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 所见这首诗感受什么意境?
- 这首诗是什么?
- 夜书所见中第三四句所表现的内容?
-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加注释?
- 1至6年级大意少的古诗?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的诗意是什么?
- 望庐山瀑布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 谁可以帮我解答一下这首藏诗的意思(不是诗文大意)?
所见这首诗感受什么意境?
《所见》古诗大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诗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是什么?
《所见》古诗大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袁枚,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夜书所见中第三四句所表现的内容?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文中“书”字意思为“记,写”
诗词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诗人见到的事物有“梧叶”、秋江、“秋风”、灯、篱落.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加注释?
宿建徳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字词解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
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
《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精彩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sh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字词解释:
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④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
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⑧忽:突然。
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词大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课文主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精彩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字词解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⑥旧时:往日。
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⑨见:同“现”。
诗词大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课文主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精彩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1至6年级大意少的古诗?
【一年级上册】
画 唐朝 王维 静夜思 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 孟浩然 村居清 高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小池 宋 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山行 唐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赠汪伦 唐 李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草 唐 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绝句 唐 杜甫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 贺知章 春日 宋 朱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林杰 嫦娥 李商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秋思 张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下册】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yuè)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年级上册】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六年级下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五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的诗意是什么?
宿建徳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词大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sh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词大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词大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望庐山瀑布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着,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谁可以帮我解答一下这首藏诗的意思(不是诗文大意)?
【闺怨①】 闺中 *** 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注释: 1. 闺:一般指少女或 ***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 *** 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 ***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 *** 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 *** ,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 *** 形象跃然纸上。闺中 *** 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 *** ,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 *** 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 *** 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 *** 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 *** 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 *** 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简评: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 *** 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 *** 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主要是指“闺怨”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 *** ”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 *** 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这个 *** 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独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诗》作“不曾愁”),《唐诗三百首》编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实不仅是这三个字,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 *** 的真稚心态和爱美字。许多选本把这三个字释作“从军”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诗品汇》卷四七)等。这样解释虽然不能说错,但却有以偏概全之嫌。从军、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径又并非仅此一端。所以我认为“觅封侯”当与“觅举”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书·薛登传》上疏云:“方今举公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在此诗中,“觅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从军,也可以指寻求其他功名。 话外音: 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 *** ,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闺怨②】 原文: 闺怨 沈如筠(唐) 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 流照伏波营。 注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闺怨③】 原文: 闺怨 严羽(宋) 欲作辽阳梦①, 愁多自不成。 错嫌乌臼鸟②, 半夜隔窗鸣。 注释: ①“辽阳”,古时指辽河一带的边戍地区。 ②“错嫌”,错怪。“乌臼鸟”,即黎雀,天明即啼。 译文: 早就想做一个去辽阳的梦, 由于愁思太多一直做不成。 我错误地嫌弃那只乌臼鸟, 认为它半夜三更隔着窗鸣。 赏析: 这首诗提到了丈夫驻守辽阳一事,可见当时唐王朝边战的频繁。诗中借女子想念驻守边关的丈夫,从侧面上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作者介绍: 严羽(生卒年代不详),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宋代绍武(今属福建省)人。一生没有参加科举,作品有《沧浪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