多的知识,在脑子里堆积着。
4.简述经验课程的优点和缺点
只是希望儿童看到了,手也做到了,有时候能用到、吃到就够了换一句话,就是希望儿童能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目标定位清楚地表明常识科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着眼于儿童当下的生活但是这里的常识,不仅仅包括自然方面的常识,也包括社会方面的常识,具体包括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界的无生物、自然现象、日常卫生、社会习惯风俗、社会职业、公民习惯和社会国家世界大事由此观之,张宗麟是从生活和经验的角度来理解常识的。
5.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
他给幼儿提供的常识经验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涉及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何教儿童常识这方面,张宗麟从材料、方法等维度进行了阐述,提倡在做中进行常识教学,而不再是通过单一的语言中介来进行可以将他的常识教育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常识教育材料的收集二是常识教学在收集材料阶段,教师“实施必须与儿童同做”③,过程中鼓励儿童发问,并引导儿童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常识教学主要通过观察、饲养种植、讨论分析、实地考察、表演模仿、练习、制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还可以将常识教育和艺术教育整合起来但是在幼儿园中进行常识教育,并不为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所接受和认可,一般教育家都持此成见,连论一般民众,所以张宗麟才会说“我们不怕没有钱,没有书,没有研究材料,没有……,只怕半内行的人倚老卖老的来反对。
6.经验课程的含义
”除此之外,当时的常识教育仍然受制于缺乏专门的、深浅适宜的教科书,缺乏能胜任常识教育的师资,缺乏专门的设备和材料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常识教育在幼儿园的推行情况肯定不会如张宗麟勾画的那样完美和理想张宗麟等人关于常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被采纳为正式课程并实现合法化但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各方观点利益交锋和妥协的产物,故鼓楼幼稚园的常识教育并未完全被采纳。
7.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是
年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年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年又曾修正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标准中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项每一项均列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的要求。
8.简述经验课程的特征
常识的内涵相对于张宗麟等人的界定,有新的变化,由“自然和社会”向着“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转变,距离科学教育更近此外,标准中的常识课程拓展了课程目标,不仅仅局限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更要求引导儿童理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是课程标准,标准中的常识课程还给出了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低标准,这也是陈鹤琴先生一再看重并强调的。
9.经验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标准的规定实在是一桩很重要的事,所以近年来发生研究幼稚园各课标准的新趋势”,“关于幼稚园所有的工作,我们应当都有一定的标准,若没有规定的标准,那儿童的能力如何,学业进步如何,品格如何,我们都无从说起”有了标准便于教育者认识和评价儿童发展并引导教学。
10.阐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识部分的最低限度要求确实体现了面向全体幼儿的价值取向,其要求大大低于当时师资条件、研究能力一流的鼓楼幼稚园的标准幼儿园课程中首提“科学活动”,应该归功于陈鹤琴先生但是这一提法并未见诸幼稚园课程标准。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活动课程,将课程领域划分为彼此紧密联系、打成一片的领域,其中一个就是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的这一提法已经超越了先前“常识”的内涵,将自然科学知识、认识方法等独立出来,明确科学活动的种类,虽然陈先生没有发展出完整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但是为日后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了先河对于这一时期的科学领域课程,综合分析有限的文献。
可以发现以下特点处于从常识教育向科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常识教育得到了幼教研究者的重视和充分实践,常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距离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更加接近了,常识教育中组含的科学成分和元素比以往更多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科学活动”的提法,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实用主义这一时期的常识教育深受杜威及其学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从经验的角度理解和界定幼儿园课程,强调课程不存在于科目和课程计划中,而是在幼儿的经验中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幼儿的活动,强调做中学、设计教学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注重幼儿在学习中的全面表现。
这一时期科学课程取向上的实用主义,其价值不容低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用主义所提出的科学研究思维方法有使中国科学方法由古代的类比一比附,直觉一猜测发展到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的重要意义。
”①虽然这一时期主张常识教育的人深受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也不是亦步亦趋追随进步主义,对杜威的观点有不小的修正和发展陈鹤琴先生虽然也从经验的角度理解幼儿园课程,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同时也认为是临时可以变更的,既不是完全的儿童中心,也不是教师中心,而是二者的混合体。
课程内容更多基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知识这时期常识教育的内容,紧紧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牢牢定位于满足幼儿日常生活需要的最基础经验,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选定内容的主题,而不是围绕“科学”,深入具体学科的内部,选择和确定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概念、原理、方法等让幼儿去学习。
提供给儿童这种性质的经验,目的在于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科学打下基础课程类型主要是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一时期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受到了批判,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推崇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乃幼稚生在园的一切之活动课程不等于科目。
大学生的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可的“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心理的”与此同时,本土成长起来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也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学科式的幼儿园课程不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主张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出发来编制课程。
年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呈现的课程类型就是经验课程和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主张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出发组织课程,课程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活动和经验,诸如木工、缝纫、饲养种植等,而且经验课程是在批判和否定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比之下,综合课程则在承认学科、分科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