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道德发展(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1.幼儿道德发展的三个时期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也是早期儿童教育的核心内容下面以以给予帮助-回馈帮助的帮助情境及其负债感情绪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儿童道德情绪系统各部分间关系强度的发展以及该系统对儿童外在的同伴关系的影响。

2.幼儿道德形成阶段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以道德情绪系统为核心,以社会互动中交往关系建立为导向那么,如何在早期阶段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做好准备及提供支持呢?树立科学的早期儿童德育观为了更好地为早期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早期儿童德育观,即尊重幼儿在互动中发展道德的主体性、符合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3.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1)尊重幼儿在互动发展道德的主体性幼儿具有主体性,能在与同伴互动中发展道德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作为互动的主体,积极与同伴进行道德互动,体验到不同的道德情绪,表现出道德行为然而,作为经常与儿童发生道德互动的成人,我们往往忽视了儿童对道德的自主建构。

4.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儿童常常被认为是被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成人则被认为是教育者,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因此,成人应将儿童看作与成人一样,是具有主体性的完整个体一方面,与成人不同,儿童理解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在逐渐发展,例如童年早期儿童能初步理解他人简单的心理状态,而童年中期儿童开始理解他人复杂的心理。

5.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成人应理解并尊重这种认识他人方式上的差异,更多地考虑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儿童的方式去理解儿童所处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儿童处于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中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周遭的道德环境所倡导的价值存在差异,儿童世界所遵循的价值规范也与成人世界的价值规范不同。

6.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内容

成人应参与到儿童真实的道德生活情景中,理解儿童世界的价值规范,而不是自诩道德的“指挥者”和“裁判员”,随意且盲目的说教和规训而且,成人自己并不是“完美的道德人”,从自己经验出发的说教和规训并不一定正确例如儿童密切接触的成人群体—教师和家长,教师群体中的伦理问题仍备受关注,家长群体中诸多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7.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过程

基于尊重儿童主体性地位出发,成人应“蹲下来”,走进儿童的世界,做儿童道德生活建构中的“支持者”、“欣赏者”和“守望者”,多给予儿童关怀和爱(2)符合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早期儿童的德育应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本。

8.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研究的结果中这种道德情绪系统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体现为:第一、互动中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是儿童道德情绪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对负债感两种成分的发展的贡献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第二,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依赖于道德情绪系统动态的发展。

9.幼儿道德发展的四个特点

例如在帮助情境中,儿童的负债感体验在情绪产生的认知评价层面、受情绪影响的行为层面均表明:从学龄前末期至学龄末期,道德情绪系统内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间关系的强度逐渐增强,儿童越来越能理解他人的互惠或利他的意图,体验到负债感情绪的两种成分并回馈他人。

10.幼儿道德发展的特征

第三,儿童的道德情绪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相互影响,例如随着年龄增加,儿童的负债感两种成分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儿童与同伴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首先,早期儿童的道德教育应符合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理解的发展规律在儿童不能理解他人复杂的心理状态时,尤其是未理解他人的善意时,我们不要苛求儿童真正体验到道德情绪,而是为儿童感知他人心理状态能力(例如心理理论、共情等)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早期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内在道德情绪系统的发展,而不不单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表现当儿童没有内在动机驱动道德行为时,不要过分苛求儿童遵守某些外在规范,例如鼓励分享或者回馈帮助当儿童在行为上出现道德违规行为,不要过度指责或者给他们贴“不乖”的标签。

增加早期儿童互动中道德经验基于上述德育观,儿童,尤其是早期儿童,他们是通过实践感受、理解和建构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在该过程中,完整的实践经验是儿童道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道德而言,这种完整的经验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

在儿童真实生活中,同伴游戏是幼儿道德经验获得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形式,而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道德文化资源是幼儿道德经验扩展的源泉(1)同伴游戏是幼儿道德经验获得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方式首先,游戏是儿童获得直接感受经验的方式。

一方面,儿童通过角色游戏模拟和建构生活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儿童模拟道德实践的情景(例如妈妈照顾孩子,孩子关心妈妈的游戏场景),从中体验到尊重、关心、友爱等此外,游戏还可以成为儿童反思道德行为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以此反向触动儿童反思各角色道德行为的合理性。

其次,游戏能提供丰富、完整且有意义的道德互动经验游戏是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也是触发儿童与同伴发生道德冲突的常见场景在解决冲突过程中,一方面,儿童有意识的主动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与他人协商并学习解决冲突的策略。

另一方面,如果儿童无法解决冲突,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些“意外”的契机,以尊重的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帮助儿童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再者,游戏也能培养儿童感受他人关怀的能力儿童在与他人互动并建构道德时,儿童不仅要能够关怀他人,而且更要有能力感受他人的关怀(理解他人的善意与关心)。

在早期阶段培养儿童感受他人关怀的能力关键在于增加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而游戏则提供了最佳的机会例同伴和儿童在故事或角色游戏中一起讨论故事或图画书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2)文化资源是幼儿好的经验扩展的源泉首先,虽然生活化的道德实践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去敬老院探望老人、回家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等,但此类道德互动和实践更多是碎片化的经历,是源于儿童对学校或社会外在要求的遵循,而不是因为自己真正的内在想法。

而且,此类道德互动场景并非儿童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情景,一旦脱离该情景后,儿童缺乏持续的互动,其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能难以维持因此,儿童的道德实践应回归于儿童真实的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生活其次,不是所有的生活都等同于道德教育,也并非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是完整的道德实践经验。

例如现今儿童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虚拟网络环境一些价值观畸形的网络信息会给儿童的道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和协调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资源,为儿童创设有意义的生活化道德环境尤为重要一方面,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可进行多方合作,借助已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串联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道德生态。

乡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道德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它与该地区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餐桌礼仪、邻里相处的风俗等在该文化的引领下,家、园、社三方联动:学校协调家庭和社区资源并设置特色的道德实践课程以供儿童体验;家庭成员配合幼儿园和社区要求并共同践行道德;社区调动社区资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物质和文化支持。

另一方面,要协调儿童真实生活与网络虚拟生活的冲突,选择性地利用和重构儿童良好的网络道德生态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网络环境提供的超越时间、空间的共享平台,并借鉴网络文化中吸引眼球又能触动心灵的表达方式,以此延伸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道德场域。

此外,还可以对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筛选和重构,搭建适宜儿童接触的虚拟网络道德生活